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河道見聞(第1/2頁)

作品:《回到清朝做鹽商

“鄉親們,晚飯後記得過來領東西,軍部給咱們膠鞋了。”總渠三號工段,趙四喜正在公告欄上貼一張公告。公告是他去團部抄的。

四喜因為識字,現在是河工第三團的一名副科級文員,也算是一個小幹部了。他的父親就編在三團,母親沒有編制,屬於外協人員,平時在團部的託兒所,負責照顧孩子。

因為大人要出工,所以流民中的孩子小一些的都統一放到託兒所集中照看,大一些的都放到學校上學。

這次工程非常大,淮海軍在河南、安徽等地招募了近百萬的流民,這些流民中青壯男女有一多半。

淮海軍為了方便管理,把青壯編成工程團。一個團兩千人,加上家屬有四五千人。每個團負責一個河段的工程,團部就設在附近。

現在河道的工人數量還在不斷增加。洪澤湖危害地方多年。聽說淮海軍治理洪澤湖,許多洪澤湖周邊的百姓都自地趕到工地參加施工。

等到總渠建好之後洪澤湖周邊,還有總渠的兩岸能夠增加幾千萬畝的上好水田。這些田地差不多可以養活一個省的人口了。

這就是為什麼董書恆砸鍋賣鐵也要修這條總渠的原因了。

現在平均每天都有幾萬兩的白銀砸在這個工程上。這還是因為沒有給工人工資。

沒有工資,這些流民還願意在這裡幹下去?

是的,這是因為淮海軍承諾河道建好之後,會每戶分十畝水田。這個對百姓的誘惑真是太大了。

他們都是都把這條河當做自家的河來挖。以後自家的田地就要靠著這條河灌溉了。

所以大家都是幹勁十足,更何況淮海軍管一日三餐,白米飯管飽,都是白燦燦的南洋大米啊!還有啥好抱怨的呢?

“四喜,你娘咋還沒幫你找個媳婦哩?這都做官兒了,做官了怎麼能夠沒媳婦兒呢?”一箇中年人打趣道。

“趕緊閉上你的嘴,咱家四喜取不取媳婦兒,哪裡輪到你來管。”這時四喜的父親從人群裡走了出來。

他拍了拍四喜的肩膀。兒子現在可是自己的驕傲,四喜現在是淮海軍的一個幹部了,雖然是不入流的小官,但是這在老趙家也是史無前例的。他們家以前只是一個小地主而已。

“大家先別說了,聽我說,軍後勤部調了一批膠鞋給我們,只有下河的人才能領哦。等會兒大傢伙吃完飯記得到倉庫那邊登記畫押領取。”

這膠鞋可是好東西,原來天氣暖和的時候,河工都是光著腳下去挖泥,就是怕浪費鞋子。河床上的爛泥容易粘在鞋子上,所以穿著布鞋下河勞動,沒幾次鞋子就壞了。現在天冷了,自然不能再光腳了。

穿上膠鞋就不一樣了,溼氣滲不進來,不會把襪子弄溼,這樣就不會太冷了。

不過這種鞋子只有淮海軍生產,淮海公司的鞋廠掌握了橡膠硫化工藝,能把橡膠做得結實耐用。

在外面這種鞋子賣的很貴,可不是一般百姓能夠穿的起的。現在軍部竟然捨得給河工穿,如何能不讓河工們感動呢?

其實,淮海軍這麼做,主要是為了趕工期,以往天這麼冷的時候工地上是要停工的。

但是明年開春春汛之前就要做工程的收尾工作了,所以這個冬天必須要完成主河道的施工。

“還有一件事情,上頭通知,這幾天會有一個朝廷的大官到我們工地視察,大家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好了。不要圍觀,不要亂講話。”四喜又說了一條通知。然後離開了工地,回倉庫那邊整理物資。

朝廷來了大官,大家可不關心。反正大家現在吃的是淮海軍的飯,是為董大人賣命。在各級管理人員的宣傳下,河工們現在都形成了這樣的認識。

……

邵燦沿著河道工程一路向東走,每走一段都會停留一下,對河工進行一番慰問。

要說在這大冷的天氣挖掘河道真的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幹活的時候,人會出汗,所以河工雖然了棉衣,但是大多都會脫了放在岸上。

河道里能夠看到一些年輕的後生穿著單衣,喊著號子,在賣力地挖土。

泥土被挖到一個個籮筐裡,然後會有人把籮筐掛到一根鋼繩做成的滑倒上。岸上的人操縱著蒸汽機帶動絞繩將這些裝滿土的籮筐順著索道拉到岸上。

就是這一個明,讓修河的效率得到了極大的提高。蒸汽機就是一個動力源,只要你能夠想到,可以把它用到非常多的地方。

“那是何物?”邵燦指著岸上的蒸汽機問道。

“哦,回老大人的話,好像是叫蒸汽機,跟那些汽船上用的差不多,不過小了很多。這是從洋人那裡學過來的。”淮安知府解釋道,他一直在淮海軍的地盤,對這些東西多少又一點了解。

而且,淮安知府也學著人家購置機器辦了幾個工廠,每年給他增加了大量的進項,他的工廠裡面也是有蒸汽機的。

“真是一件神器啊,有了它比牛馬強多了。你看只要一人操縱,至少要趕上數十匹牛馬的效率。”邵燦感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