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心中有數(第1/2頁)

作品:《官途無疆

“這位老闆說的有兩點我不認同。第一,德國等西方發達國家不僅僅有技工荒,普通工人也極缺!第二,你說貧窮落後地區來的勞動力素質低下,這是一種錯誤觀念!”

“因為西方發達國家把低端的製造業往我國轉移,造成了我國沿海地區的用工不足,這才導致了中西部地區勞動力的流動。”

“我想再次強調,中西部地區的勞動力向東南流動,並非是逃荒要飯,而是市場驅動下的自然選擇。”

“最早從中西部流出的農民工,都是當地有見識的優秀分子!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是受過工業化訓練和工廠化薰陶的農民,是最容易成長為高階技工和大國工匠的一群人!”

“他們能來到南粵,你們就好好珍惜吧!”

這個老闆頗不服氣,對江寒的話也提出了質疑。

江寒說道:“最早出來打工的農民到南粵,我把他們叫做孔雀東南飛。他們一是有見識,二是有底子。這個底子,就是作為一名產業工人所需要的紀律觀念、團隊意識和基本技能。我國工業發展過程中的兩次浪潮,培育和催生了半工半農的群體,這個群體數量龐大,在河洛省,保守估計數量有100萬之多。”

“第一次浪潮,是三線建設。在中蘇交惡以及美國在東南沿海發動的戰略攻勢的大背景下,從1964年起,國家決定將所有的軍工製造、機械製造、化工、電子、精密儀器行業的生產資源,逐步遷入中西部山區。”

“從1964年到1980年,貫穿三個五年計劃的16年中,國家在屬於三線地區的13個省和自治區的中西部投入了2052億元巨資。”

“那時,國家提出一個口號,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

“400萬工人、幹部、知識分子、解放軍官兵,打起揹包,跋山涉水,來到中西部的深山峽谷、大漠荒野,風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艱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無數個大中型工礦企業、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稱為:三線廠。”

“那一時期,大量的國防企業和重工業企業從北至東三省南至珠三角的東部戰略一線地區來到西部,在這些地區建立起一個個以工業為核心、工農業結合、為國防和農業服務的後方戰略基地。”

“三線企業也在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為中國西部地區的工業化做出了極大貢獻,也從工農業結合當中培養了一大批的產業工人後備力量。”

“如果沒有三線建設,很難想象我們如今的工業化程序。”

“但是,三線企業逐漸沒落,有的由軍轉民,有的已經搬進了城市,在當地留下了一大批工人。”

“這也為後來鄉鎮企業的蓬勃興起創造了足夠的物質條件和人力基礎。”

江寒講到三線廠建設的時候很是動情,如果不是三線廠,中西部地區根本沒有機會實現工業化。

單純指望市場的力量,不沿邊、不靠海的廣大中西部地區不可能有後來的發展。

中西部地區後來能夠從外地招商引資成功,最重要的基礎還是當地有一些三線廠,擁有不少現成的廠房,還有不錯的道路等基礎設施。

“第二次浪潮是改革開放後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

“1984年中央4號檔案將社隊企業正式改稱為鄉鎮企業,對家庭辦和聯戶辦企業及時給予了充分的肯定。1984到1988年是鄉鎮企業的高速發展期。”

“中西部地區鄉鎮企業之所以能夠快速發展,還是源於三線廠建設留下來的底子。”

“1988年以後,由於市場、區位、規模、技術等因素,中西部鄉鎮企業開始走下坡路,大量的企業倒閉,大量的工人失業,半工半農的群眾又回到了土地上。”

江寒繼續講到,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鄉鎮企業都是我國經濟發展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這不僅是因為它繼“包產到戶”之後進一步解放了鄉村生產力,推動經濟進入高速增長的通道;更因為它在整個國民經濟由計劃向市場轉向的過程中,充當了“馬前卒”與探路者的作用。

“中西部地區的鄉鎮企業,承接了三線廠培訓的半工半農的群體。鄉鎮企業的離土不離鄉的模式,讓更多的當地農民熟悉了工業和工廠,產生了大量工人。從這個角度看,鄉鎮企業又承擔了類似學校的教育功能。”

“中西部地區鄉鎮企業的衰落,恰恰為東部、南部沿海地區的發展提供了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