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三章 申請港口(第1/2頁)

作品:《皇宋錦繡

定海軍的運河,經過了一段時間的開挖固定,終於到了即將貫通的時候了,這麼一條15公里長的運河,幾乎貫通到了定海軍的大部分地方,在開鑿的時候,動靜也非常的大,不少的市民,曾經在閒暇的時候,過來觀看,看看這個定海軍目前,最龐大的工程,到底是怎麼一個樣子的。

經過了最少5萬人力,動用了3ooo多個大型機械,最少有2oo多位工程師,全程監控的運河,終於到了結束的時候了,而在此之前,大量造船廠已經完成了奠基的工作,只要把跟運河相連的水道貫通,就可以投入使用了。

在這個時候,定海侯府,突然接到了大量的申請,這些申請無一例外,全部都是申請開鑿港口的。

負責運河方面的幕僚,剛開始沒有在意,可是這樣的申請越來越多,到後來,幾乎過了1oo多個申請,幾乎遍佈了整個定海軍的方方面面,這下子有些著急了,立刻通報到了趙信這裡。

港口,這是定海軍的基礎,定海軍作為海島城市,還是一個作為工業化和外向型經濟為主體的港口城市,港口的存在,對於定海軍來說,是命脈,有時候,趙信寧願少賺一點錢,都會盡可能的給港口的讓路。

在定海軍,在現在,已經擁有的4個港口,特別是前面三個,是定海軍最好的位置,甚至可以說,在後世連雲港,都未必有這些港口這麼好。

不是說,連雲港不好,這個中國後世中部,最重要的一個港口,天然條件得天獨厚,可是他是在岸上的港口,跟海島不同的,在前面三個深水良港,只要有機會,都可以改造成為千萬噸級,甚至是更高的港口,這在目前的這個時代,非常的罕見。

不過這一次,申請港口的,不是海港,而是河海一體化的港口的。

趙信有些哭笑不得,如果說在運河開挖之前,這麼申請,或許他還會考慮,畢竟,這是對定海軍有好處的,現在這麼申請,不是添亂麼?

未來,趙信已經定下來了目標,定海軍必然會走向海洋,而海洋離不開造船業,這種情況之下,在原有的造船業的整合之下的,趙信把這個新開挖的運河,當成了造船中心,不但儘可能的為造船創造條件,並且新建立了15個烘乾房,也都平均的分佈在運河的兩岸,一旦運河完成修建,這個造船廠就可以全力以赴的造船了。

在這個節骨眼上,為什麼提出了大量的興建河港。

河港跟造船,這或許在某些人的眼裡,這是一體的,有河港,有水,才有船,可是在趙信看來,這並不適合融合在一起。

造船需要的是環境,是各種的材料,是方便進入到海洋的便捷,可是河海一體化的港口,他們本身就是跟海洋相連,相當噸位的船隻,不用在外面的大港口停泊,可以根據不同的工廠的實際需要,直接把貨物送到各個工廠,以定海軍目前的繁忙程度,到時候,別看這麼寬廣的運河的,肯定都會被擠滿的。

這不符合趙信的計劃,在看完了大部分的要求之後,基本上都是大同小異,趙信果斷的否決了這些要求。

這下子,整個定海軍亂了,申請的工廠更多了,甚至包括了幾個重點的工廠,比如說,鋼鐵廠和水泥廠。

如果說,目前定海軍,還有什麼工廠重要的話,那就是鋼鐵廠和水泥廠,這兩個工廠,幾乎是重要的原材料工廠,不但生產的產品,在北宋銷售廣闊,同樣,也是定海軍展的重要支柱。

其他的企業,也倒罷了,鋼鐵廠和水泥廠都參與進來了,於情於理,趙信都需要來了解一下,看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一通了解之下,趙信知道了原因在哪裡了,這還是經濟展惹的禍。

定海軍目前的展,是經濟掛帥,而不是政務,或者是什麼詩詞歌賦掛帥,文采再好,展不了企業,搞活不了經濟,也是白搭,軍隊上面,稍稍純粹一點,可是職務不多,真正的政務上面,都是經濟搞的好,佔據優勢。

這一個理論,在最初的時候,並沒有得到所有人的認可,最初進入到定海軍的管理人才,基本上,都是在大名府招募的秀才,舉人,一個領導,起碼要識字,要看得懂報表,看得懂檔案,這樣才能夠領會上層的精神。

秀才也好,舉人也好,這些都是在北宋的人文環境之中成長起來,他們更熟悉北宋的那種環境,對於定海軍的情況非常不適應。

在定海軍展的初期,毫不客氣的說,趙信有絕對的權威,連基礎的生態和圈子都沒有形成的前提下,又有什麼人能夠對方趙信的身份。

必須要按照這個來,不願意的,那就換人,定海軍大規模的開啟夜校等教育,加大力度的掃盲,再加上一系列的專屬技術人員的崛起,這才度過了最初的階段。

到後來,隨著一個個的人員被換掉,這些領導者和文人,現是來真格的,他們雖然很不習慣,卻還是遵從了的,這裡是軍州,哪怕只有一縣之地,卻也是集權度非常高的軍州,節度使有這巨大的特權。

不過,學習了之後,經濟為上的方法,雖然最開始有些接受不了,卻沒有什麼貓膩。

或許人的彙報,因為各種側重點的不同,最終彙報出來的結果,會略微的有不同,可是報表上面的數字,這真的騙不了人。

你說用春秋筆法,用雲山霧罩,那是在北宋,在定海軍,從一開始,報表和匯總都是確切的數字的,甚至一些資料,還需要交給審計局和稅務局交叉來稽核的,在定海軍建設之初,非常的廉潔,資料都非常的準確,那些雲山霧罩的,或者更改資料的,要麼被逐出的定海軍,有一定的經濟錯誤的,甚至還被打入大牢裡面。

定海軍的待遇很高,這些工廠的負責人的權利很大,地位也相對較高的,無論是錢,還是權,都不會有人主動放棄這個地位,最終,經過拉鋸之下,還是普及了這個方法。

經濟和效率,成為了定海軍的最重要東西,那些負責人,除了學習從上面下的一些先進理論,自己也會充實學習,並且研究,怎麼的提升效率。

在最初的時候,運河開挖的時候,都有些爭議,在高層,趙信幾乎是一意孤行的推動了,因為總體的體量不算很大,最起碼對於定海軍來說,幾百萬上千萬的投入,真的不算什麼,趙信對於定海軍的貢獻巨大,他想要,就由著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