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二章 鎮國基石(第1/2頁)

作品:《皇宋錦繡

詢問完了戰鬥的套路的時候,狄青很自然的問道了日常維護方面的問題,可是得到的答案,卻是很少。

稍稍一想,他也就明白了,稜堡的戰術,到了讓他都感覺到驚豔的程度,不是說這些團練真的就很強,他們充其量就是一個比葫蘆畫瓢。

不過是當時定海侯對他們培養的多了,從頭到尾的訓練一遍。

具體的維護,修建和警戒,這需要在長時間之中總結出來規律,這個規律,不知道是沒有被總結出來,還是被漏掉了,不過,這不是什麼問題。

在樞密院的記錄之中,有稜堡的全部建設方法,從樞密院和工部局,支援到的西北的工匠,也帶來了建設稜堡的第一手資料,只要確定稜堡的重要性,要重現它沒有問題,只是其中,需要一款關鍵性的材料水泥。

沒錯,就是水泥,這個名稱聽起來很奇怪,水做的泥,還是水合的泥,之前感覺,或許就是黃土的一種,農村家庭,土培房,就是用黃土作為粘合劑的。

當時他漏過了這個材料,現在,看到了保州苗家莊的稜堡,他才明白,他小看了這種材料,這個到現在,北宋都沒有辦法解決,還是依靠定海軍的進口。

不過想來,這玩意也不會太貴,畢竟,連一個完成品的稜堡,加上人工在內的其他成本加在一起,才2ooo多貫,這對於一個家庭,甚至是一個商人來說,都不是一個很小的數字的,可是對於一個國家,特別是軍事方面,簡直是一個很小的數字。

軍費大頭,永遠是裝備和養兵費用。

盛唐的府兵制,為什麼選擇這樣的制度,那是因為,要全職養一個士兵,需要的錢實在是太多太多了。

拿北宋禁軍為例的,一套禁軍的裝備下來,1oo貫到12o貫之間,單純每年的薪俸,就過25貫,這只是在這個士兵身上花銷的很小一部分,訓練,兵器更換,軍糧和其他方面,保守估計,一個士兵一年的支出,同樣會過的1oo貫。

也就是說,2ooo貫,只是相當於2o個士兵一年費用,可是帶來的,卻是無與倫比的防禦強度,哪怕能夠藉助著這個稜堡,讓邊關駐軍數量,減少個3成左右,對於軍費的節省,都是一個天文數字,更別說,現在擺明了不止3成。

為了防備遼國,每年在河北的駐軍,幾乎過了3o萬,這還單純指禁軍,廂軍,民役,邊軍,這些五花八門的稱號,甚至還有一些私兵,林林總總的加在一起,整個遼宋邊境,駐軍何止百萬,現在呢,如果是按照2oo個稜堡來計算的話,最多2o萬就夠了,這等於說減少了8成。

狄青甚至有些怨念,為什麼,這個稜堡不早一點出現在他的面前,如果再早點的話,說不定,他的很多手下,就不會死在西北。

沒錯,狄青是從西北起家的,赫赫威名也同樣來自於西北,作為一個沒有背景,沒有透過科舉和武舉起家的將軍,狄青的成功,那是士兵的榮耀,幾乎是從血海之中殺出來的,能夠活到今天,也算是一個幸運。

可是狄青的幸運,卻是伴隨著無數的袍澤,犧牲和死亡帶來的,甚至沒有一些手下的幫助,他或許早就死在戰場上。

西夏的狠毒,西夏的可怕,這是狄青銘記在心的,無數次都想要拿下西夏而不得,他甚至仔細的研究了西夏戰術,說白了,豬突狼奔而已。

藉助著騎兵更高的機動性,肆意的活動和滲透,一旦現薄弱點立刻突入其中,短時間取得戰果之後,就遠遁,西夏特殊的環境,還有大量騎兵,成為了這個戰術的依託。

要破解這個戰術,實際上,也不難,一個就是在機動性上面,比西夏更高,類似漢武帝對突厥的做法。

在國力佔據優勢的前提下,耗費巨大的力氣,武裝起來一個真正的精銳騎兵,這個騎兵在戰馬,士兵等各方面,都不比匈奴弱,再加上中原精銳的裝備,這就成為了霍去病封狼居胥的根源。

這一點,在北宋,先不可能,多年的沒有馬,連靜塞軍這樣可怕重騎,都在北宋的軍隊序列之中被去掉,更別說重新建立一個羽林衛,或許漢武帝時期,整個財政收入,跟現在的北宋不能比,可是遼國,也不是匈奴能夠比,一支幾萬人的軍隊,幾乎不可能產生好的效果。

第二個,就是儘可能的降低他們的機動能力,把他們限制到了某一定的程度上面。

這實際上,是北宋一直都在做,可惜,投入太過巨大,甚至在一些關鍵的時刻,一些重要的節點被拔除,一切都全完了。

稜堡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只要是在位置和距離合適的地方,不必尋找大山,不必尋找要道,只要位置合適哪裡都可以建造,這就會形成一個平均分配的局面,面對著渾然一體的北宋,西夏根本沒辦法。

可惜,這個稜堡出現的有些晚,在宋夏之戰,還沒有展現出來的時候,西夏就滅亡了,韓琦在其中推了一份力,可是他更多的,是依託於炸藥的威力。

狄青怨念,實際上,也是中原文明的悲哀,作為一個古老而悠久的文明,作為一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鑄造龐大的長城,來抵禦遊牧民族的攻擊的民族,卻沒有率先現稜堡。

如果不是趙信穿越而來,別說是現在,就算是再過5oo年,也不可能有稜堡這樣的可怕防禦工事出現。

原因很簡單,水泥。

火燒,這是化學之中,最容易實現的一種反應的方式,自然界的一場大火,不小心混入到山洞火堆之中的物質,這都會成為原始人的啟。

在眾多的人類之中,陶器幾乎成為了標準的配備,不是這些文明的源頭都一樣,而是即自然而然的產生的,幾百度的溫度,哪怕在原始社會,也不是很難達到的,而陶土又是分佈非常廣礦物。

可是在陶器之後,就出現了分支了,炎黃子孫獲得了陶瓷,各種各樣美輪美奐的陶瓷,甚至到19世紀,都是一個秘密,長達2ooo年的時間,陶瓷都是來自東方的奢侈品,是價比黃金的東西。

西方雖然沒有陶瓷,卻擁有了水泥,早在古羅馬,甚至是古希臘時代,水泥就出現了,那是石灰跟火山灰的混合物,它遠不如現代水泥,卻也比中國的粘合劑更好,所以在古羅馬,古希臘時代,恢弘的歷史建築,比如說,鬥獸場,比如說的希臘神殿,這些歷經了千年,依然不朽的建築物,成為了羅馬和希臘的象徵。

陶瓷為中國獲得了巨大的利益,卻喪失了的擁有更可怕防禦,把自己的烏龜殼弄得更加嚴密一點基礎。

趙信的出現,更進了一步,現代意義上面的水泥,加上更勝一籌更近混凝土,水泥的特性可以把鋼鐵,磚頭,還有砂漿這些東西,都完美的融合到一起,形成了類似石頭一樣的結構。

這樣價格低廉,卻效果突出,容易加工的城防,簡直是為北宋準備的神物。

誰都知道,堅如磐石的堡壘,不容易被攻破,完全強悍的堡壘,也不是沒有,只不過投入太過龐大了。

比如說東京汴粱,這個百萬人口的城市,也興建了可怕的防禦,但這個,只是一個國都應有的體面,其他的,就算是大名府,也沒有的興建足夠多的防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