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4章 哼欠揍(第1/2頁)

作品:《大時代之巔

產業網際網路之下,推動改革的當然也包括金融產業,網際網路金融一定也是未來的大勢所趨。

就比如貸款業務,傳統的老牌業務,服務效率低,缺乏演算法的支援,貸款人審查階段層層設卡,風險評估模型落後且單調,稽核花費時間長等等。

其實這種中間環節完全可以透過大資料演算法和人工智慧來稽核,依靠網際網路技術來改善傳統流程的低效。

網際網路的p2p金融是一個代表著未來的積極向上的詞。

不過,在國內就不同了。

這玩意傷了太多人。

歸其原因,是美國和國內面對網際網路創新的兩種體制性的差別。不可能一種制度只有好沒有壞,也不可能一種制度只有壞沒有好。

國內的網際網路行業商業模式上的創新比矽谷還厲害,為什麼?

因為監管。

國內的監管體制,是初期放手,後期嚴管。

初期放任公司去大膽地創新大膽地幹,以防有些人不懂網際網路胡亂干預,導致遏制了創新。等這個創新性的行業展起來了,監管部門慢慢明白這裡面的道理,再出臺各種政策去指導和約束。

這種模式,為國內的網際網路行業的創新性展提供了極大的社會性保障和展動力。

歐美是另外一套模式,是初期嚴管,後期鼓勵。就是在某一種創新出現的時候,會舉辦各種議會和聽證會,組織許多行業的專家、學者、精英們展開討論,評估這種創新是否可行。

如果不行,就馬上禁止;如果行,就大力推動,展得越好就越受鼓勵,越受社會的認可和讚揚。

這就導致矽谷的網際網路企業的商業模式創新受到了極大的制衡,就算很多公司提出了一個很好的點子,也不能馬上去做,需要讓有關部門評估。

可這個評估過程是面向社會的,是公開的,競爭對手也就知道了。

等評估完成,被允許透過了,競爭對手也就立刻啟動了類似的專案展開競爭,跑步進入去搶市場搶賽道的機會就不存在了。

因為這種體制的因素,導致各大公司對商業模式的創新都缺乏動力。

雙方的這種體系性的差距,放在一般的領域還看不出來什麼,可是金融領域不一樣,這是高槓杆的行業。

稍微一點風吹草動,就可能導致整個行業塌方。

在矽谷想成立一家p2p的網際網路借貸、融資公司,手續非常繁瑣。

比如兩個德國人跑來矽谷創辦p2p公司,不行,外國人不可靠;比如鞋廠想轉型做p2p公司,不行,這一看就不靠譜;比如兩個普通人去創辦p2p公司,不行,兩個普通人也敢創業?別扯了,一看就是詐騙!

如果是兩個斯坦福畢業的高材生,然後在矽谷有過多年的工作經驗,有人脈、有資金、有關係、有良好的社會信用,這就擁有了成立一家網際網路p2p公司的資格。

可這還不夠。

得有擔保人。

比如高盛的ceo,比如前聯邦財政部長,又或者谷歌的老闆,巴菲特、比爾·蓋茨這樣的頂級富豪,背後還要有合作的銀行做背書。

創業公司失敗,這是正常的,可是創始人捲款跑路這就涉嫌詐騙了,股東、保人、銀行和獨立董事們就要承擔連帶責任,去給被騙的使用者賠償損失。

因為這樣的層層限制和嚴格監管,導致美國的網際網路金融公司數量極少,展了十幾年,允許借貸的網際網路公司也就幾十家。

國內就不同了,p2p的概念在14年傳入國內,迅火遍大江南北,監管得很寬鬆,兩年之內就出現了5ooo多家p2p公司。

結果可想而知。

這還不算完。

本來大浪淘沙,把那些髒的亂的差的臭的都淘汰掉之後,剩下的這些合法合規的良幣就該健康展推進金融體系的科技化改革了,可劣幣死後也要由良幣來買單,由良幣來承擔劣幣造成的社會傷害而口誅筆伐。

通常傳統銀行的壞賬率是6%左右,美國最好的p2p公司1endingc1ub的壞賬率可以控制在4%以內。支付寶透過大資料模型分析和自建的信用體系,壞賬率只有千分之5,堪稱古今中外有史以來最健康、最安全的金融平臺,是全球網際網路金融創新領域做得最好的一款產品,卻成了最大的不安全因素。

很多人不信任支付寶,就都把錢存進銀行了,部分城鎮銀行的理財產品利息比支付寶的產品還高,的確很有吸引力。

周不器眼下會關注1endingc1ub,不是他知道這會是未來美國最好的一家p2p金融公司,而是因為他對金融領域很重視。

手機端的he1o現在做得這麼好,將來必然要推出支付業務。

可是要怎麼做還沒有頭緒。

恰好現在美國這邊批准了網際網路金融的新模式,連網際網路的小額貸款都可以了,還有什麼樣的線上金融業務會受阻?

可以提前投資進去,扒開美國網際網路金融領域的面紗,跳進去看看這裡面到底長什麼樣。以後不管是收購、合作還是自己單幹,都相當於積累經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