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集體農莊 38xs.com(第1/2頁)

作品:《回到清朝做鹽商

人忙碌的時候,時間總是過得很快。

李存訓有一個小本子,上面記著董書恆當天要做的事情,過去做過的事情,以及將來要做的事情。

這個本子可能算是淮海軍的最高機密了。李存訓一直是貼身儲存,用完的本子會送到淮海軍的檔案室裡面封存起來。

李存訓也是接受傳統國學教育長大的。他知道皇帝身邊都有史官記錄起居注。

他把自己現在要做的事情當做記錄起居注一般,把這當做一件神聖的使命。

李存訓在小本子上補上“5月2日下午,總統於大豐火藥實驗室見舍恩拜先生,談無煙火藥明事宜,為舍恩拜提供重要建議一條。”

翻到後面一頁,寫著:“5月3日,北上視察灌溉總渠工程。走訪集體農莊。表彰工程建設先進代表。”

淮海軍的三橫一縱工程持續了將近一年時間,現在已經完成了工程的第一期目標,由於現在進入了梅雨季節,水量太大,所以後續的工程暫時不開展了。

原來招募的近百萬流民現在進入了安置生產階段。沿著灌溉總渠的兩邊一個個集體農莊還有農墾局的農場拔地而起,流民們大部分都被安置進了農莊。

這些流民集體農莊跟淮海軍的農場有些不同,土地是分到各家各戶的。農莊的農民有土地的使用權,但是土地的所有權在集體,確保土地不會隨意的買賣。

除了不能自由買賣之外,其他方面都跟自己的土地一樣,同樣可以傳給子孫後代。集體農莊現在還不收稅,等一年後才要跟其他農村土地一樣交公糧。

之所以沒有全部辦成原來的那種企業式農場,是因為當初淮海軍招募流民的時候有過承諾,每一個參加水利工程建設的人都能夠分到十畝地。

但是呢,這些人都是一無所有的流民,直接把地分給他們,他們也沒辦法種啊!

要是強制他們進農場工作,又違背了當初的承諾。

所以董書恆就想到了農村集體農莊這個模式。

土地歸農莊集體所有,每個集體當初都是一個施工段出來的,大家之前相互之間非常熟悉也方便集體管理。

當初在分工段的時候,淮海軍還特意將同一宗族的人給分了開來。防止同一個宗族把持集體的權力,欺壓小的宗族。

宗族之間相互欺壓一直是中國農村的一個頑瘴痼疾,直到21世紀都還沒有完全消除。

董書恆的馬車穿過了射陽河閘口旁的大橋,沿著海堤大道,再往前走沒多長時間就到了蘇北灌溉總渠。

這條總渠西連洪澤湖,東到大海,呈東西走向。不僅排除了洪澤湖的水患,讓洪澤湖的湖水能夠順著總渠一路排到大海。讓原來的洪澤湖變患為寶,真正成了造福百姓之湖。

馬車先是到了臨海鎮,這是一個新成立的鄉鎮,原先這裡還是一片鹽鹼地,總渠修好之後,有大量的水源可以澆灌這些鹽鹼地,讓這裡變為良田。

透過馬車的車窗,董書恆可以看到平原上在修整農田的安置流民。這些在河工工地上忙碌了一年的流民。

現在又開始修整自己所在農莊的土地。他們先要除掉荒草,再將土地翻開。

每個農莊都有淮海軍配給的大牲口。這些大牲口也是在工地上剛出好力,現在跟這些流民一樣活躍在農田中。

這些農田被休整好之後會被一條條小溝渠分割成整齊的一塊塊。田地周邊還有田埂,這樣田裡就能夠蓄上水了。

含有鹽鹼的土地要先用犁深深地翻開,再用水泡,泡了一段時間,等土壤中的鹽鹼充分溶解之後,再將含有鹽鹼的水順著這些水渠排進大河,流入大海。

這樣反覆幾次,土地才能夠種上莊稼。不過這一季顯然是來不及種植水稻了。只能先種上其他作物了。

臨海鎮是一個新建的小鎮。之前淮海軍為了方便管理流流民,成立了工程兵團,將流民們進行半軍事化編組管理。由每個團負責一段工程的施工。

現在主要工程結束了,各個工程兵團也都解散了。原來的一個個連隊成了現在的村民小組,幾個村民小組組成了一個個集體農莊,然後十幾個農莊組成一個集鎮。

這個鎮子原來就是一個工程兵師部所在地了,現在改成了鎮子,實際上人還是那些人。原來工程兵團的時候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體系,現在沿用了下來。

這個鎮子一共有十幾個集體農莊,加在一起的總人口大概有幾萬人。幾萬人的規模在很多地方抵得上一個小縣的規模了。

但是這裡本來就地廣人稀,一切都是在白紙上作畫,為了壓縮管理人員的編制,淮海軍全部使用這種大型集鎮的模式。

鎮子上最大的建築是學校的禮堂,這個禮堂不僅學校用,整個鎮子上重要的集體活動,或者組織看戲都在這個地方。

地方上的硬體設施還有很多地方都不完善,現在人手從河工工地上抽調出來了,鎮子上的一些修路建房的基礎工程6續開工了。整個鎮子給人的感覺有些像個大工地。

淮海軍的治下一切都是這麼快節奏,民眾的力量被揮的極致。基本上沒有閒下來的時候。

如果在以前那就是暴政了,但是淮海軍的治下卻沒有出現怨聲載道的現象。那是因為淮海軍雖然也是用民力,但是都不是無償的。

民眾在勞動中沒有越來越窮困,而是越來越富足。所以他們現在才願意這麼辛苦。要是清廷搞這些工程,肯定是強徵勞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