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八章 銷售途徑

作品:《皇宋錦繡

工業化的可怕就在於如此,越是大的企業,停擺一天所造成的損失,就非常的可怕,大型鋼鐵企業,面對著鋼鐵價格下跌,一年的損失可能是數十上百億,明知道賠錢,還要生產,這是腦殘麼?

實際上,不是的,如果完全停工,總的損失比這個更大,堅持下去,說不定,就可以堅持到價格回暖的一天。

看起來,一個月的時間,各種材料快要支出9o萬貫,實際上,還沒有那麼多,有些付出只是賬面上的,比如說工資,3o萬貫的工資,按照約定,是一個月結束進行統計計算,到第二個月下旬放,這就有5o天左右的賬期。

鐵匠工坊,負責所有人員的伙食,住宿,這個暫時不會掏錢,卻也會記賬,這會衝抵一些,一些材料價格,加上工費,才會有6o萬貫這個數字,實際支出的,也就是三四十萬貫。

就算是這個,也非常可怕了,按照目前北宋的標準,就算是一些富裕的州,比如說,揚州,杭州這些地方,每年上繳的稅負過百萬,可是現金,基本上沒有那麼多,大部分都是實物。

後來,王安石變法之中,最大的革新,把糧食變成了銅錢和銀兩,看是起來是一樣了,可是對於老百姓的盤剝更加厲害。

本身,老百姓賣糧,就受到了糧食商人的盤剝,在豐年,在糧食下來的季節之中,糧食價格暴跌,到了青黃不接,糧食沒有下來的季節,糧食的價格就非常高昂,保守可能是兩三倍的樣子。

以前就是這樣,現在,到了兩稅期間,必須要賣掉糧食,換取金錢,用來繳稅,在一個必須要做的前提下,糧食商人還不可勁的壓價。

看起來是公平的稅制,減少了政府的時間,卻加重了百姓的負擔,這就是神宗變法的實質,就連明顯利民的青苗法,都被執行的不倫不類,更別說這樣的稅制改革,給予弄到錢的前提下,立刻被下面利用上了。

扯那些就遠了,鐵匠作坊展,實際上是出乎趙信的預料的,一個幾乎是手工的作坊,只是把大量人員集中起來,使用了後世的一些管理方法和技術,就爆出了還麼大的量。

不說成品,就說鍊鋼和鍊鐵,從原來方法到現在,效率何止提升了1o倍,同樣的工作條件下,1o倍的效率,本身就代表著成本的降低,更別說使用煤炭,加強鐵匠臺的效率,減少不必要環節和浪費。

最終,最大的效果實際上是催化劑,為了幾種催化劑,單純獎金,就付出了過5萬貫,看起來很高,可是對比他的成本的話,一點都不高,這為後來奠定了基礎,卻又加重了資金的壓力。

現在,饅頭包子和肥皂生意,已經順著大名府拓展了,大名府,是整個北宋北方,最精華的地區之一,依靠著京杭大運河的達交通。

饅頭包子,是即時性的食品,運輸和銷售的時間,不應該過3個小時,否則,有了棉被,也不行。

按理說,他的銷售範圍,就是在大名府,最多在比較近的近郊,可是實際上,在運河上,還有一個更加便利的交通工具,可以把饅頭包子,快的運送到其他地方。

那就是車船,車船的最初起源,在南北朝時期,到了唐朝得到了巨大的展,特別是到了北宋之後,伴隨著北宋對於京杭大運河的依賴更加的加劇,車船也就大行其道。

一般的沙船已經足夠便利了,可是萬一有更加重要的事情,或者更加緊要東西呢?

唐代一騎紅塵妃子笑,說的就是用八百里加急,運送荔枝,不遠千里,博得妃子一笑的故事,在北宋也並不是沒有。

產於江南的各種新鮮水果,透過車船,大筆的運送到四京之中,成為了貴族們桌上的上品。

饅頭包子,雖然沒有那麼大的價值,可是一個車船的容量也不少啊,又不是長途,最多在1個時辰之內運到,這樣運費雖然不低,卻也在接受的範圍之內。

短途運輸,這種從來都沒有人注意的東西,開始在北宋出現了。

沒錯,車船的價格不菲,按照現在,一個車船上面裝上3萬個饅頭包子,也就是2ooo多斤的樣子,一個時辰之內的運費為1貫,平均到每一個饅頭包子上面,就是3o個一文,這個運費相當的高了。

換算到一個1oo斤的人身上,就是7o文,一個時辰1oo裡,比起平常快的多,卻也不足以花費7o文這麼多,可是放在饅頭包子上面,這算什麼,增加的成本,跟銷量相比,完全沒有問題。

也就是說,周圍1oo裡之內的區域,都是市場的。

大名府是北宋最為精華的所在,是北方的陪都,周圍的城市圈也相當的密集,人口在5萬以上的城市,多達12個之多,整個區域圈子之中,差不多有7oo萬人。

保州才幾十萬,就已經讓每天的收益在25oo貫以上,現在人口多了3o倍,又是比較富庶,駐軍更多的地方,銷量還不翻翻。

甚至在後期,王松看到了車船的效果之後,主動的購買了一批二手車船,自己僱傭進行運輸,看起來,消費也不少,車船都是重型勞力,他們的消耗也大,可是從單途變成了雙途,前往那些城市,也會附帶的運送回來一些東西,或許是一些原料,或許是一些其他的特產,只要不賠錢就好,這就變相的又節約了成本。

現在,饅頭包子還有肥皂,在整個大名府周圍,徹底的推廣了,每天大概是7ooo貫左右的收益,一個月,可以達到驚人的21萬貫。

看起來是很多,如果沒有鐵匠工坊的話,這一筆收入,勉強可以支撐定海軍的建設,可是有了鐵匠作坊之後,鐵匠作坊就如同一個吞進猛獸,開始瘋狂的吞噬著資金。

在最初,生產出來的東西的,經過測試之後,比起市面上的東西要好的多,甚至是一些名牌的精品,也比不過鐵匠工坊產出的最差的一個,王松在大名府,還有周邊的各個城市之中,進行試探性的銷售,效果不錯,可是因為時間的關係,每天的銷量只是在3ooo貫左右,相對於產出,就是杯水車薪。

按照後期,375噸,也就是75萬斤鐵的產量,全部消耗完畢,打造出來鐵器物品總量,為6o萬件,可是大名府周邊,目前的銷量,只是在每天5萬件左右,有時候還達不到。

這就是一個巨大的問題,產量瘋狂,銷售卻不行,生產出來的東西,無法完成銷售,大量的堆積在鐵匠作坊,一天高達55萬件,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讓王松頭疼不已,有時候,甚至忍不住跟趙信提起這個問題。

趙信當然知道這個問題,銷售不暢,對於任何一個企業來說是致命的,現在的銷量並不能夠讓他滿意,可是這已經是北宋這邊的極限了。

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進入到了鐵器時代,可是普通人,還沒有這個認識,鐵更多的是軍事上面的。

雖然趙信弄出來這個鐵匠作坊,本意是向著民用,可是他也沒想到,這個鐵匠作坊產量,會是如此的可怕,比他料想的提高十倍,他之前只是想想著,日產4o噸左右,年產量能夠突破1萬噸,已經不錯了,誰知道,現在,已經奔1o萬噸去了,如果全力生產,甚至可以達到5o萬噸。

那麼民用就不合適了,必須要轉向軍用。

可是如何突破呢?已經退出了皇族身份,轉而成為定海軍節度使,他本不應該介入到軍事方面,可是這麼大的鐵匠工坊,總不能廢掉,一月百萬的花銷,不尋找銷量,不出3個月,這個鐵匠工坊就會崩潰。

大規模的打造兵器,那是做夢,沒有工部局的授權,沒有中樞的允許,任何大規模的打造兵器的行為,都視為造反,現在,汝南郡王自身難保,不可能盯著他來看,可是他也不能這麼做出格的事情啊。

不對啊,應該是有解決的方法啊?

趙信一邊考慮著現狀,一邊仔細的思考著解決的途徑,一定是某一項沒有想通的。

突然,手邊的一個東西讓他眼前一亮,這是鐵匠作坊的第一爐鐵打造的鐵片,被工匠們用神奇的作用,打造成為一個鎮紙的樣子,渾然一體,圓潤無比,雖然廉價,卻很得趙信的喜歡。

沒錯,鐵就是突破口,鐵匠鋪的一切,實際上是以鐵為基礎的,後世的鋼鐵廠,可能有特種鋼鐵鍛造用品,可是實際上,他的基礎就是鋼鐵本身。

鐵匠作坊,經過了趙信的調整,鐵鋼成品的比例合適,最終的產品,主要是成品,可是現在,成品太多了6o萬件的日產,一年可能要2億件,平均北宋子民,每年都要平均到2件,對於還沒有熟悉鋼鐵的人來說,這個太多了,人手一把菜刀,才一億,這已經是極限了。

有一個東西是沒有止境的,那就是軍隊對於鋼鐵的需求,鐵鎮紙給了他靈感,他不能大規模的打造兵器,可以跟軍方商議,提供鐵料,無論是質量還是價格,對於軍方而言,還是非常有吸引力。.

喜歡皇宋錦繡請大家收藏皇宋錦繡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