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監察院

作品:《大明太子我的隱藏人格被老朱揭曉

\"熾兒,你在想什麼?\"

正當朱高熾苦思如何解決夫君的問題時,朱元璋悠閒地邁步,從側門走進來。

\"皇爺爺,您今日來得稍晚,是否有什麼事務耽誤了呢?\"

\"哼,你這小子,就知道調侃你爺爺。現在有了你的幫助批閱奏摺,爺爺就不能趁著這個機會好好休息一下嗎!\"

朱高熾來到御案後,主動挪動了一下屁股,在龍椅上空出位置,爺孫倆並肩而坐,氣氛溫馨。

\"那麼皇爺爺,您昨晚睡得可安好?\"

朱高熾微微一笑,放下手中的奏摺,左手不動聲色地將剛寫好的東西推到朱元璋面前。

\"那是當然,這麼多年了,我第一次睡得如此安穩。怎麼樣,批閱奏摺的感覺如何?\"

說著,老皇帝下意識地拿起孫子正在看的那份奏摺。

\"治理國家,你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

注意到山東的災情,他濃重的眉毛不由自主地跳動了一下,端起早已準備好的濃茶,慢慢喝了一口,接著瀏覽那張墨跡未乾的紙。

\"熾兒,你的想法不錯,但還是那個問題,實施起來可能會遇到巨大的阻力。\"

放下手中的東西,朱元璋面色一沉,緩緩說道。

\"大明的官僚機構經歷了二十多年的沉澱,已形成一個體系。此時介入處理,必然會引起朝廷內部力量的反抗。\"

\"但是皇爺爺,這個問題已經漸漸顯現,總有一天需要解決,武昌的事情就是個警示。\"

朱高熾沒有退縮,堅持自己的觀點。

\"地方官員不顧百姓生死,虛報情況的不在少數,省府之間關係複雜,互相包庇,中央想調查也無從下手。我們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孫兒剛才想過,國家實力不強,如何保障百姓的生活?這些年,正是這些地方蛀蟲不斷侵蝕大明的基礎,導致我們現在連修復北方長城的資金都沒有。\"

\"所以我想,建立一個獨立於大理寺和督察院之外的機構,形成三方巡查的局面,讓這些暗中苟且偷生的官員無處藏身,同時三方機構能第一時間瞭解民情,方便我們做出決策。\"

\"嗯,你的建議挺好!\"

朱元璋想了想,慢慢點頭。既然無法從內部著手,外部干預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這些年來我們也殺了不少貪官,他們怎麼就不長記性呢?難道我們的方法用錯了?\"

隨手翻看手中的奏摺,他不禁有些疑惑。

一看到地方上報災害的奏摺,老皇帝就有些憂慮,生怕那些表面上清廉實則腐敗的官員藉此機會大橫財。

\"皇爺爺,中央財政來自百姓,自然應服務於百姓。\"

朱高熾再次慢慢斟滿茶杯,然後詳細闡述了他對這個機構的設想。

“殺戮短期內能起到威懾效果,但長久下去,沒有明確的法規約束,那些搗亂的小人又會再冒出來。孫子認為,這個獨立於大理寺和督察院的機構,應該從民間廣泛選拔人才。”

“熾兒,我們不是一直在民間選拔人才嗎?”

朱元璋喝乾杯中的濃茶,還不忘把嘴裡的茶葉吐掉。

“大明是透過科舉選拔文人,但督察院和大理寺需要的是武才。我要建立的這個機構,選拔人才只有一個標準,既要能識文斷字,也要有一定武藝!”

“這樣的人才,只能在各大城市的府衙中找到。他們組成的機構,能全面瞭解民間狀況,行動時又能融入百姓生活,抓捕人犯,必定手到擒來。”

“對了,既然這個機構獨立於兩大司法系統,也需要有獨立的監督權。他們有權處理天下的所有官員,這樣就不會因傳達命令而錯失抓捕的最佳時機。”

“有創意!”

朱元璋立刻興致勃勃,眼中閃爍著熱切的光芒。

“貪腐的根源在於財富,所以這個機構應針對官員的財產問題。國家供給官員的生活費用和俸祿,也是國家的財產。孫子建議,在這筆錢上刻上特殊的標記,以便調查官員的財產流動。”

“還可以請人評估官員的財產數額,如果他們的行為與財產不符,我們可以讓這個機構立即調查。明面不行,我們就暗中進行。”

“好小子,爺爺也曾想控制官員的家產,但一直找不到辦法。你這特別定製的俸祿,確實有些作用。”

朱元璋聞言,滿臉笑意。這種防止官員貪腐的能力,能抑制地方政府的互相包庇。

“另外,大理寺和督察院無法兼顧各地,所以孫子想設立的這個機構,必須遍佈大明的每個角落。”

說到這裡,朱高熾停頓了一下,喝了口水,然後非常認真地看著父親。

“這只是孫子初步的想法,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深思熟慮,細節也需要完善。總的來說,孫子認為要解決地方問題,必須制定相應的規則,從源頭入手,用法律解決問題。”

“確實還不夠成熟,但想法很好!”

朱元璋擺擺手,呵呵笑著。

“但我很欣慰,你剛才講話的氣勢有我年輕時的幾分風采。作為一國之君,要有敢想敢做的膽識,為國為民。凡事依賴他人,反而顯得昏庸。”

“不過你的這個方法,目前很難實施。咱倆還是好好考慮一下。特別定製的俸祿可以監控官員財產,但可能會引起貨幣混亂,地方甚至可能偽造貨幣,風險還是不小的。”

朱元璋並未贊同,朱高熾對此並不意外,要動搖一個屹立十幾年的體制,絕非一蹴而就,這需要持久的奮鬥。

“對了,熾兒,你想設立的這個機構,名字考慮好了嗎?”

朱高熾歪著頭想了想,突然一個名字躍入腦海。

“想好了,就叫jiannet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