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八章 鋪滿歐洲的旗幟

作品:《辛亥之鋼鐵基地

一支艦隊的實力也不能光看戰列艦的數量,但美國人在其他艦隻方面同樣不落下風。華軍航母的崛起讓戰艦開始注重防空效能,新下水的驅逐艦和巡洋艦都加大了防空火力的比重,比如十五艘專職防空的奧馬哈級巡洋艦,還有被加強了防空火力的鳳凰城級巡洋艦。再加上主力艦本身配備的防空火力,相信艦隊的防空能力將大大增加。

除了戰列艦,航空母艦成為美國海軍最重視的艦種,根據華國航母的模糊照片,美國人開始仿製航母。先是利用大型貨輪進行改裝,總結經驗後直接上大型艦隊航母,只是這種新型的艦種需要一定時間的積累。因此,目前美國只有十艘改裝的小型航母,透過運煤船改裝而來的蘭利級航母最大載機量只有二十三架,而且起飛和降落效率低下,航母航和防空火力都不盡如人意,只能作為過渡階段使用。第一艘艦隊航母突擊者級還呆在船臺上,也就是說,在艦隊航母服役之前,美國海軍還得憋屈的躲在岸基飛機的保護之下,成為一支存在艦隊。

空軍的擴張比海軍順利的多,從飛機問世以來,喜歡刺激的美國人就非常重視這種新式玩具,廣袤的國土上擁有太多面積巨大的種植園,農場非常適合用飛機播撒農藥。同時民間也對空中運輸存在不小的需求,在需求的推動下,美國的飛機研製進展不慢,飛機制造水平和飛行員保有數量都很強。尤其是軍事委員會提供了大量先進技術,配合英國等國家的製造工藝和技術,美國空軍裝備的飛機數量和質量都在迅提升。

從數量上協約國和美國勉強壓制住華國和同盟國,質量上雖然存在一定差距,但英美等國正在努力追趕之中。

成立軍事研究委員會被認為是協約國和美國最明智的決定,它暴漏了本國大量珍貴甚至是無價的技術,但同樣吸取了外界先進的技術和工藝。技術水平最高的英國貢獻度最大,這種看似不可能的奉獻來自於德國和華國的刺激——如果不這麼做,英國與華國的差距將被越拉越大。在抵抗外星人的入侵中,地球人往往會在巨大的打擊下團結起來,互通有無,在英國人看來,華國就像入侵的外星人一般,那些裝備之先進,更是充滿了科幻意味。

軍事委員會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們努力向那些政客和軍方將領解釋,華國的裝備根本不是外星產物,也並不科幻,事實上科學家們能夠解釋那些裝備的原理,甚至可以拿出相近的樣品。但要達到華國裝備的程度還需要一番努力——卻不是無法越的。

軍事研究委員會的科學家們有這個自信說出上面一番話,他們來自於工業文明國家,有著上百年工業展的薰陶。對於技術和機械有著天然的敏感,許多明需要某個科學家的靈光乍現,而英國、美國、法國等工業國家的科學家們聚集起來呢?緊密合作之下能夠產生多麼大的成就?毫不意外的說,如果沒有鋼鐵基地,軍事研究委員會將大大加快人類文明程序。

191o年5月試驗成功的1o號坦克被協約國6軍和美國6軍同時相中,這種坦克採用76毫米口徑坦克炮,技術來自英國。強勁的坦克動機技術同樣來自英國,低盤技術來自正在被華國侵略的日本,美國、荷蘭、比利時的科學家也貢獻了不少智慧。最終形成的1o號坦克被命名為“火炬”,並將在美國、英國和加拿大的坦克製造廠同時開工建造。在英國的對比試驗中,火炬坦克可以輕易擊敗已經裝備的現役所有英國坦克,而在法國戰場上的試驗證明,火炬坦克的效能過了德國的三號坦克,不僅擊毀了一輛德國坦克,還證明了其在戰場上的可靠性。這對於剛剛接到法國投降的不利訊息的英國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福音。

美國6軍向製造廠下達了五千輛火炬坦克的訂單,英國人也準備裝備兩千輛左右,甚至遠在聖彼得堡的尼古拉二世也知道了這款坦克,要求協約國幫助提供一千五百輛火炬。可惜如何運過去還是個問題,現在北海和波羅的海遍佈德國戰艦,從太平洋運送還要考慮華國的態度,這個難題還得交給尼古拉二世,讓他想辦法擺平華國。

裝甲部隊需要更多型別的坦克和裝甲車,根據戰鬥環境的不同,選擇效能側重點不同的車輛和坦克。好在日本戰場上有上百名戰地觀察員,而這裡又是華國裝甲部隊肆虐的重點區域,有足夠的場景供那些觀察員們觀摩學習。國內會根據觀察員提交的報告,選擇性的研製本國裝甲車,軍方會根據報告制定本國裝甲部隊的戰術運用。從這個方面看,他們還是華國的學生。

飛機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從歷次戰鬥來看,華國的飛機都揮了重要的作用。吃透了華國飛機動機技術的軍事研究委員會拿出了最完美的雙翼戰鬥機和轟炸機,而且度更快、航程更遠、盤旋效能更強的新式單翼金屬戰鬥機也正在試驗。

技術的進步並不是單方面的,孤單的德國人得到了華國大量技術援助,他們進步的度不亞於協約國和美國。新式的坦克、飛機、火炮、防空火炮和戰艦正在逐漸進入現役,取代老式裝備成為德軍主力。獲得了部分制海權的他們可以從外界獲得更加充足的原料,低地三國和法國的工業基礎幫了大忙,初步整合之下,德國人的工業實力大大增加。

和華國一樣,資源是制約德軍擴張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滅亡法國之後的第三個月,德軍起登6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戰鬥,挪威成為德軍攻擊的主要目標。在親德的瑞典的幫助下,德軍出動一個坦克師、九個步兵師、一個騎兵師,一千一百多門火炮和六百多架飛機,氣勢洶洶的撲向挪威。這裡豐富的優質鐵礦石資源是德國戰車勢在必得的資源。

中立的瑞典向德國提供了運輸方面的協助,德國運輸船打著商船的名義,利用瑞典的港口運輸軍隊和物資。這種掩耳盜鈴、破壞中立法案的行為受到了協約國的譴責,但也只是譴責而已,協約國對於瑞典毫無辦法。從這也能看出歐洲國家正在倒向德國,法國的戰敗讓許多歐洲國家領導人認為協約國必敗無疑,比如協約國重要成員之一的義大利,戰爭開始後無所作為的它見勢不妙,立刻開始接觸德意志和奧匈帝國,要不是英國極力拉攏,恐怕義大利已經倒向同盟國——它是協約國控制地中海的重要因素,決不能倒向同盟國。

挪威的戰鬥意外的激烈,五個步兵師和一個騎兵師、一個坦克旅的英軍部隊被派往這裡,與五個師的挪威部隊共同抵抗德國人的入侵。挪威人表現出的戰鬥力讓德國人震驚,雙方激戰半個多月的時間,德軍終於推進到奧斯6附近,但已經沒有餘力繼續進攻。

很快施裡芬向這裡增派了六個師的部隊,再勇猛的北歐海盜也擋不住德國戰車的推進,英國軍隊先敗退,他們在這裡丟掉了三萬多人,也算是戰爭開始以來打得最艱苦、最出色的一場戰鬥了。讓出防線的英國人讓挪威軍隊腹背受敵,經受了英國人背叛滋味的挪威被迫投降,德軍進入奧斯6,獲得了夢寐以求的鋼鐵產地。

獲得鐵礦石產地後,德軍總參謀部將目光對準了歐洲的石油產地之一——羅馬尼亞,這裡的油田開採歷史很長,後來又被英國石油公司擴大了開採規模,其石油產量在歐洲僅次於沙俄的巴庫油田。

在國內動員了更多兵力,並得以從法國戰場上抽調大軍的德意志軍隊有充足的軍力南下。在法國留下兩個集團軍後,德軍將主力調往東線,在南下進攻南歐還是向東進攻沙俄的問題上,總參謀部內部產生了分歧。

施裡芬主張南下進攻巴爾幹,拿下羅馬尼亞的油田後進攻塞爾維亞,與奧斯曼帝國會師。並隨後集中兵力進攻埃及和北非,徹底截斷英國的物資運輸通道。這個戰略還有另外一個重大的意義,那就是攻略中東地區,獲得那裡更加豐沛的石油資源,並拉近與華國的距離。

可惜這個建議被威廉二世否決,德軍的進攻方向不可能只考慮軍事意義,還要更多的從政治角度考慮。德軍進軍南歐會引起盟友奧匈帝國的顧忌,他們已經與義大利在南歐地區的利益產生衝突,德國人走進去,會加大利益分配的複雜程度。而且進軍北非和中東將於奧斯曼帝國的利益相沖突。

該死的政治!施裡芬只能放棄原先的計劃。那些豬隊友根本沒有能力擊敗敵人,在巴爾幹地區,奧匈帝國在德軍的支援下才勉強擊敗了塞爾維亞。在東線俄軍正對奧匈步步緊逼,他們有更多的力量進攻羅馬尼亞。

在歐亞分界線地區,奧斯曼帝國在大高加索山脈折戟沉沙,他們龐大的軍隊被俄軍南方集團軍輕而易舉的擊潰。在西線還被希臘軍隊打得慘敗,根本配不上帝國的稱呼。未完待續。

喜歡辛亥之鋼鐵基地請大家收藏辛亥之鋼鐵基地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