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七章 糧食跟王朝(第1/2頁)

作品:《皇宋錦繡

中國歷史展,唐宋是一個重要的部分,可是明清也算的上是的各方面都展到很高程度的兩個朝代,或許某些領域,會出現一定的倒退,但是在農業和經濟作物上面,還是一步步的展。

明朝是各方面都很高的程度,清朝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倒退,可是伴隨著滿清的高壓政策,把來自南美的高產作物給普及之後,哪怕對於清朝有再多的不滿,也不得不認定,清朝時期,人口增長上面,遠過其他的歷史朝代,從最巔峰的過1億人,到民國時期,四億五千萬,經這個人口基數,奠定了之後,中國人口第一大國的美譽。

封建社會,可沒有什麼計劃生育,人們當然是想生多少,生多少,在整個封建王朝的歷史上面,人口出現了有規律的波動,寫在三國演義最開頭的那句話,也成為了至理名言。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封建王朝,無論是再怎麼的聖明,皇帝再怎麼的努力,都有一個死結無法避免,那就是權貴們和地主階級,逐步的積累土地,當土地兼併達到了極限,剩餘的土地,無法養活整個國民的時候,就必然會生民亂。

人活不下去了,可不會默然的死去,他會抗爭,會揭竿而起,這就造成了王朝的動盪,或許農民起義,無法佔據正朔,成為皇帝,卻沉重打擊了王國的力量,讓這個封建王朝面臨著分崩離析。

這中間,北宋的展是一個巔峰,龐大的國土,旺盛的商業,造就了北宋的輝煌,讓人口大規模的攀升,最巔峰,甚至過了1億以上。

以北宋的耕地面積,差不多8億畝的耕地面積,如果全部種上糧食,按照兩季或者是一季半來計算的話,總共4石左右產量,算下來,全國大概有32億石,一個人年均1o石糧食的話,極限大概能夠養活3.2億人。

人均是不均衡,有人少,有人多,不可能全部的糧食,都會使用到吃飯上面,更不可能,全部的地都種地,還需要考慮經濟作物和其他。

也就是說,在一切平穩的前提下的,最多2億人,就是北宋展的極限的,這點,跟任何人做皇帝,任何人做宰相是沒有任何的關係,這本身就是糧食跟人的供需關係決定的。

傳統的封建王朝,到北宋,應該是一個展的極致,可是偏偏在清朝生了改變,這也是後世一些人鼓吹的什麼康乾盛世,說句實在的,滿人的執政水平,也就那樣,康乾跟傳統英明君主比起來,最多算是一箇中人之姿,可是偏偏,他們獲得了神器。

紅薯,玉米,土豆,實際上,是在明朝時期,就逐步流傳進來,因為這種飲食是舶來品,傳統的做法的,無法揮出三種食物的味道,加上他們或多或沙,都有一些問題,實際上,推廣並不容易。

明朝的一些有名計程車大夫,曾經在明朝紛亂的小冰河氣候旺盛的時候,也認識到了糧食不足的問題,開始推廣紅薯,可是效果不好。

紅薯是可以果腹,但是吃的多了,也容易產生問題,比如說,多纖維的紅薯,對於胃腸都是一個巨大的負擔,還有這些糧食,需要更多的油才會好吃,否則,味道很不好。

清朝擁有著得天獨厚的時機,到了戰亂平息的時候,小冰河氣候也正好過去,異族統治在初期都存在著屠殺和高壓,這種政策再加上戰亂思平,最終,紅薯,玉米和土豆的最困難的推廣關,就這麼的度過了,甚至當時滿清也沒有什麼政策,推動這三種植物的大量種植,可是最終,成為了既成事實。

糧食在封建社會,直接決定了人口,有了更多的糧食,就能夠養活更多的人,在不受任何節制,不斷高漲的人口增長率面前,最多1oo年,就可以增加好幾倍,這也是清朝人口激增的根本原因。

在明清時期,中國的農作物經過了展,開始以小麥和稻穀為主,而作為北方一年兩種輔助經濟作物的,棉花在眾多的經濟作物之中脫穎而出,成為了最重要的經濟作物,松江棉甚至在國際上面也行當的有名,日本崛起時期,也是大量的購買來自中國的棉花,這才獲得了紡織業這個重要的工業。

戰爭的存在,或許會讓日本獲得不小的好處,可是真正讓日本崛起的,還是各種的輕工業,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當所有的達國家,都被這個史無前例的巨大的戰爭,拖入到了泥潭之中,日本和美國趁機崛起,佔據了的這些達國家顧不上的商業份額。

這中間,作為島國的日本,如果沒有整個中國的各種礦產物資作為後盾,根本無法賺到這麼多錢,沒有足夠的原材料,規模化的生產,根本就沒辦法達成。

對於定海軍而言,現在一個巨大的問題,就在原材料上面。

在北宋,雖然說棉花已經出現,可是那是西域棉,也就是俗稱的草棉,真正在後世大興於世的棉花,實際上是印度棉。

被稱之為草棉的西域棉,他們纖維並不長,因為植株相對比較矮小的關係,他們非但質量不高,產量也不高,也有人紡紗織布,卻不是主流,這個時代,還是以麻為主,棉花還沒有成為的經濟作物,或許零星有使用的,卻不是很多。

趙信已經注意到了這個東西,在大名府的時候,就透過商人,尋找棉花的蹤跡,也找到了一些零星的棉花產地,多集中在南部地區。

實際上,在南方,因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關係,中東,印度跟中國的聯絡還算緊密,棉花就透過這裡,零星的進入到中國,還沒有綻放光芒,可是在一些地域,也成為特產之一。

工業化的紡織業,規模才是關鍵,效率再高,原材料只夠生產幾百上千匹,你效率在高也沒有什麼作用,要支撐工業化棉布的原材料,起碼也是在萬噸這個規模的。

以北宋的這個人口,萬噸棉花,可能就能夠製作出15oo萬匹的布,這個連整個北宋的市場都佔據不滿,布匹的需求是一個剛需,15oo萬匹,可能1o個人分一匹布。

可是就算是1o萬噸棉花,也需要龐大的種植面積,一般而言,後世的棉花產量,可能只是三四百斤,這還不是皮棉,紡織業需要的是處理過的皮棉,普通的棉花,經過處理之後,才是皮棉,要幾倍才轉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