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九章

作品:《辛亥之鋼鐵基地

“背叛!可恥的背叛!”威廉二世向施利芬狂吼著洩怒火,但之後卻又不得不接受施利芬的建議——舉行華國和同盟國之見的會談,商討接下來的事宜,畢竟兩國有相同的敵人。奧斯曼土耳其對這一次會談最急迫,因為華國已經將勢力滲透進中東地區,這裡是他們的傳統地盤,即使被華國佔領,土耳其也需要從這裡獲取一定的利益。

減少或者停止對俄國的支援、分配中東石油利益、打通同盟國和華國之見的聯絡、加大對美國的攻勢這四個議題成為會談的主要內容,華國必須對德國為的同盟國做出妥協,讓出一部分利益。

華國不可能減少對俄支援,這是牽制同盟國的主要方式,雙方就此爭執不休,最終達成了華國不得向俄國出口坦克、飛機、重型火炮等裝備的協議,這已經是雙方都讓步的結果,畢竟兩家還沒有結盟。而對於中東石油問題,華國藉口還沒有將英國人完全趕出中東地區、無法預測勝負,將這項議題延遲,本質是不希望外界破壞華國對中東的控制權。掌握了石油就掌握了未來,其他問題都可以商量,唯有石油不行。

會談結束時華軍已經在中東地區囤積了上百萬兵力和海量的作戰物資,在波斯灣,華軍擊敗英伊軍隊,將戰線推進到伊拉克北方地區。在阿拉伯半島,華軍機械化部隊縱橫馳騁,擊潰英國人組織的阿拉伯騎兵部隊,逐漸控制沙漠地區的大小部落。在半殖民地化的波斯,華國和伊朗王國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華軍租借伊朗三處軍事基地、兩處機場和一處港口,長期駐紮兩個師的部隊,訓練伊朗軍官和士兵,提供軍事物資,並進行經濟援助。不過為了不使伊朗在這個地區一家獨大,華國又扶持伊拉克,提供更多的物資援助,暗地裡挑唆兩國之間的矛盾,以此來保證華國在中東的話語權。

1912年4月15日,華軍第三十五機械化步兵旅和奧斯曼第六十五步兵師在貝魯特會師,並開始準備攻略埃及的行動。南亞、中東的丟失對於英國來說是致命的打擊,英國的工業因為缺少殖民地的原材料而停工,士兵們手裡的步槍甚至缺少訓練用的彈藥,如果埃及再丟失,英國人將不得不考慮向同盟國投降。

當然美國人也不希望看到這一點,雖然英國艱難,但好歹還是抵抗同盟國和華國的盟友,山姆大叔再自大,也沒有獨挑華國和同盟國的信心,這與世界為敵無異。所以幾十萬美國大兵和海量的物資運抵北非,英法兩國控制的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利比亞和埃及之見暢通無阻,得以使埃及的戰爭準備相對充足。要知道繞道南非到紅海的航線已經被華國海軍控制,美國人只能將物資運抵摩洛哥沿海,而且無恥的義大利人已經投靠同盟國,他們在地中海上的海軍戰艦對英軍地中海艦隊造成了巨大威脅,再加上科西嘉島、撒丁島、西西里島、克里特島等關鍵島嶼上的同盟國飛機,協約國地中海航線有被截斷的風險。

北非攻略開始,華軍透過五個月的準備,集中了一個坦克軍、一個機械化步兵軍、二十五個步兵師、兩千多門火炮、八百多架飛機的強大兵力,六萬奧斯曼軍隊負責後勤運輸和後方支援工作。對面的英國人和美國人則準備了六十六萬大軍,包括三十三萬美軍士兵和二十九萬英軍士兵、四萬殖民地士兵,這已經是英國人除了本土之外最大的作戰叢集。

傳統工業強國的英國利用本土和加拿大的工廠不斷生產武器裝備和彈藥,同時美國本土工業力,進入戰爭狀態後的美國展現出來的戰爭潛力出英國和德國的總和。在繁忙的大西洋航線上,每時每刻都有無數的運輸船隻往返,一部分被德國潛艇和戰艦擊沉,大部分可以抵達北非和英國本土。

物資和兵力的充足讓協約國信心大增,他們聲稱北非戰役將成為華軍的滑鐵盧,成為世界大戰的轉折點,這次戰役後協約國將開始反攻。這種話前線將領相信,後方的民眾更願意相信,但是他們都低估了華國對北非戰役的準備程度。

無論是從坦克數量、火炮數量還是飛機數量上看,華軍都不落下風,而且具有更豐富的裝甲部隊作戰經驗。兵力上華軍雖然只有四十六萬,但物資充足,協約國將領想象中的華軍後勤補給不濟問題不可能出現。華國的海上運輸力量過了協約國可以動員船隻的總數,而且更有效率,航線也更加安全。控制了航線附近的港口之後,華國運輸船可以快、高效的運輸物資,從南海到紅海,全部處於華國的控制之下,距離上的拉長並沒有帶來太大的麻煩,而且中東地區盛產的原油和在科威特、伊朗逐漸擴大的石化工廠規模、從當地購買的糧食等會降低運輸燃油帶來的成本,提高運輸效率。

華國的運輸極限遠不止於此,在準備北非戰役的同時,幾乎相同運輸規模的船隊和物資在向關島、中途島、夏威夷和澳大利亞彙集。過美國兩倍之多的鋼鐵產量不僅僅體現在數字上,此時從微觀層面更能看出華國工業積累的強大,龐大的鋼鐵產量高效的運抵沿海無數的造船廠,然後迅轉化為標準大噸位的運輸船。如果讓英國人和美國人切身的體驗一下華國一艘運輸船的建造過程,也許心中戰鬥的心思會瞬間消失。

“沒有比這更糟糕的事情了!”這是美國總統得到華國在太平洋上的舉動後對總參謀長說出的話,華國竟然在準備北非戰役的同時,準備登6美國的戰役——毫無疑問,華軍在太平洋島嶼上囤積兵力和物資的行為是針對美國的。

7月初,北非戰役的第一次會戰——耶路撒冷會戰打響。雄心勃勃的英美聯軍出動上千輛坦克和裝甲車,五百多架飛機、一千六百多門火炮,向華軍動主動進攻。這是協約國軍事研究委員會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大規模演示,聯軍大部分武器裝備都是最新的裝備,甚至包括單兵射步槍、半自動步槍、機槍,再加上新式坦克、飛機,這大大縮小了華國和協約國之見的裝備水平。

僅僅是縮小而已,差距卻沒有消失,協約國研製新型裝備的度和工業化生產的度讓呂梁讚賞,但差距仍舊能讓參戰的英美士兵崩潰。開戰日,就爆了世界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空戰,這裡晴朗乾爽的天氣讓兩軍不約而同的將奪取制空權作為勝利的要條件。三百三十架被命名為“颶風”的新式金屬單翼戰鬥機、二百一十五架“駱駝”雙翼戰鬥機參戰,空戰異常激烈,返回機場的飛行員僅能休息半個小時,地勤人員完成作業後就再次升空,架勢佈滿單孔的戰鬥機與華軍戰鬥機鏖戰。

此戰華軍參戰的主力戰鬥機野馬暴露出火力不足的問題,因為之前的戰鬥非常輕鬆,華軍沒有給野馬戰鬥機加裝機炮,航空機槍需要擊中要害才能對敵機造成致命傷害。這導致許多敵軍戰機可以逃離戰場,修補一番後重新加入戰鬥,加大了華軍的難度。

空戰開始後不久,英美聯軍沒等空戰的結果,就派出大軍向貝魯特進,試圖奪回地中海東岸的橋頭堡。空曠的地形為裝甲部隊的揮提供了最大的便利,而且這裡還不是完全的沙漠地帶,而是也戈壁、荒漠為主的地形,坦克和裝甲車的履帶不會輕易陷入沙土之中,甚至卡車等機動工具也可以充分利用。對於華軍將領來說,他們最喜歡堂堂正正的對決,面對英美聯軍進攻部隊,華軍坦克部隊迎頭而上,一千五百多輛坦克組成的坦克大會戰被後世載入史冊,成為各大裝甲學院教科書中的經典戰例。

華軍之中一百五十多輛虎式坦克成為英美聯軍坦克的噩夢,面對華軍豹式坦克,他們的最新型“酋長”坦克還可以應付一二,甚至他們的重型坦克“威靈頓”能夠對豹式坦克的正面裝甲造成威脅。但面對虎式坦克,聯軍坦克炮必須對準虎式坦克的後方裝甲並靠近一百米後射擊才能對其造成傷害,但實戰中沒有太多的機會讓聯軍坦克繞後,因為他們往往在三百米外就被華軍坦克擊毀——在追趕華軍坦克的道路上,英美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坦克會戰還沒結束,空中會戰就得出結果,華軍以損失四十五架戰鬥的代價,擊落聯軍三百三十六架戰鬥機,迫使聯軍讓出戰區制空權,飛機回到後方機場****傷口,等待後方支援更多的戰鬥機和飛行員。巨大的傷亡交換比讓聯軍將領冷靜下來,但他們同樣給華軍造成了四十多架飛機的損傷,而且飛行員也在交戰中成長起來,這比以前的一邊倒好多了。

此時是華軍轟炸機的肆虐時間,先進的無畏式俯衝轟炸機大批次的出現在英美聯軍坦克部隊的頭上,帶著尖嘯準確的丟下炸彈,炸燬聯軍坦克的同時,對後方的火炮陣地、後勤物資補給中心、交通線等帶來巨大的破壞。這讓處於下風的聯軍坦克部隊雪上加霜,就在坦克部隊因為巨大的損傷支撐不住的時候,華軍一支機械化部隊突然出現在聯軍側翼,在空軍的支援下對側翼展開兇猛的攻勢,潰敗不可避免的出現了。未完待續。

喜歡辛亥之鋼鐵基地請大家收藏辛亥之鋼鐵基地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