第四百八十九章 被捅了一刀

作品:《辛亥之鋼鐵基地

9月底,同盟國第一次腦會議在維也納召開,根據政治需要進行軍事部署,是這次腦會議的主要議題。而政治需要,完全可以解讀為利益分配,政治需要,完全可以解讀為利益分配,威廉二世急需解決同盟國內部的利益爭端,以更快的獲得石油資源,進而動更大規模的征服戰爭。

爭吵持續了三天時間,最後德國、奧匈帝國成了贏家,保加利亞也獲得了不錯的蛋糕份額,只有奧斯曼土耳其不滿意,但戰績讓他們沒有底氣反駁。

根據維也納會議制定的秘密協議,盟軍將先對準南歐,德軍出動兩個集團軍的兵力,配合奧匈帝國和保加利亞,完全擊敗塞爾維亞,並出兵羅馬尼亞。攻佔羅馬尼亞後盟軍將和奧斯曼土耳其夾擊希臘,從而威脅英國的地中海航運和生命線一般的蘇伊士運河。

贏得巴爾幹之戰後,德國將獲得羅馬尼亞的全部石油份額和希臘的克里特島,奧匈帝國和保加利亞平分羅馬尼亞的領土,另外奧匈帝國獲得塞爾維亞的四分之三和希臘北部一部分。保加利亞獲得塞爾維亞東南邊境一部分國土和希臘塞薩洛尼基以東領土。而奧斯曼土耳其只獲得希臘中部一部分領土,保留一部分國土的希臘將在同盟國的支援下成立新的政府,併成為同盟國的一員。

分贓協議制定後的戰鬥非常順利,除了盟國之間的配合、後勤不便和指揮系統混亂外,盟軍沒有別的麻煩。不過那些問題已經夠盟軍頭疼的了,好在塞爾維亞軍隊和羅馬尼亞軍隊麻煩同樣不小。

戰鬥程序乏善可陳,精銳的德意志士兵在前面快推進,奧匈帝國軍隊跟在後面打掃戰場、收攏戰俘、接收城鎮。以往奧匈軍隊幾個月不能突破的敵軍陣地,德軍在幾天之內就將其佔領,戰鬥力的差距讓奧匈將領羞愧不已。

羅馬尼亞、希臘等國立刻向協約國求援,英國也知道現在不是畏畏尾的時候,立刻調派大量物資運往塞爾維亞和希臘,並從非洲殖民地和亞洲殖民地調集了十五個師的殖民地軍隊,前往巴爾幹半島支援。

事實證明巴爾幹這個火藥桶不過是當地民族和國家之間的低劣廝殺,精銳的德軍一到,低水平的勢均力敵立刻變成一邊倒。羅馬尼亞先被二十萬德軍士兵和十五萬奧匈士兵、五萬保加利亞士兵攻克,俄國人將兵力集中在邊境地區,專注於防禦和建設工事,就是不派兵支援羅馬尼亞,眼睜睜的看著這個鄰國失陷。

希臘和塞爾維亞的抵抗也沒有持續太長時間,191o年底,奧匈皇室宣佈塞爾維亞成為其領地,1911年初,希臘宣佈投降。英國人前後調派了二十一個師的殖民地軍隊,傷亡九萬多人,五萬人成為盟軍的俘虜,仍舊沒能阻擋希臘的淪陷。

盟軍鯨吞歐洲大6的架勢讓協約國恐慌,亞平寧半島上的義大利就快變成義大利麵條,在德意志軍隊面前戰戰兢兢。伊比利亞半島上的西班牙和葡萄牙雖然沒有表現出倒向同盟國的態勢,但英國人沒有掉以輕心,這裡關係著直布羅陀海峽航線的安全。事實上西班牙內部已經有人表現出親德的態度,這個中立的國家了一筆不小的戰爭財,但經濟形勢的好轉並沒有給平民帶來生活上的改善,國內矛盾日漸突出。

在這種情況下,以巴塞羅那為中心,一個名為軍官洪達即軍官集團、軍官工會的組織出現,並逐漸成為一股舉足輕重的勢力。他們不滿軍隊現存制度,不滿軍隊中阿諛奉承、紀律鬆懈、盜竊國家財產等狀況,不滿將軍們的無能,對軍隊上層生活奢侈而中下層軍官生活貧困更是群情激憤。而校級以下步兵軍官組成的軍官洪達,表現出對德國明顯的好感,這顯然是英國不願意看到的。

所以,在歐洲大6上只剩下一個沙皇俄國在抵抗者同盟國,這是協約國的救命稻草,是協約國最後的希望。一旦沙皇俄國投降,協約國將再也沒有戰勝同盟國的可能,將來最好的可能就是兩強對立,這也出了英國的底線。

尼古拉二世頓時感覺亞歷山大,同樣非常自豪,看到沒有,歐洲的希望掌握在我尼古拉二世大帝手裡,偉大的俄羅斯將成為歐洲的救世主,沒有我,歐洲將再次進入黑暗時代。

自豪的同時,尼古拉二世沒有忘記向英美要好處,單憑俄國的力量很難擋住德軍的進攻,之前的戰鬥已經證明了這一點,他可不想和拿破崙時期一樣,用空間換取勝利,拿破崙在莫斯科失敗,不意味著威廉二世也會失敗。他盤算著在邊境地區就擊敗德軍,所以,更多的灰色牲口被徵調動員,在邊境地區,俄國已經聚集了三百多萬大軍,其中四分之三是新徵調計程車兵,沒有經過像樣的訓練,沒有像樣的武器。

“我們需要武器,需要彈藥,需要軍裝,需要鋼盔,需要坦克飛機大炮,什麼都要,沒有這些,就不要期望俄國用一己之力抵擋同盟國!”俄國的外交官在倫敦和華盛頓態度強硬,現在是英美有求於俄國,必須拿出真金白銀!

英美能夠拿出來的東西很多,俄國需要的各種物資都堆積在世界各地的港口,但問題是怎麼運過去。大西洋航線不用考慮,北海和波羅的海被德軍經營的鐵桶一般,北冰洋航線上利用挪威的港口,德軍的潛艇和戰艦同樣將其封鎖起來。

也就是說,只剩下太平洋航線和西伯利亞大鐵路可以利用,雖然效率低下,但總歸是一個不錯的方式。這裡的阻礙就是華國,華俄兩國雖然經貿往來頻繁,大量物資和軍火被運往俄國腹地,但這需要俄國付出大量的財富,而且坦克飛機等許多軍事物資不能從華國進口。再者,兩國之間的軍事對峙一直存在,在遠東、蒙古和中亞,兩國漫長的邊境線上,過三百萬大軍隔著邊境線互相對峙。修建工事、囤積物資和軍隊的行動一直沒有停止,這裡兩國地緣環境造成的必然結果,就算是關係再好,也不可能放棄邊境地區的防禦。

所以當尼古拉二世的特使抵達武漢,並於華國總統呂梁秘密會面後,得到的答覆讓他不敢相信。華國竟然同意放開北太平洋通道,允許美國和英國的商船、運輸船在海參崴靠岸!這與背後捅德國一刀沒什麼區別。

德國與華國眉來眼去不是什麼秘密,那四艘級戰列艦,那無數的物資,明顯帶有華國血統的德式武器裝備,都證明了這一點。兩國分別對協約國和日美開戰,一副結盟的架勢,各國都在等待兩國宣佈結盟的那一天,到頭來竟然等到了這麼一個訊息,怎麼不能讓人驚訝!

驚訝之後就是暗喜,華國和德國之間產生矛盾,對於協約國和美國來說是最大的好訊息。更大的利好訊息是,華俄兩國達成互不侵犯協議,按照這個協議的要求,兩國互相將少了在邊境地區的駐軍。華國的東北集團軍、蒙古集團軍和西北集團軍總兵力從一百四十萬降低到六十五萬,大部分調往南方。尼古拉二世更加積極,亞洲方向的一百五十多萬駐軍降低至八十萬,其餘七十多萬精銳士兵調往東線戰場,成為東線最有力的補充。

援助物資從美國沿岸出,經過被太平洋航線抵達海參崴,幾天時間這個港口上就堆積了無數的物資。西伯利亞大鐵路運力有限,俄國落後的鐵路運輸系統、不作為的官僚讓運往歐洲方向的物資像細雨一樣,難以滿足歐洲前線的需求。前線的將領眼看著堆積在海參崴的坦克大炮著急,卻接收幾枚微不足道的子彈,或者士兵們吃上了美國產的罐頭,卻拿不到最需要的武器彈藥。這一條橫跨三分之一地球距離的鐵路,無法滿足幾百萬俄軍的需求。

因為華國的背叛差點吐血的德國人開始加快戰爭準備的步伐,趁著俄國遠東士兵還在遙遠的道路上磨蹭,海參崴的物資和運送士兵的列車搶奪車廂,德軍總參謀部決定對俄國動主動進攻。

利用便捷高效的鐵路運輸系統,德軍主力迅從西線轉到東線,進攻開始前,總參謀部為東線戰役準備的軍隊已經過兩百一十萬,包括最精銳的兩個裝甲軍,三個新組建的裝甲軍和兩個機械化步兵軍。兩千五百架飛機和一萬一千門火炮成為6軍進攻的最大依仗,此時的德軍要強於二戰時期德國國防軍巔峰時期,這是一支沒有受到閹割的軍隊,擁有戰無不勝傳統的軍隊,火炮、飛機等各種武器沒有受到凡爾賽條約限制的軍隊。在技術水平上甚至也不弱於那個時期,最重要的,他們沒有一個指手畫腳的元,取而代之的是配合默契的皇帝和總參謀長。未完待續。

喜歡辛亥之鋼鐵基地請大家收藏辛亥之鋼鐵基地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