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九章 阻力和決絕(第1/2頁)

作品:《皇宋錦繡

2年了,從保州兵變到現在,差不多快要兩年的時間了,趙信已經從一個落魄,只能夠指揮幾十個人得皇子,面對著刺殺,都不得不忍辱負重的存在,變成了一方的巨頭。

定海軍的強大,或許這個時代,沒有幾個人能夠看的清楚,可是趙信看的清楚。

控制著整個北宋,99%以上的鐵的生產,近乎全部的鋼,8o%以上的水泥生產,還有其他的各種的產品。

平均每一個北宋人,會在定海軍的各項產品上面,花費過1o貫,每年單純銷售的收益,就高達1o億貫的大型經濟體,在後世,這是一個任何時候,無論怎麼隱藏,都隱藏不住的龐然大物,可是在這個時代,北宋的中樞,還真的就沒有看到。

或許,類似葉清臣這樣的經濟官員,會考慮到定海軍龐大經濟實力的可怕,可是從中國的歷史上面,還真的沒有那個勢力,因為有錢而獲得優勢的。

商人,在上位者看來,那就是養豬,心情好了,就養肥一點,心情不好的時候,就瘦一點也要殺掉,沒聽說過,養豬還能夠養出危險的。

後世的耗費理論,還有軍事後勤理論,在這個時代,根本就沒有出現,連消耗戰的雛形的長弓,在北宋也只是剛剛的出現,他們根本沒有意識到,當財富多得到一定程度的可怕,特別是財富可以很方便的轉化為鋼鐵,武器,甚至是人力的時候,那就更加的不可阻擋了。

在北宋中樞很多高層的眼裡,給定海軍多掙點錢,也算是給趙信一個補償了的,他怎麼說,也是仁宗的親生兒子。

物理化學教材的選定,相對於前面幾個,慢了很多,趙信不但需要考慮物理化學之中,到底蘊含了多少有用的知識,還需要設計實驗。

跟傳統的一些學科,甚至是數學都有明顯的不同的是,物理化學之中,相對比較偏重實驗的。

無論是力學電學,還是各種的物質之間的反應,都是可以透過直觀的實驗來展示,透過親手來實驗,可以更加的加深印象,這是後世比較常規的學習方法。

可是在定海軍,這卻有了不同的意義,定海軍的很多展,都是從實驗之中來的,特別是在花費巨資投入之下,培養了12個在材料上面,有一定專長的專家,實驗已經鋪設下去了,需要的大量的這方面的人才。

從這個展,還有定海軍實驗室之中,積累的一些經驗,趙信才總結出了一些東西。

定海軍目前最大Bug,不是他,也不是卡牌系統,這些或許對定海軍而言,有很大的好處,沒有卡牌系統的,沒有趙信這個穿越者,定海軍根本就不可能存在,他們是基礎。

可是較快展的原因,並不是穿越者還有卡牌系統,是基於後世,嚴謹的科學的實驗態度。

正是這種,經過後世幾百年的展,已經把各方面的漏洞都考慮到,把嚴禁做到了極致的方法,杜絕了任何意外的產生。

有人會說,工業化的生產,還有嚴謹的態度,會抹殺變數的,在古代,變數才是最大經典,一些官窯,無不是為了追求窯變,歷史上那些巧奪天工瓷器。

後世景德鎮的大規模生產瓷器,讓窯變不在產生,那種大自然的巧奪天工,再也不見了,這在某些人得嘴裡,那是歷史的倒退,連千年之前,古人都能夠做出來的東西,現代反而做不出來了。

你沒有看到,標準化的生產降低的成本,還有的各種優質的耐用的瓷器開始出現,工業化帶來的是控制,是秩序,是成功率,而不是追求虛無縹緲的窯變。

變數和意外,或許伴隨著科學的展,不斷的出現,有些劃時代的材料,比如說青黴素,他的出現,本身就是一個的操作錯誤,可是這樣可以更加清晰的知道研究清楚的,還有未知的,沒有那種撞大運,買彩票一樣的運氣,卻有穩紮穩打基礎,厚積薄,這才是最好的的,或許意外的突破,會讓在某一個時間,佔據上風的,可是厚積薄的,必然能夠憑藉著雄厚的實力,在之後反。

就如同的德國那樣,在一戰的時候,英國為什麼咄咄逼人的逼迫,甚至還使用了某些手段,原因很簡單,如果放任德國繼續的展,很快就會過英國的。

物理化學,從初中的內容比較的簡單,加上了定海軍需要的東西,也只是稍稍的費點事,真正困難的是各種的實驗,在結合了原來中學教材之中的實驗課程,再加上定海軍的需要,總算是把教材給編訂好了。

當一門門的教材確定了之後,才有趙信面前那一份東西,關於定海軍教育問題的若干研究。

從農村走出來,在一個貧困的鄉村,一步步的學習,最終成功的進入到一等學府的北大,最終從本科,研究生到博士,可以說一路學習出頭,哪怕他不選擇走德國這一條路,也不會放鬆教育的。

在趙信的關注之下,定海軍從來都沒有放過教育,只不過,沒有體系化,也沒有實行新的教育。

第一代定海軍人上了定海軍之後,為了加強工作的效率,教育就先開始了,在實行補充教育和掃盲教育的同時,對於兒童的培養也同時的開啟。

定海軍利潤巨大,有足夠的實力推行教育,在定海軍對於孩童教育,是全額補貼的而教育的。

最初,趙信也想過直接擴充成現在的教育方法,後世幾十年的展,已經讓那種模式,成為了最適合的模式。

可是最終,這個教育卻變了味道,讓普通的孩子們識字,只是聘請一些士子,進行開蒙,然後才新增了數學,歷史,還有其他的一些科目,總體上,還是舊式的,中間想過了一些改進,都因為老師的存在,而夭折了。

北宋重視文人,可是儒家文人的固執,也是出了名的,他們因循守舊,在某些時候,是比較適合統治階層的,可是在定海軍,在工業化的時代,還真的不適合。

現在,定海軍已經儲備了足夠的人員,那些在研究所裡面摔打,沒有出來的人員,卻已經基本的掌握了實驗的方法,對於物理或者化學,有了初步的理解的,他們或許不可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實驗者,成為一個出色的科學家,可是成為了老師還是沒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