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護衛隊訓練

作品:《辛亥之鋼鐵基地

軍事訓練場上,上百人正在以排為單位進行訓練。護衛隊員在經過一個月的基礎訓練後進入正規訓練階段,他們在基因人教官的皮鞭下,舉手投足間已經有了軍人的樣子。充足的食物供應和豐富的營養讓他們看上去體格強壯,能夠應對每天大量的訓練。

呂一介紹,鋼鐵基地產量有限,當呂梁的軍隊達到一定的規模時只靠基地的供應是不可能的,因為基地不可能只生產一種武器,現代戰爭需要的物資是海量的,種類太多。以自動武器為例,基地如果完全生產ak47步槍,一個月的產量可以達到十萬支,彈藥能達到一億,但軍隊不可能只需要一種武器,機槍要不要?大炮要不要?車輛要不要?現在還好說,護衛隊只有一百人,但以後呢?難道整個國家都靠一個基地供應嗎,沒有自己的鋼鐵廠、軍工廠,民族就不是真正的崛起。而且以目前士兵的素質,給他一輛t34他也無法開動。

槍械下後隊員們進入了射擊訓練和戰術訓練階段,與這個時代大不相同的是呂梁提供了足夠揮霍的彈藥。軍營南邊靠山的地方有一個射擊訓練場,低矮起伏的山丘和叢林遮掩了開槍的聲音,步槍、輕機槍和重機槍開火的聲音連續不斷,不用顧忌子彈的消耗、槍械的磨損。其實按照人數來看呂梁這一百人的護衛隊在地方上根本算不上什麼,廣東地方宗族勢力強大,民風彪悍,經常會生宗族之間的械鬥。據吳石敏透漏,他的家族有三百多名持槍青壯,如果有事,可以在短時間內召集起三千青壯,當然,沒有那麼多槍罷了,買槍一直是一件麻煩事,而且太貴了。

整個惠州地區官面上不說,光是地方地主武裝就不是一個可以忽視的力量。現階段呂梁的重心是展,在根基還不牢靠的時候不會貿然行事,如果要動,一定要擁有足夠的力量,以泰山壓頂般的攻勢席捲過去。到時候一定不會容忍境記憶體在那些不安分因素,但現在還不是解決他們的好時機。

為了加快展度,第二批護衛隊員已經被徵召,正在進行基礎訓練,還是一百人,直接從農村中召集,防止軍隊中存在地主鄉紳的力量。在這個階段擁有兩百人的力量只能算是自保,別人也說不出什麼,但如果按照火力計算的話整個惠州的總和也比不上這兩百人,更何況還有一百人的基因人戰士,他們才是真正的殺手鐧。

1895年袁世凱蒐羅徐世昌、馮國璋、段祺瑞等黨羽在天津小站正式練兵,歷史上八國聯軍侵華損失的都是李鴻章的淮軍,宋慶、聶士誠、董福祥等的軍隊被打垮,袁世凱的新軍反而得到擴充。後來19o3年清廷改革軍制,淘汰綠營編練新軍,此時的廣東軍隊主要由綠營、巡捕營、水師和滿漢八旗組成,戰鬥力不堪一擊。呂梁採取的模式在前期註定沒有太多的敵人,地方勢力都將被籠絡進來,軍事力量以護衛的形式隱藏,可以儘可能的爭取展時間,夯實基礎。鋼鐵基地的存在使其不用依靠外部的力量,偷偷摸摸的盡情展,採礦車從海底採集資源,從礦產到能源,大海就是一個寶庫,二十二世紀的技術保證了基地對海底的利用,而基地本身可以生產所有需要的工業機械,只要領先時代那麼一點點就可以,不用太多,太強大的技術容易引起外界的覬覦,在弱小的時候還是不要太張揚。

工廠、軍隊的架子搭起來,下一個需要關注的就是教育。輕工業對工人素質的要求還低一點,大部分技術工作被基因人負責,但這隻能應付一時,當規模擴大和重工業開始展時就必須有真正的人才支撐。在自強棉紗廠附近工人學校正在建設,按照規定,擁有技術的工人將享受更多更好的待遇,而且強迫所有的工人都必須進行文化學習,達不到標準的將扣除薪資。多種強制性或者自願性的手段使自強棉紗廠學習氣氛蔚然成風。同時進來的工人,還是同村,沒有技術的工人拿到的工資比學習了技術的少一半,丟不丟人?

工人學校採用的是基地提供的基礎教材,先解決識字的問題,然後再說其他。這個時代的識字率太低,呂梁需要的是能夠撐起鋼鐵大廈的人才,而不是簡單的苦力。

按照置換協議,吳家有近一半的土地劃歸到呂梁名下,換到的是大量還在計劃書上的輕工企業股份。看到如搖錢樹般的自強棉紗產後吳石敏毫不猶豫的拿出土地,呂梁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在這片土地上進行規劃。第二個和第三個工廠正在建設,分別是麵粉廠和印染廠,麵粉廠需要的小麥從北方輸入,印染廠需要的化學制劑暫時從基地中獲取。五千名新招募的工人大都來自新劃歸呂梁名下的佃戶,還有一部分也是附近的農民,人多地少,願意來做工的太多。等廠房建設完畢和工人培訓結束後就可以安裝除錯機器,建設度驚人!

對於呂梁來說資金不缺、機器不缺、土地不缺,所有制約工廠建設的因素都不存在,可以說鋼鐵基地就是一個極大的外掛,感謝那些作出決策的後世人和科學家們!而從自強棉紗廠的銷售來看,因為成本極低,產品可以以較低的價格與同類產品競爭,因此銷售情況非常樂觀,遠遠沒有達到飽和的地步,產品只是在廣東個別地方鋪開,還有大片空白的市場等待佔領。這個時代並不是沒有市場,而是缺少企業。

吳石敏帶著一摞協議書回來,透過置換,呂梁將這些大地主牢牢的綁在了一起,整個惠州有五分之一的耕地進入呂梁的名下。那些鄉紳將會在大量工廠中獲益豐厚,但不會意識到呂梁是用這種方式進行改造,大量土地進入自己的名下,透過各種方式進行改革,最終構成社會下層的事業基礎。

喜歡辛亥之鋼鐵基地請大家收藏辛亥之鋼鐵基地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