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九章 煽動的翅膀(第1/2頁)

作品:《皇宋錦繡

研究歷史,總是從一些偶然之中,總結出一些必然的東西,整個社會的展,離不開工具的作用,第一個劃時代的工具就是木質工具,人類在使用了樹枝等作為工具之後,才跟動物劃分開了。

火更是讓人類在殘酷社會,獲得了可以自保的能力,並且吃上了熟的食物,壽命大幅度的提升,也真正開始了擴張之旅,在辭之後,野獸所佔據的範圍越來越小,人類活動的軌跡開始擴大。

哪怕各種工具的使用,火和各種的房屋的出現,讓人類的生活水平進一步的增加,可是國家的出現,卻不是這一系列的改變之中的。

原始社會,只是憑藉著腳的話,又能夠丈量多少土地,故而原始時代,都是一個個的部族,再怎麼大的部族,能夠掌控的範圍,也就是步行一兩天的距離。

方圓百里已經算是很大了,至於縱橫千里,那幾乎是不可能出現的,最多是影響力。

歷史,就是這樣,在偶然之中存在著必然,以歷史學家的眼光,看著封建王朝,什麼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無外乎是在土地是整個封建王朝最重要的生產資料,他的數量是恆定的,在王朝之初,經過了建立王朝的戰亂,天下民眾數量較少,戰亂已久,天下居安思定,也就容易產生大治。

可是三代五代之後,伴隨著長時間的安居樂業,整個王朝的人口開始急劇攀升,可能1oo年的時間之中,就會翻上好幾倍,原來,隨便就可以生存下來民眾,就開始艱難了起來。

既得利益者,又加劇了這個過程,一些貴族,還有依託著王朝產生的新興貴族,這些人開始佔據了數量巨大的社會財富,這中間最重要的就是土地。

當土地的糧食,無法解決整個王國人口的食用的時候,那些沒飯吃的民眾,唯一的選擇,就是揭竿而起,用命去活下去。

這才是歷史學家的眼光,而在歷史的眼光之中,時代的變化,也是如此。

當馬,馬車,還有各種的交通工具,出現了之後,才會出現更加強大的國家,最終完成的統一。

從雄才大略的秦始皇,依靠著可怕的制式青銅武器和戰車,統一了整個中國的,讓統一的皇朝,成為了深入人心的存在,交通問題就沒有明顯的改變。

大部分的皇朝都熱衷於修建運河,水利是一方面的問題,交通才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在普通的行軍和運河上面的行船,這是兩個概念,相對於勞師遠征的6上行進,船可以輕而易舉的解決大部分的問題。

隋煬帝因為開鑿京杭大運河而滅國,貪功冒進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可是京杭大運河優勢擺在那裡,無論是唐朝,還是宋朝,都得益於京杭大運河,甚至到了北宋,乾脆就是建設在京杭大運河之上的,沒有京杭大運河,唐朝很早就會出問題,至於北宋,富庶程度最少下降一半。

在鐵路的出現之前,運河是最方便快捷的交通方式,可是相對於鐵路,運河限制性非常大,幾千年的封建王朝,無論是強大的,還是弱小,運河來來回回就那麼幾條,原因就在於,運河不是隨便修的,必須考慮到水量的問題,還有流動性的問題,隨時隨地,生生建造出一條運河,那幾乎是天方夜譚的事情。

一條運河,需要有河道的配合,也需要地勢上面的高低,否則的話,運河之中沒有水,要什麼來行船。

這一點,在整個封建社會,一直都是這樣,所有有河道,有運河的,交通也就達,北宋更是把這一切都提升到了極點的,整個北宋的精華,都是的以運河為依託的五條大河。

鐵路,卻是另闢蹊徑,在6地上形成了跟運河一樣效果,甚至更強的一條交通要道,一條比起京杭大運河更加方便,更加快捷的路。

普通的河船,無法揮出水運的極限,中國實際上,擁有世界級的天然水道,比如說長江,這一條世界罕有的長河,又不是跟尼羅河,亞馬遜河那樣,地處在無人的區域。

尼羅河大部分的流域是在沙漠區域,就算是埃及,兩側人口也不多,亞馬遜河也是一樣,河道兩側,是世界上最大的原始森林,這些河流哪怕更長,河道更加寬闊,卻沒有多少的作用,沒有多少的運力。

長江處於整個的中國最精華的地區,整個長江流域,幾乎有數億的人口,天然的黃金水道,就可以揮作用。

可是那是在21世紀,在封建社會,除非是鋼鐵的輪船,其他的船,很難得承載龐大的運量,單純依靠普通的木船,哪怕是1ooo石的大船,也不過是上百噸而已,跟後世的萬噸,甚至是數萬噸的海船比起來,差別不是一般的大。

可是鐵路不同,雖然說,度不算快,接力的馬拉之下,一般度能夠達到3o公里左右,一些出色的馬,甚至可以達到6o甚至是8o公里,而運輸來說,鐵路跟輪子之間的摩擦可以減少到最少的程度,動力輕一點,不過是讓運輸量減少一點,這個減少算下來,也就過了運河的程度。

當然了,這不是鐵路的極限,伴隨著大量西夏馬的進入,一定有出色的馬替代現有的馬,到時候,只要平均度能夠達到45公里左右,鐵路的容載量,已經達到了一個可怕的程度了。

後世,在沒有高鐵路和火車提的前提下,平均度12o公里已經足夠可怕的了,著代表著,鐵路的容載能力,達到了,後世的三分之一左右,接下來,就是逐步的配合,讓他們達到最高的容納程度而已。

一條京杭大運河,就足以改變整個中國的政治經濟環境,一條跟京杭大運河差不多,甚至更高的程度,這樣的道路,對於北宋的影響,絕對可以稱之為歷史性的。

趙信正是清楚這一點,才不顧越軌的前往的汴粱,後來,因為事故的關係,推遲了行程。

在深思細想之後,他也覺得,這樣略微有些孟浪了,可是思前想後他還是覺得,必須要推行。

一條鐵路,甚至是n條鐵路,對於整個北宋的提升,可以說是跨越級的,一個京杭大運河,就造就了北宋達的經濟,一條縱橫北宋所有州郡的鐵路,會有什麼樣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