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震驚的邵燦(第1/2頁)

作品:《回到清朝做鹽商

邵燦,字耀圃,號又村,浙江餘姚人。

邵燦於清朝道光十二年壬辰,進士及第,授翰林院編修。以吏部左侍郎之職在軍機大臣上行走。今年十二月乙未出任漕運總督,併兼署河道總督。

出京之前,邵燦的心情是複雜的。自己以一個漢人之身躋身軍機大臣之列,基本上做到了大清漢臣的極致。

他在軍機的位子上一直十分低調,缺乏存在感,順著皇帝的意思盡心辦差。

沒想到這次皇帝會把自己推出去。江蘇現在名義上是受北大營琦善的控制,但是實際上是淮海軍的地盤。

這個事情京中人盡皆知,甚至有傳言說琦善因病已經不能視事,外人見他都要透過他的一個戲子出身的小妾傳話。

自己現在去淮安府任漕運總督那是要去奪淮海軍的權,這麼看,自己不是自投虎口嗎?

可要讓自己跟淮海軍同流合汙,也是不可能的,自己的一世英名不能就這麼白白葬送在這裡。

自從2月份匪打進揚州,漕運總督因為參與了與太平軍談判,已經被朝廷拿辦,到現在這個位子已經空了將近一年。

原來漕運總督名下的漕標營丁也早就散光了。邵燦雖然在京城貴為軍機大臣,但是手下卻是沒有什麼人可用。

朝廷更是沒有給他一兵一卒,甚至連一分銀錢都沒撥給他。

就這樣,落寞的邵燦在幾位京城好友的相送下,帶著5個從浙江老家請的家丁,以及一個跟隨自己多年的老僕,離開了自己為官多年的京師。

邵燦大部分時間都在京城做京官,對地方上的事務不甚瞭解。

到了淮安之後,他得到了淮安知府的熱情接待。到了知府衙門,他現自己漕運總督府的牌子已經掛上去了,還是一塊嶄新的牌子。

清朝漕運總督府大部分時間都是放在淮安知府衙門辦公。

後世的時候,這個淮安知府衙門改成了一個景區,董書恆還專門去參觀過。這個衙門佔地面積非常大,光是後花園看起來就像一個大公園了。

邵燦本來已經準備好跟地方官鬥志鬥勇,結果一點都沒有用到。彷彿一拳打在了棉花上。

第二天,淮安知府又帶著邵燦去檢閱一隊兵丁,說是知府衙門抽調出來給邵燦做漕標的。

這隊兵丁有1ooo多人,全部都穿著嶄新的號服,一個個精神抖擻的,一看就沒有一個抽大煙的。

更讓邵燦震驚的是這些兵全部都配齊了火槍,光從軍容上看確是一支強軍。

這隊兵丁的統領叫李寶五。此人不拘言笑,長得頗為精悍,見到了邵燦之後行了一個軍禮,並沒有諂媚地上來套近乎。這樣反倒是讓邵燦刮目相看。

其實這隊人是從農場抽調的民兵,淮海軍整治運河和洪澤湖,在原來的河灘湖灘周圍建立了很多農場,這些農場主要收納的是淮西的移民,這些淮西人從小生活艱苦,在大山裡行走,是很好的兵苗子。

李寶五之前是農場的民兵團長,此人是最早被淮海軍招募的流民出身,已經成家立業,對淮海軍非常的忠心。

這次,總參和總作訓部從各個農場抽人組成這一支漕標,李寶五很榮幸地被選調成為這個團的團長。

寶五本來還很開心,以為可以進入作戰部隊了,可是誰知道是跟著清廷的大官後面充門面。

這下寶五不開心了,自己怎麼可以去做清廷的兵呢?在上級的一番教育下,寶五才認識到自己的使命有多重。

最後組織還給他配了一名師爺出身的參謀,不然這個愣頭青哪裡知道官場上的那些禮節。

民兵配備的還是前裝的步槍,在淮海軍中並不算先進,但是因為是統一的制式,所以看起來非常的威武整齊。

邵燦的心裡總感覺沒有底,這個淮安知府沒有按照套路出牌啊,自己跟這個知府又不是很熟。對方幹嘛對自己這麼熱情。

晚上邵燦就住在淮安知府衙門。知府把正房正堂,都留給給了邵燦使用。反正現在知府衙門就是個空殼子,因為沒有什麼政務,知府連師爺都不需要請。每個月衙門裡的銀子都歸自己所有,這不香嗎?

看到知府衙門裡面連僕人手下都沒幾個,邵燦還當這個知府是個清廉的官呢!

“總督大人,您即然走馬上任,那麼有一個地方一定要去。”

晚飯的時候,淮安知府對邵燦建議道。

“哦,什麼地方?本官剛剛下來,對地方之事不甚瞭解。”邵燦疑惑地問道。

於是淮安知府把江蘇正在進行的三橫一縱工程給邵燦介紹了一下。

“這麼大的工程,怎麼沒見江蘇地方跟朝廷申請撥款的啊?”邵燦疑惑地問道。一般地方開河工,都是先找朝廷要錢。

誰會去自己掏腰包修理河道呢?

“大人,我們江蘇百姓深知朝廷剿匪不易,國庫空虛,因此地方士紳、百姓還有官府自籌資金,為的也是地方不再受水患之苦。”

大人既然分管河道,現在正值枯水期,正是河道施工的最佳時間。何不去工地上看看,河工百姓看到朝廷大員下來慰問,必然會士氣大振。”知府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