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新階層(第1/2頁)

作品:《回到清朝做鹽商

“玉祥,你覺得他們的辯論如何?”

出得禮堂,董書恆問跟在身後的二舅哥道。

玉祥這些天一直跟在李存訓後面埋頭學習,董書恆都沒有怎麼單獨跟他交流過。

“我覺得這些學生的思想很激進,如果總統以後是打算要用他們的話,那麼就要做好準備,這些人可不是那種能夠被完全掌控的人。”

魏玉祥知道董書恆這是在考校他,所以直接將自己的想法說了出來,也沒有講什麼空話鋪墊一下。

透過這幾天的觀察,他現董書恆是一個說話很講究效率的人,從來不喜歡跟別人打官腔、打機鋒,說一些虛頭巴腦的話。像李存訓跟董書恆講話的時候都是有一說一。

“存訓,你說呢?”董書恆又看向李存訓問道。

“總統,您是想要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吧?今後他們進入淮海軍後也能夠有自己的個性,而不是人云亦云,這樣我們淮海軍才能夠有創新、有突破、有展。”

“但是,總統,正如剛才玉祥先生說的那樣,他們思想是開放的,不統一的,要是他們對淮海軍的政策或者您的決定持反對意見呢?那到時候是不是會影響到淮海軍的執行效率或者全軍上下的團結統一呢?”李存訓擔憂地問道。

“你們倆啊,都沒有說道點子上,我們又不是滿清的韃子,要讓底下的人聽話,我們所做的事情是為了這個國家民族的展,如果我董書恆哪天做錯了決定呢?”

“那時候,你們這些人要是沒有自己的主見,人云亦云地去執行,那麼損傷的就是國家民族的氣運。”

“因為,不僅僅是這些學子,包括你們自己,所有成為淮海軍一份子的人都要學會思考,只要我們的根本宗旨是一樣的,都是為了這個國家民族謀展,那麼就不會出亂子。”

董書恆說道,他知道八股文的教育只是培養了一批只會聽皇帝話的臣子。於是王朝的強盛衰弱完全取決於皇帝的英明與否。

這種將國家民族氣運壓在一人身上的模式是不合理的、草率的,極不穩定的。

董書恆不希望以後自己推翻了滿清之後,又像滿清的皇帝一樣,揹負這個國家民族所有的責任。

等到出了問題,大家只會說是你這個皇帝不稱職、不合格,把一切罪責都歸到你的頭上。

這對董書恆來說也是一種不公平。國家民族是大家的,是全民族百姓的,大家生活在她的羽翼之下,自然要一起維護她的安全穩定。

從這些學生的辯論之中,董書恆已經能夠看出獨立思考的人格。這是他們以前學習的儒家文化沒有交給他們的,也是他們身上最為欠缺的一種品質。

這場思想的碰撞不是要他們形成什麼理念,只是讓他們先學會獨立的思考,學會去打破常規。

至於一個讓大家都能夠接收的思想理念,董書恆和魏源這裡就有現成的,到時候只要放出來,這些堅守國家民族大義的同學們自然會接受。

不過現在還不是時候,現在拉他們入夥,他們只會跟之前淮海軍吸收的那些幕僚、吏員一樣成為一個個執行者,而不是一起前進的夥伴。

前面已經說過,董書恆不想一力承擔這個國家民族前進展的重擔。他不想做那個孤獨的領航員,他想有人跟他一起划槳帶動華夏這艘大船向前航行。

書院通往高郵城有一條筆直的大道,道路兩邊做了綠化,一排排整齊的行道樹排列開來。不過大多還是兩米多高的水杉。等以後這些樹長高了之後一定會成為一條靚麗的風景線。

來到高郵城的時候,正值工廠下班的時間。一些住在城內的工人急急忙忙地往家趕。

他們穿著各式各樣的工服,顏色各異,但是大都是長褲短褂的樣式。這種樣式的衣服還是從淮海軍的工廠、農場中流出來的。

這種衣服讓工人們幹起活來更加的方便,也更加的安全。現在的工廠中大都使用機械,寬鬆的衣服容易被機器捲到,造成危險。

而且很多的工人的頭上都纏著頭巾,各種各樣顏色的頭巾現在是這些工廠工人的標配。

辮子這東西,不僅僅不美觀,而且非常影響幹活。淮海軍到現在還沒有剪辮子不是因為擔心清廷,而是現在淮海軍只佔了一隅之地,還要和其他的各個地方來往。

如果這邊要求百姓都將辮子剪掉了,那麼在淮海軍的管轄區域沒啥,但是要到了其他地方,勢必會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看著這滿大街的大頭巾,董書恆還以為自己走錯了片場,這不是阿三的特色嗎?

實際上這也是董書恆孤陋寡聞了。後世,清末的時候這種頭巾就是很多中國人的標配,尤其是洋務運動以後,各種工廠成立,在一些城市中隨處可見戴著頭巾的男性。

不僅僅是工人,很多軍隊也是這樣的,甚至一些地方軍隊的名字都是這麼由來的,比如後世清末活躍在浙江一代的“綠頭軍”,就是因為他們頭上纏著的是綠色的頭巾。

人們往往將頭巾與辮子纏在一起,然後綁在頭上。這樣就不會輕易的掉下來。不然拖著辮子,無論是幹活還是打仗都不方便。

董書恆坐在馬車中,靜靜第觀察著這一切。

並不是所有人都步行,道路上還有一些人坐著馬車,這種加長的客運馬車,上面只有一個遮陽棚,可以坐上十幾個人,估計價錢應該不高,一些離家遠一些的工人會乘坐這樣的馬車。

最讓董書恆開眼的是,竟然還有人騎著腳踏車,這些造型類似後世二八大槓的腳踏車後面能夠坐上兩個人。馱著三個人的腳踏車在水泥路上快前進,引來道路兩邊步行的人羨慕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