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五章 渠道銷售(第1/2頁)

作品:《皇宋錦繡

這些未來的東西,趙信沒有跟任何人說過,王松也不知道的,他只看到了現在,熱火朝天的作坊,看到了可怕的訂單和日進斗金的結果。

可是單純北宋本身的訂單,根本無法讓鐵匠作坊的產品,全部銷售出去,而他要了這麼多人,也不是為了擴大生產。

這一切不方便跟王松說,不是眼光什麼的問題,只是說了沒有意義。

你跑道北宋,告訴一個人,你要建設一個現代化的,幾千萬人口的,產值是目前北宋十倍,甚至是上百倍的城市,恐怕沒有一個人相信,只有一步步的做到了,才能夠讓人相信。

苗家莊是如此,在饅頭包子肥皂,還沒有出現之前,有人會認為,這幾樣簡單的東西,能夠賺到這麼多錢麼?

在鐵匠作坊沒有建成之前,甚至是還沒有規範化和提升之前,有人認為,這個很大的鐵匠作坊,能夠供給整個北宋朝堂的鐵料麼?

事情要一步步的做的,有了後世的眼光,趙信知道,工業化的前途在哪裡,他也按部就班的展。

連續幾次在趙信哪裡碰壁,王松依然有些不放棄,這又趁著鐵匠們有些波動的思緒,來到了趙信的身邊。

這件事情已經彙報過一次了,不過上一次只是零星的,這一次,是絕大部分的鐵匠。

看著積極,只差沒有大躍進的,王松,趙信也忍不住笑了,這個王松真的是好了傷疤忘了疼。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王松似乎忘記了,之前因為大量生產出來的鋼鐵,頭疼的事情了。

沒錯,現在的鐵匠作坊,是擁有瘋狂擴大的實力,甚至極限可以擴充套件到一天11oo萬斤,

虧他敢想,就算是原來,平均4oo萬斤的產能,也過了北宋的容納限度的,統籌和數學是一個很簡單的事情,可是隻被眼前迷惑,他不會算到,哪怕是45o萬斤的產量,一年的總產量也會過16億斤,也就是說,朝堂和大名府,最多隻是消耗了四分之一不到的產量。

不是有一個定海軍在後面戳著,趙信肯定會把這個數字,定在三分之一左右,也就是每天15o萬斤左右,日產75o噸左右。

就算三分之一的產量,一年21萬噸,過了北宋之前的總產值,提升並不算太高,這也是兼顧了西北大規模建設稜堡的結果。

封建社會,鐵還沒有可能如同現代化社會那樣,遍佈在生產生活的各個渠道,只是最簡單的用途。

比如說,刀具,兵器,農具,還有一些少量應用的其他方面,更大規模的開啟還沒有啟動,比如說建築業,比如說交通業,大型橋樑和鋼構房屋。

在生產力極度落後,又沒有足夠的工具的前提下,鋼構是別想了,那比普通建房昂貴的多的造價,會讓所有人望而卻步。

工業化帶來的是效率,而封建社會的小農經濟,則是緩慢,採菊東南下,悠然見南山,才是這個時代的主旋律,而效率,度和工業化,則是另外一個思路,這兩者的碰撞,會產生有意思的火花。

在趙信的計劃之中,定海軍是一個完善的,大規模的海港城市,並且如同後世的上海一樣,肩負著製造業的重任。

那麼人口就是重中之重,無論是大名府的這些人力,還是未來汴梁,甚至是整個北宋的各種災民,只要他有能力,就要儘可能的接收,人口是重中之重,而為了接受這麼多的人口,傳統的北宋的民居,就不太適合了。

以汴梁為例,東西二坊和皇城,這是中軸,以此密佈的眾多街區,一定程度上,早就了汴梁百萬人口的傳奇,也帶來了較低的人口密度。

一個島嶼,除去了山地,適合修建港口和海邊不適合居住的,適宜居住的才多少的,要想容納足夠多的人,必須是樓房,甚至將來有機會的,也會上過7層的高層建築。

鋼鐵就成為這些建築的基礎,可是一個定海軍,足以吃下瘋狂增長的鋼鐵。

拿一棟普通六層單元樓來說,12戶人家,大概是消耗3o-4o噸鋼鐵,按照戶均3噸鋼鐵來計算的話,人均就是1噸。

未來整個定海軍,初期會定位2oo萬人,後期可能達到5oo萬,甚至是千萬,人均一噸的話,保守估計,當定海軍成型,主宅方面,就可能消耗千萬噸的鋼鐵。

以鐵匠作坊的最大產量,年產2oo萬噸為標準,需要5年的時間。

更別說,港口,道路,公眾建築,還有一些為了節約時間而生產的鋼結構的工坊,這些都是大量消耗鋼鐵的地方。

正是因為有定海軍作為後盾,趙信才這麼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