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巡堤(第1/2頁)

作品:《回到清朝做鹽商

手中人數過萬,這下英隆安心多了。不過明眼人一看這一萬人還不一定比得上之前那三千八旗步兵。

另外一邊,投降的一千多八旗兵,本以為會受到匪的虐待。

可是沒想到,這股匪最大的那個頭領竟然親自來探望他們,說了一大堆聽不懂的話。

“大家都是天國遺棄在人間受苦受難的兄弟。”

“都是因為妖魔鬼怪讓大家吃苦受難,過不上喜歡的生活。”

……

不過有一句話大家聽懂了,那就是不許虧待這些投靠天國的兄弟。

除了不能自由活動,這些八旗俘虜的吃喝待遇都和太平軍是一個樣子。讓這些投降的八旗兵漸漸把心給定了下來。

於此同時,林鳳祥也派出自己軍中最能幹的傳教人員,開始給這些八旗兵丁洗腦教育。

他們擺事實、講故事、說道理。可憐這些頭腦一根筋的八旗兵,很快就被洗腦了。

他們將成為林鳳祥在關外的帶路黨,有了這些人帶路,後面會有更多的滿人、蒙人、遼東漢人加入太平軍的隊伍。

為林鳳祥在遼東站穩腳跟打下了人和基礎。

在林鳳祥在向錦州進軍的時候,董書恆已經從海門下船。

海門到揚州的電報線路已經接通了。他透過電報瞭解了這段時間的情況。

當聽說“三橫一縱”工程即將收尾了,他決定先沿著海堤大道北上,考察一下工程的情況,以及流民的安置情況。

當他到達海門的時候,剛好有一支運送物資的船隊準備向遠東的廟街出。

這支船隊,帶了大量的軍火,這是給第四師還有遠東的民兵們補給的。

另外還有一些農技人員跟大量的種子。這裡面有淮海集團從北歐進口的優質黑麥、燕麥種子,以及一些大豆、玉米種子。

等到冰雪融化後,淮海軍的農場將會在庫頁島、廟街、海參崴以及伯力附近開闢農場,試著種植這些作物。

東北大地上只要能夠種植農作物就能夠養活更多的人口,這樣才會有人願意遷移過去。

就是因為遠東地區一直沒有什麼種植業,人們生活嚴重依賴漁獵活動,所以才導致了現在這種地廣人稀的情況。

董書恆一直認為只有人口才是佔領土地的最重要因素。

要佔領一塊土地,不是僅僅宣誓一下主權就夠的,必須要有本國的居民世世代代地生活在上面,才能夠有效地、穩定地佔領那裡。

一直以來淮海軍都沒有停止移民活動。可以說淮海軍的移民度,完全取決於淮海遠洋船隊的運動能力。

至於移民的來源,董書恆一點都不擔心。淮海軍完善的農場體系,每天都在不斷地吸收著各地的流民。

透過各種宣傳手段,現在整個內6地區一旦遇到災荒、戰亂時,百姓都知道要往江蘇跑,實在沒文化的就記住往東跑就行了。

各地的淮海公司商戰會給看到的流民一些救濟,引導他們向淮海軍的控制區遷移。淮海公司的內河船隊有時候看到流民都會順帶捎到淮海軍控制區。

太行根據地也會將吸納不了的流民分流給淮海軍控制區。

在吸收流民方面,淮海軍是唯獨的一家勢力。清廷、太平軍、地方士紳,他們都沒有認識到人的巨大作用。

到北美和南美的第二輪船隊已經起航,由於在對岸已經站住了腳,這次送去的移民比上次多得多,都達到了幾千人的規模。

這兩批人裡面還夾帶了一些私貨。董書恆向兩地送出了一些情報人員和軍官,情報部的北美站和南美站需要建立起來了。

軍官是送給北美的農場訓練民兵以及送到南美洲幫助董書同組建軍隊的。

聽說自己的小侄子或者小侄女就要出生了,董書恆還送出了一個大禮。

想到下一代,董書恆想起了貌似自己的婚期要到了。慧兒早已經由母親做主納了進來,到時候只要跟玉珍敬個茶就好。

相信以二女現在的關係,相處起來應該不難。

關鍵是呂飛燕,這個女人非要去太行山,而且她江湖人的身份確實適合去做這個“山大王”。

之前沒啥感覺,反正路是呂飛燕自己選擇的,也是她喜歡做的事情。

不過現在想來,倒是感覺有些虧欠她的。

話說自己已經在兩塊地上播了種了,為啥到現在都還沒動靜呢?不會是這具身體有問題吧?那可就悲劇了。

前世作為一個準處男的董書恆這方面知識欠缺的厲害。

海堤不僅僅是一條堤壩,還是一條路。堤壩遠遠高出地面,排水好,正好將其上部平整壓實做成一條簡易的公路。

“老師,這是一條海堤嗎?”尚泰王跟一個跟屁蟲一樣天天跟在董書恆的身後,不時地提一個問題。

到了海門後,踏上這片土地的那一刻,他對這裡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心,問這又問那。

這讓董書恆心煩不已,董書恆最討厭那種喜歡什麼問題都要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熊孩子。

“看樣子這次回去得把這個小子送書院去了。”董書恆在心中暗自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