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飛蛾撲火(第1/2頁)

作品:《回到清朝做鹽商

徐州民團的情況淮海軍這邊瞭然於掌。論起戰場偵查,淮海軍絕對是整個大清最專業的。一些淮海軍的偵察兵穿著碎布做成吉利服,身上插滿各種偽裝物,趴在民團的周圍,最主要的是每個小組都配備一副望遠鏡,這玩意國外很容易進口,但是國內的軍隊配備的卻不多,清軍除了個別將領有之外,誰會花大錢買給底下計程車兵呢?這邊,偵查兵早已經把民團這邊的情況報告給了董書恆跟蔡樹森。

淮安號指揮室內。

“總統,看樣子民團是準備一擁而上了,據混進民團的特戰隊傳來的訊息,這次民團那邊實際指揮的是張家家主,此人有多次指揮宗族火拼的經驗。看樣子,對方把我們當成了那種家族私兵,並且對自己的兵力很有自信。”蔡樹森站在地圖前說道。

“這樣最好,畢其功於一役,不會對地方上造成多少破壞。我們要的是一個完整的徐州,而不是一個被打得破破爛爛的徐州。”董書恆說道。

“總統,我去岸上指揮了,您就在淮安號上坐鎮吧。”蔡樹森真怕董書恆頭腦一熱也要跟著上岸去看熱鬧,那樣子自己就不好揮了。畢竟總統到哪裡都會成為中心。

岸邊,已經上岸的淮海軍士兵已經在離運河3oo米的地方,挖出了一道戰壕。現代軍隊土木作業是很重要的一項科目。董書恆對此非常的重視。現在的軍隊,包括洋人的軍隊在土木作業這方面都不大重視。現在主要強國的6軍還是流行排隊槍斃那一套,雙方對戰比拼的是火力輸出和士兵的勇氣。太平軍倒是比較重視土木作業,但是主要限於守城戰。

這個戰壕很有淮海軍的特色。戰壕本身只有一米深左右,但是挖出的土全部堆在一側,形成一個緩坡型的矮牆。這樣士兵現在戰壕內,正好可以把槍搭在緩坡上射擊。

但是蔡樹森並不準備直接在戰壕裡等著民團殺來,可以說這個戰壕是是為了防止意外的退路。董書恆教過所有的軍官戰場推演。為了打好自己的第一場仗,蔡樹森已經和自己手下的營連長反覆地進行了推演。最後得出了現在的結論。

岸邊,蔡樹森正在召集手下的營連長,做最後的動員和部署。

“報告團長,敵人距離岸邊還有三公里。”這時一個傳令兵過來報告。

“好了,各位,今天總統在船上看著呢,我們一定要打出守備一團的氣勢來,現在回到連隊做好戰前最後準備。”

整齊的跑步聲,在岸邊岸邊傳來,步兵正在進入自己的位置,檢查槍支彈藥。守備一團是唯一配齊後堂槍的地方守備部隊,但是德萊塞這種槍不是很成熟,很容易出現故障,每次使用前後都要認真檢查保養。

這次打完揚州,時隔四個多月,從國外請的專家和訂購的裝置差不多也要到了。一些東西董書恆有點概念,到時候集合這些人的力量,才有可能能造出來。

董書恆現在最需要的是一款成熟的步槍。等有了時間,董書恆到兵工廠找約翰·拉德福德,他已經畫好了一款步槍的草圖,這是一款成熟步槍,擁有旋轉槍栓,還有一個五的彈倉,今後它會風靡整個中國。

對,他就是毛瑟1888式委員會步槍,中國仿製品稱為“漢陽造”、“老套筒”。如果現在能夠成功推出這款步槍的話,無疑會領先整個世界。

回到戰場之上,如果這時候,董書恆的手中有一臺大疆,從天空向下看去,就會達到黑壓壓的一大群人拿個各種各樣的領兵器,穿著各式破舊的土布衣服,如同潮水一般向運河岸邊拍去。而穿著統一迷彩軍服的淮海軍守備2o1團的一千餘名士兵則排成三排,形成一條單薄的戰列線,如同一條堤壩一般橫列的在離運河碼頭三百多米遠的地方,從前方看去,可以看到在他們身後5o米的距離有一道低矮的土牆。

離運河2公里遠有一個小丘,上面有一個涼亭,是平時供來往運河的客商歇腳的。此時這裡成了張玉林等人的臨時指揮所。亭子的中心擺著一個小茶爐,幾名俊秀的侍女正在烹茶,張玉林正在與其他幾位家主聊天。

“張兄,真有儒將風範!”場中的閆家家主閆溪賓說道,“怕是這茶未烹好,那淮海軍就已經在運河裡下了餃子。哈哈哈……”

在離運河一公里之外,張勐正帶著團丁隊伍向前壓進。

“這個大伯太不靠譜了,前面裝逼的事情自己做,現在要衝鋒陷陣了倒是想起了自己。”張勐在心中吐槽道。

不過看著這人山人海的隊伍,張勐心中倒是安穩了不少。他的身邊是一千多巡防營以及五百多各家家丁,這些人手中大多拿著鳥銃,隊伍也稍微整齊一些。張勐把這些人放在隊伍的最後面,負責壓陣,起到督戰隊的作用。

河邊,蔡樹森跟他計程車兵站在一條線上,淮海軍雖然訓練要有素,但是作為守備團,他手下除了軍官老兵不多,所謂的老兵也只是經歷了一兩場戰鬥,見過血而已。淮海軍還是成立時間太短,缺乏歷練。

因此,蔡樹森選擇和士兵站在一起,一方面鼓舞士氣,另一方慢方便快處理各種突情況。

戰場的西北面五公里外有一片樹林,此時有一支五百多人的馬隊正隱藏在這裡,這便是張家請的山東響馬了。因為這支隊伍一直沒出現過,所以沒有出現在淮海軍的情報上,這也淮海軍的疏忽,包括蔡樹森派出的偵查兵都沒有注意這個方向,他們在思想上對地主豪紳,還是過於輕視,要知道這些人統治中國底層社會幾千年,不可能沒有一點本事。

這支響馬一直在沂州府地區活動,領頭的大當家名叫林威,為人仗義,身邊聚集了一批綠林好漢。他們在沂蒙山區有自己的山寨,手下的弟兄家眷一共也有五六千人。

平時這支隊伍的主要收入來源就是敲詐地主鄉紳,打劫商隊。有時候也接一些黒活,山寨附近也有一點開墾的土地,但是沂蒙地區土地貧瘠,光靠種地肯定是養活不了這麼多人。

林威這個人本質不壞,用一個詞描述就是“劫富濟貧”。他的山寨人那麼多,也是因為他經常接濟周圍活不下去的百姓,因此許多人投奔他。山寨就這樣越滾越大,吃飯的嘴多了,打仗的倒是沒增加多少,因此山寨的負擔越來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