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開啟鐵路時代(第1/2頁)

作品:《回到清朝做鹽商

最終,董書恆與兩位公使簽訂了一項秘密協議。

“在英法兩國向俄國宣戰的前提下,中國將會派兵向俄國的遠東地區動進攻,以牽制俄國東部的兵力。英法兩國將承認中國與俄國戰爭中所佔領的土地……”

透過這個協議,董書恆把本來就要和俄國人之間爆的戰爭變成了克里米亞戰爭的一部分。

這樣就能夠防止淮海軍在與俄軍作戰的時候,英法兩國因為其他的事情來扯董書恆的後腿。

至少在與俄國的戰爭沒結束之前,英法兩國都不會再與中國爆什麼衝突。

歷史上很多人評價這次克里米亞戰爭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但是爭議很大,因為這場戰爭的規模還僅僅侷限在黑海克里米亞半島以及巴爾幹半島。

不過,現在有了中國的加入,讓這場戰爭的規模和範圍都比歷史上的克里米亞戰爭更大,其規模已經堪比世界大戰。

這次戰爭將是全盛時期的俄羅斯單挑英、法、土、撒丁王國、奧地利以及中國。狂妄的尼古拉一世竟然絲毫不畏縮,不畏懼戰爭果然是戰鬥民族與生俱來的民族品質。

接下家的幾天,董書恆又單獨地與包令及布林布隆會面。

他與包令約定好了一起去參加徐楊鐵路的啟動儀式,這條鐵路連線徐州、海州、鹽城、東臺、高郵與揚州,並有一條支線延伸到通州、海門港。

為什麼沒有選擇後世京滬線?主要是因為後世京滬線基本上和大運河重合。

目前來說使用船運和火車運輸的效率差不多。主要是當前蒸汽機車的度比船運快不了多少。

雖然從徐州經淮安將鐵路修到揚州,距離更近。但是這條線路上有船運可做替代,現在反而不是很著急。

倒是沿海一條線上的城市,尤其是鹽城東臺,都是淮海軍最早開的地方。

東臺北部,尤其是現在已經規劃出來的臺北工業區,更是淮海軍軍工業以及技術含量較高的機械製造業的中心。

這裡還有很多的研中心,實驗基地。另外淮海軍的新兵訓練中心也在這裡。同時這裡還在建造一座巨大的演習訓練場。

如果鐵路能夠建好,那麼淮海軍就不需要在沿海部署太多的守備兵力,軍隊可以透過鐵路快轉運。

在東臺、鹽城後方的兵力以及物資也能夠快地輸送到需要的地方。

這條鐵路不光是江蘇的沿海大動脈,同時還是一條鋼鐵防線。

鐵路的建設還能夠促進臺北工業區的展。鐵路運輸原材料比水運要穩定的多,水運的話還要考慮天氣,甚至會受到枯水期的影響。

尤其是東臺、鹽城地區的河流都是天然河流,河道的規模都不是很大。

所以迫切需要建造這條鐵路,而且這條線上都是平原地區,鐵路的修建難度不是很高。主要的問題在於要修建很多的橋樑。

董書恆也想透過這次修建鐵路積累一下橋樑修建的經驗。要知道在後世,華夏可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橋樑修建大國。“基建狂魔”的稱號可不是虛的。

這條鐵路的修建將是連線中英利益關係的紐帶,不說一起對抗俄國。就衝著這條鐵路修建過程中給英國帶來的經濟利益。英國也要暫時維護好和淮海軍的關係。

接下來就是與法國布林布隆的單獨見面。

董書恆先是瞭解了兩艘鐵甲艦的建造情況。之前阿達爾伯特親王回歐洲的時候,淮海軍也派船跟隨著一同去歐洲。船上就有到法國參加鐵甲艦建造的技工,以及海軍的水兵軍官。

這些人將參加鐵甲艦的建造。艦船建好之後也將由這些人駕駛回國。

這次的鐵路訂單沒有給法國,布林布隆不止一次跟董書恆提出意見。

董書恆認真梳理了一下,自己手頭上的大專案,鐵路建設一塊是和英國人合作。

火車機車的製造方面已經和普魯士的阿達爾伯特達成了合作協議。普魯士將會向淮海軍輸出全套的機車製造技術。

當然這是董書恆拿蒸汽輪機技術交換回來的一個條件。

有線電報的建造已經承包給了美國的公司,作為當初和約翰的合作內容之一。

現在上海到揚州的電報線路已經開始鋪設。電報比鐵路要簡單的多,工程的進度很快。要知道現在已經有人在嘗試鋪設橫跨大洋的電報線路。

不得不佩服十九世紀的人們對於科技進步的追求。西方的人不管有多少的不是,至少在探索精神上值得我們去學習。

這兩個是董書恆目前急需外援的專案,可惜都已經名花有主了。

董書恆絞盡腦汁突然想到這次從清廷手中得到了臺灣的基隆以及海南島的開權。

威海衛因為離著天津太近,清廷最終沒有同意交給南洋水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