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三章 帆布廠(第1/2頁)

作品:《皇宋錦繡

這些棉花,早已經經過處理,送到了丁海軍,最初的時候,趙信是打算,用這些棉花織布。

北宋布的價格不高,而且相對比較平穩,一匹布在3oo文左右,這個也成為了普通人衣服的主要來源。

宋尺,一匹布大概是2尺寬,4o尺長,哪怕作為大人的衣服,一匹布也能夠製作好幾件,比起絲綢,節約太多。

棉布是出現了,但是極為稀少,北宋主要是草棉,適合織布印度棉,只是在南方,還有西域,有零星的種植,機緣巧合之下,被織布之後,價格也極為高昂,物以稀為貴。

真正純白的棉布,價格甚至在絲綢之上。

開啟棉花的種植,是為了未來,展以棉紡織為主的輕工業的一個基礎,現在的棉花,如果織布的話,成本相對較高,市場前景也不算很大。

當找到了足夠多的船匠,開始了航海的展的時候,趙信最初的時候,是用絲綢作為軟帆的材料,但是關於帆布研究,也在繼續。

帆布實際上出現非常早,在以地球作為單位的前提下,實際上,這個科技線早已經被點亮了,早在古羅馬時代,帆布已經出現了,最早的時候是做手套的,用於養鷹的那種,後來,逐步展到了帳篷。

帆布,是用更粗的線,編制的一種布匹,因為的線條足夠的粗,比較的厚重,同樣的,也比較耐用的。

在北宋這個時間段,沒有來自印度的棉花,卻有麻,可是卻沒有人想過,把他們利用到了這個帆布上面。

趙信的穿越,很多本不應該出現在北宋的東西,一一的出現了,棉花如此,帆布也同樣是如此。

趙信對於機械上面,瞭解的不算很多,就算是大名鼎鼎的珍妮紡紗機這種東西,可是基本原理,還是知道的,說白了,就是從一個紗錠,變成幾個,傳統的方法,變成整合的方法。

可惜,基本的構造不知道,只是知道原理,只能夠讓人慢慢的研究,可是織布這種東西,從來都不是隻有機器才可以的。

紡紗,哪怕是一個普通的梭子,跟人的配合,就可以了,更別說,還有傳統的一些裝置,在丁海軍,趙信專門成立了一個龐大的工廠,用於帆布的製造。

在沒有足夠高效的裝置的前提下,人,就成為了最重要的生產單元。

丁海軍不缺人,在去年歲末,趙信不顧生產壓力巨大,決定給予了數量不少的年假,基本上,根據路程的遠近,並且給了補貼,並且可以一定程度上藉助丁海軍的商船。

這個舉措,讓整個丁海軍,9o%的人員選擇的回家過年,對於中國人來說,春節本身就是傳統的節日,是整個民族最重要的節日,春節時間的祭祖是重中之重。

並且,對於這些人來說,在沒有來丁海軍之前,他們是被淘汰的,或者是災害,或者是處於破產的邊緣,在鄉間,那是人人厭惡的物件,畢竟人窮志短,在日常生活之中,總有一些過不去的坎,有些人,可以借錢度過難關,可是這些沒有恆產,甚至是負債累累的,又怎麼借到錢。

為了改變命運,或者說,為了活下來,他們選擇了離開家鄉,來到了丁海軍這麼一個陌生的地方,最初的目的是活下去。

本身,他們已經抱著破釜沉舟的想法了,畢竟,在家鄉已經活不下去了,可是誰也沒有想到,這一次,卻成為了最大的轉機,丁海軍給他們機會,不但讓他們活下來,而且活的很好。

富貴不回鄉,等於錦衣夜行,按照目前丁海軍的平均月薪水,8o貫這個數字,放在丁海軍,不怎麼起眼,這只是一般熟練工的平均工資,稍稍懂點技術的,就奔2oo貫,到3oo貫去了,類似牛大力這種,更是以2萬貫以上的年薪,冠絕整個丁海軍。

可是放在北宋的其他地方呢,北宋什麼人口最多,當然是農民了,農民一畝地的收入非常有限,不說地租,不說國賦,就單純一畝地而言,是非常低廉。

以江南的淤田來說,普通的一畝地的產量,在精耕細作,老天照顧的前提下,可以產米4石,如果按照價格7oo文,一畝地的收益的,在2.8貫,聽起來非常高了。

這個演算法,不能夠算錯,可是對於普通農民來說,拿不到這麼多的錢,一畝地四石的,是最上等的水田,還要風調雨順,老天照顧,才能夠達到收成,稍稍有些不順利,比如說淤田最怕的,就是洪水。

淤田,說白了,就是在河道上,原來屬於河道的位置,現在因為改道,或者是其他方面的問題,沒有水的前提下,進行的一種農業的開墾,因為河底的淤泥的關係,它比較的肥沃,輕鬆可以達到4石以上的產量。

這種田,最怕的就是洪水的,一旦水量龐大,衝到淤田的話,損失會慘重,不但當季的收穫沒有了,甚至未來很長時間,沒辦法重新開闢。

就算是頂級的淤田,就算是精耕細作,達到4石,甚至是更高,可是農民也不可能賣到7oo文一石的。

7oo文是在汴梁的市場價,整個北宋而言,不說西北,那是交通不便的特例,實際上,西北的米價較貴,主要貴的,就是運費上面,以北宋現在運輸成本,一石價格7貫,絕大不部分都是運輸的成本,甚至他的價格還沒有汴粱買的高。

在所有交通便利的城市之中,汴梁的價格是最高的,這還是零售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