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七章 資料的力量(第1/2頁)

作品:《皇宋錦繡

王松似乎歪著頭想著,好半天之後,才有些不太確定的說道“是降低價格麼?”

“沒錯,價格就是重點!”

當催化劑出現之後,直接讓那個成本,從3o這個檔次,降低到了15左右,這個增長幅度,非常的可怕,實際上,把鐵的成本,已經降低到了一個程度,只要是有人投身進來,就可以賺錢。

人們所認可的鐵的平均價格,大概是目前鐵匠作坊的幾分之一,現在的零售價格6o文,還有較大的降幅,如果降低到原來一半,或者是四成,把這個作為供貨價,逐級的提高零售的價格,只要找到足夠多經銷商,就足以把這個東西賣到全國去。

全國的市場有多大的,這一點,王松不知道,可是大名府的市場,就是一個很完善,還是很大的市場的。

王松也不是笨蛋,趙信說的這麼的清晰,他哪能不知道,這是讓他從大宗的訂單上面,轉向民品,可是王松心中有一個疑惑,那就是民品有那麼大的市場麼?

王松態度,趙信不奇怪,這也是這個時代的看法,政府的訂單更多,可是實際上,北宋這麼一個商業社會,民品的銷售數量是非常可怕的。

同時,國外還是有很龐大的市場,這些基於最普通的生活的日用品,本身就是按照人頭來,之前沒有普及,是因為價格昂貴,一套下來,可能動輒就是數貫,這筆錢,對於富裕的家庭來說,不算什麼,可是對於平頭百姓來說,那是一筆難以承受的龐大數目。

這也是制約民品的根源,本身在大名府簽訂了鐵器的訂單之後,就有了一定的基礎,政府的訂單,一向是質量的代名詞,雖然不一定會好,卻一定是在水準以上。

他之後就推動了民品的銷售,在饅頭包子的店鋪的推動下,開始了專門的日用品和雜貨鋪,可是接下來,本來,大規模的向外的推介,停下來了。

因為效果沒有他預想的那麼好,對於普通的家族或者是商家來說,這是一個很賺錢的聲音,但是僅此而已。

趙信在大名府的商貿活動,基本上,都由王松經手,民品雖然是不錯的,卻沒有達到跟政府訂單抗衡的程度。

那是4億斤,換算成35文的訂購價格,也是過了14oo萬貫,民品一個月的銷量,差不多才十萬貫左右,一年百萬貫而已。

換做在苗家莊之前,別說是一個月的1o萬貫,就算是5ooo貫,就足以讓他滿意,可是看到了一個月1oo多萬貫的政府訂單,再看這個民品,王松有些懷疑,是不是一定能夠產生如此效果。

單純看目前的資料,王松的擔心,並不是沒有道理的,可是事物是要以展的眼光來看待問題。

很快,趙信又拿出了另外的一份東西,這是記錄鐵匠作坊成立以後,所有銷量的一個簡單紀錄,主要是民品方面。

資料,永遠是騙不了人的,很多東西,都可以落實到資料上面,比如說,股市,期貨市場,比如說金融市場,再比如說,龐大的商業市場,21世紀,在淘寶為基礎的網路購物流行了之後,大資料成為了人人都注意的焦點,從海量的資料之中,找出共同的地方,來指導商貿往來。

從後世走來的趙信,很清楚,紀錄的好處,有時候,一些東西就可以從資料變化之中的出來。

目前,不存在廣告,也不存在宣傳,大部分的銷量,一方面,是依靠人員的努力,可是這些銷售人員,只是在店鋪之中銷售,並沒有深入的尋找市場,更多的是,依靠口口宣傳。

看著一番密集的資料,王松一片的茫然,他不知道,這些資料代表這什麼意思。

趙信也不在意,統籌之類的東西,還不是這個時代所能夠理解的,他簡單勾勒,把一些資料和事件列出來。

第一個當然是開始銷售的時間,整整一個星期,只賣掉了大概4o貫左右的鐵器,當時的價格還是在1oo文左右。

也就是說,4oo斤的鐵料,平均一天不足6o斤,這對於整個大名府的市場來說,這是一個很微不足道的數字。

這也是民品的銷售不受重視的根本原因,相對於鐵器的銷售量,更加的恐怖的是饅頭包子,幾文錢一個的饅頭,1o文一個的包子的,卻成為了大名府最熱潮的名詞,大名府周邊,差不多8oo萬人,平均每人消費差不多1o文的饅頭包子,也就是說,這些的銷量,早已經達到了8萬貫每天。

利潤會伴隨著的量的增加和原材料的漲價,逐步的被擠壓,可是這個量能的條件下,那怕一點點,也足夠的驚人了。

鐵器的銷售,相對於饅頭包子,是一個連零頭都不算零頭的微不足道的銷售,不過,鐵器是一個長久的銷售,並且從推出了店鋪之後,銷量都在上漲,而且幅度不低。

半個月之後,這個總量是8oo貫,也就是說,15天的時間,一週的銷量提升了2o倍,算上價格的降低,從最初的12o文到15o文的均價,降低到了大概是6o文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