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第八節(第1/2頁)

作品:《三體3:死神永生

《時間之外的往事》(節選)掩體計劃——地球文明的方舟

一、對太陽系黑暗森林打擊時間的預測。

樂觀預測,一百至一百五十年;一般預測,五十至八十年;悲觀預瀏,十至三十年:人類生存計劃按七十年時間段規劃。

二、需要拯救的人口數量。

按目前世界人口遞減速率計算,七十年後約為六億至八億人。

三、對黑暗森林打擊的總體預測。

以三體恆星毀滅的觀測資料為基礎,建立了太陽遭到同樣打擊時的災變數學模型。對該模型的運算表明,如果太陽遭到光粒襲擊,火星軌道之內的類地行星將被全部摧毀。在打擊初期,水星和金星完全解體,地球將保留一部分體積並維持球體形狀,但其表面將被剝離,剝離深度達五百千米左右,包括全部地殼和地饅的一部分;火星表面將被剝離一百千米左右。在打擊後期,所有類地行星將由於太陽爆發物質的阻力降低軌道,最終墜落到太陽的殘存核心上,完全毀滅。

數學模型顯示,太陽爆發的破壞力,包括輻射和擴散的恆星物質的衝擊,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即與太陽距離增大時破壞力急劇降低,這就使得距太陽較遠的類木行星能夠在打擊中倖存。

在打擊初期,木星表面將受到劇烈擾動,但其整體結構將保持完好,木星的衛星系統將基本保持不變。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只是在表面受到一般擾動,結構保持完好。擴散的太陽物質將會對三穎類木行星的執行軌道產生一定影響,但在打擊後期,爆發後的太陽物質將形成螺旋狀的殘骸星雲,其旋轉的角速度和方向將與類木行星保持一致,不再對行星產生足以降低軌道的阻力。

可以確定,太陽系的四顆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在黑暗森林打擊後將保持完好。

這個重要的預測是掩體計劃的基本依據。

四、被放棄的人類生存計劃。

1.星際逃亡計劃:

技術上完全不可行。在規劃的時間區段內,人類不可能具備超大規模的星際遠航能力,能夠進行星際逃亡的人數只佔總人口的不到千分之一,且在飛船燃料耗盡和生態系統衰揭前,找到可居住的地外行星的可能性很小。

由於該計劃只能接納很小比例的人口,有違人類社會最基本的價值觀和道德準則,在政治上也完全不可行,可能引發人類社會的劇烈動盪和全面崩潰。

2.遠距離躲避計劃:

可行性很低。計劃的內容是在距太陽足夠遠的太空中建立人類居住點,以避開太陽爆發。根據模型計算,參照可預見的未來人類太空城的防護水平,安全的距離為距太陽六十個天文單位,已越出柯伊伯帶。那個距離的太空區域資源貧乏,難以找到建設太空城市的原材料;同樣由於資源問題,太空城即使建成,人類在其中的生存也面臨難以克服的困難。

五、掩體計劃。

以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四大巨行星為掩體,避開黑暗森林打擊引發的太陽爆發。計劃在四大行星的背陽面建設供全人類移民的太空城,這些太空城緊靠各大行星,但不是它們的衛星,而是與行星一起繞太陽同步執行,這就使得太空城一直處於四大行星的背陽面,在太陽爆發時受到行星的遮蔽和保護。計劃建立五十座太空城,每座可容納一千五百萬人左右。其中.木星背面二十座,土星背面二十座,海王星背面六座.天王星背面四座。

建設太空城的材料取自四大行星的衛星.以及土星和海王星的星環。

六、掩體計劃的技術問題。

該計劃所沙及的技術基本在人類已達到的範圍之內,艦隊國際已具有豐畜的太空城建設經臉,並且已經在木星擁有相當規模的太空基地。

也存在一些預計能夠在計劃規劃的時間內克服的技術挑戰,如太空城的位置維持。太空城不是四大行星的衛星,它們在行星的背陽面與行星保持相對靜止的狀態,且與行星的距離很近,引力會將太空城拉向行星,所以必須在太空城上安裝位置維持發動機,以抵消行星引力,保持太空城與行星間的距離。最初計劃太空城的位置位於巨行星的第二拉格朗日點①,這是位於巨行星外側的引力平衡點,沒有位置維持問題,但發現距離掩體行星太遠,難以起到防護作用。

七、黑暗森林打擊後人類在太陽系的生存問題。

太陽被摧毀後,太空城將依靠核聚變能源生存。這時,太陽系將呈現螺旋星雲狀態,太陽爆發後形成的殘骸星雲中將含有幾乎取之不盡的聚變燃料資源,可以很容易地大量採集,從太陽殘存核心中也有可能採集到豐富的聚變燃料,可以滿足人類長期生存的能源需求。每座太空城內可以擁有人造太陽,產生與打擊前的地球所獲日照相當的日照。從能源角度看,這時人類的資源貯備應該比打擊前擴大了許多個數量級,因為對於太陽系的核聚變資源,太空城的消耗量僅是太陽的幾億億分之一——從這個意義上說,太陽被摧毀竟然中止(“終止”)了太陽系核聚變資源的超級浪費。

木星的衛星木衛二表面全部由深達一百六十千米的海洋覆蓋,含有豐富的水資源,其貯量大於地球的海洋,可以滿足太空城的需要。另外在星雲內部還有大量的水資源。

在打擊後,當星雲態的太陽系基本穩定時,所有太空城將脫離作為掩體的行星,在太陽系內尋找較為適宜的生存空間。可以離開星雲聚集的黃道面一段距離,避免星雲的影響,同時從星雲中採集各種資源。由於太陽爆發使類地行星解體,這時太陽系中的各種礦藏資源將遊離在星雲中,————————————①在行星與太陽構成的系統中.共有五個引力平衡的拉格期日點,穩定的有兩個,其中第二拉格朗日點位於行星與太陽連線上行星的外側。

更容易開發和採集,這就為建設更多的太空城提供了條件。從這時殘骸星雲中的資源狀況來看,對太空城數目的唯一限制是水資源,但僅木衛二的水資源就足以支援一千個容納一千萬至兩千萬人口的太空城。

所以,打擊後的太陽系殘骸星雲可以為上百億人口提供舒適的生活,並使人類文明具備足夠的發展空間。

八、掩體工程對地球國際的影響。

這是全人類建設一個新世界的工程,規模空前,啟動它面臨的最大障礙不是在技術方面而是在國際政治上。公眾普遍擔心掩體工程將耗盡地球資源,帶來地球社會政治和經濟的大倒退,甚至出現第二次大低谷。但艦隊國際和聯合國一致認為這個危險完全可以避免,掩體工程將成為一個完全的地球外工程,所需的資源百分之百取自地球之外的太陽系空間,主要來自四大類木行星的衛星,以及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星環,不會對地球資源和經濟產生任何影響。相反,當太空的資源開發達到一定的規模,甚至可以反哺地球經濟。

九、掩體工程總體步驟。

用二十年時間建立巨行星帶資源開發工業體系,再用六十年時間進行太空城建設,兩個階段間有十年的重疊期。,十、關於第二次黑暗森林打擊的可能性。

第一次打擊產生的宏觀效果,會讓絕大多故遠處觀察者認為太陽系文明已被摧姓。同時,由於太陽已不存在,太陽系內已經沒有經濟型打擊可以利用的超級能量源。所以,出現第二次黑暗森林打擊的可能性很小。

187J3X1恆星被摧毀後到目前的狀況也部分證明了這一點。

隨著掩體工程啟動的臨近,雲天明漸漸淡出了國際社會的視線,IDC對情報的解讀人在進行,但只是作為行星防禦理事會的一項例行工作,從中解讀出真正的戰略情報的希望越來越小。在IDC中,有人居然把掩體計劃與雲天明情報聯絡起來,解讀出好幾個與掩體計劃有關的資訊。比如那把傘,之前就很自然地被認為是防禦系統的暗示,現在有人提出,傘沿的石球象徵著太陽系的類木行星。太陽系可作為掩體的巨行星有四個,但在雲天明故事中卻沒有傘骨數量的資訊,從常理講,四根傘骨顯然少了些。其實,並沒有多少人從理智上相信這個說法,但現在,雲天明的故事對他們來說已經變成了類似1於《聖經》的東西,不知不覺中,他們從中尋找的己不再是真實的戰略情報,而是某種對現實的慰藉。

但就在這時,對雲天明情報的解讀卻出現了出人意料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