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六章 扶不起的奧匈帝國

作品:《辛亥之鋼鐵基地

這一戰役是德國的勝利,俄國的災難。有九萬二千多人被俘。被殺和失蹤的估計有三萬人。第二集團軍約有五百門炮被毀或被繳獲。吉林斯基關心薩姆索諾夫的命運,命令連年坎普夫去找現已不存在的第二集團軍的方位。但是連年坎普夫掉頭就逃,因為獲勝的第八集團軍對他的部隊集中了火力。

調轉槍口的德軍在二週後的馬祖裡湖戰役中,肅清了東普魯士的所有俄軍。與德軍傷亡一萬人相比,連年坎普夫部隊的傷亡共達十四萬五千人。對這種不相稱的損失感到歇斯底里的連年坎普夫,拋棄了他的軍隊,飛快逃回俄國。吉林斯基對他的懦怯行為大雷霆,打電報給大公,極力要求把他立即撤職。據彼得格勒衛戍司令諾斯科夫說“連年坎普夫……中斷了他的進軍,藉以避免援助薩姆索諾夫。他甚至被指責為通敵\'他是個德國人,你還能指望他做什麼別的事情呢?\'”總司令不但把連年坎普夫貶黜,還把吉林斯基撤職,“因為他失去理智,不能掌握作戰”。

相對於以少打多創造輝煌的德軍,奧匈軍隊根本對不起他們“帝國”的名號,奧匈6軍總司令康拉德將軍也比不上興登堡將軍,甚至比不上任何一個德軍將領。比起打贏一場戰爭,康拉德更擅長起一場戰爭。

他在戰前的計劃是壓服塞爾維亞,同時派出大批軍隊到加利西亞,對俄國動攻勢。但當康拉德把他的六個集團軍分到兩線作戰時,他實際上取消了勝利的機會——不論是在塞爾維亞方向還是俄國方向,康拉德的兵力都不佔優。

他派波蒂奧雷克去塞爾維亞戰線,進一步減少了勝利的機會。波蒂奧雷克作為波斯尼亞總督,自從未能保護弗蘭西斯·費迪南德不被暗殺以來,一直沒有恢復過來。現在他憂慮而懦怯,擔心自己也可能遭到暗殺,拒絕在他部隊前露面,而在遠離戰場的地方作出他的“決定”,這樣的將軍怎麼能帶領部隊走向勝利?

因為塞爾維亞的東鄰保加利亞已經加入同盟國並對塞爾維亞宣戰,而保加利亞的一個集團軍也加入到了攻擊的行列,以奪回被塞爾維亞搶走的土地。兩國將從南北兩個方向夾擊塞爾維亞部隊。

這讓奧匈軍隊大佔便宜,原時空中,他們只能在塞爾維亞的北部和西部邊界進攻。這方面的進入受到多瑙河、薩瓦河和德里納河這類天然障礙的阻擋,這些河流只能用小船或木筏渡過,而河那邊又都是山區。

在數量上被大大過的塞爾維亞軍隊別無選擇,只有進行阻滯戰鬥,直到協約國能夠前來支援。塞爾維亞指揮官拉多米爾·普特尼克將軍,缺乏火炮、自動武器和運輸工具,只能靠最近在巴爾幹戰爭中經過戰鬥訓練的老戰士們來彌補這些不足。最重要的,普特尼克善於調動敵人在最有利於他自己的地形作戰。

3月12日,包括十九個師的三個奧地利集團軍和一個保加利亞集團軍侵入塞爾維亞。塞爾維亞指揮官普特尼克沿著北方河流邊界駐紮一些部隊,而把他的軍隊的主力集結在德里納河和薩瓦河匯合處形成的一條弧線上。塞爾維亞軍在奧地利的進攻下繼續退卻,一直退到適合普特尼克戰術需要的防區為止。

在東南部與保加利亞接壤地區,普特尼克派出一個軍的部隊沿著邊境設定防線,由於兵力缺乏,塞爾維亞的軍隊很快被保加利亞軍隊突破防線。

然而在北方戰線上塞爾維亞軍隊卻取得了不錯的戰果,在3月16日,普特尼克沿著亞達爾河上一條三十英里的戰線出擊。在日落前,生還的奧軍都拼命逃回德里納河。然後普特尼克進擊奧地利的左側翼,它迅潰散並退卻,傷亡甚多。奧地利的潰敗更為突出,因為六十七歲的普特尼克是個臥床不起的病人,時有病痛,他是在臥室裡指揮這個戰役的。

經歷過巴爾幹半島戰爭等多次戰爭的塞爾維亞具有數量可觀的老兵,他們才是一支部隊賴以支撐的後盾,面對裝備、機動工具等佔據優勢的奧匈軍隊,塞軍毫不示弱、主動出擊,徹底擊敗了不可一世的奧匈軍隊。

康拉德不知道對他的部隊遭受嚴重打擊,在那天晚上坐火車來到加利西亞的設防城市普熱米什爾。他第二天得知這個訊息,就命令波蒂奧雷克從其多瑙河防區調第二集團軍的一個軍去增援面對塞爾維亞軍的奧軍。波蒂奧雷克需要整個第二集團軍,但康拉德決定抽調這支軍隊的其餘兵力到加利西亞來。援軍兩天才開到戰場,為時太晚,不能對波蒂奧雷克有什麼幫助。下一天在雅達爾繼續戰鬥,在酷暑中持續了一週。在沙巴茨周圍進行激烈的戰鬥,直到3月3o日。

只有拼命的後衛戰鬥,才能使奧軍擺脫出來。奧軍於4月1日返回他們的本土,共計傷亡四萬人,而塞爾維亞軍則相對地未受什麼損失。擊敗奧匈軍隊後塞爾維亞將兵力集中於東南方,將在塞爾維亞境內橫衝直撞的保加利亞集團軍擊敗,後者接連後退,直到回到國境線附近才穩住戰線。塞爾維亞以一敵二,在沒有依靠協約國支援的情況下揮出色,成為戰爭前期協約國的亮點之一。

另一個亮點也與奧匈帝國有關,這個“同盟國的軟柿子”再次出醜,在東線與俄軍的交戰中,奧匈帝國在康拉德的率領下損失過十萬,要不是德軍的支援,奧匈帝國也許會在俄軍的進攻下滅亡。

從期初的情況看,所有最初的有利條件都在奧匈帝國這方面。從維也納東以東約五十公里的多瑙河開始,喀爾巴阡山脈形成了一條八百英里弧線,直到羅馬尼亞東南為止。它的寬度從七公里到二百三十公里不等,中部在七十公里左右。既沒有天然道路也沒有大河流域把這個障礙分開,但穿過山脈通向加利西亞的七條奧地利鐵路線,可以不費力地防守或在必要時封鎖。喀爾巴阡山脈以北,是克拉科夫、普熱米什爾和雅羅斯瓦夫這些設防城市,還有維斯瓦河和桑河保衛著。

如果康拉德要他的部隊掘壕固守,俄國的衝擊是闖不過這些障礙的。華國駐奧匈武官也曾向康拉德建議固守,但華夏人在這裡並沒有在德國那樣的影響力,康拉德將華夏人的建議視為對自己的蔑視,高傲的拒絕。

他認為俄國人尚未充分動員人力,易受攻擊於是計劃從加利西亞動迅的攻勢,以攻佔華沙和佈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之間的鐵路線,但顯然沒有想到,如果俄國人實際上已被動員起來,在他的軍隊和他們接觸時他們會幹些什麼。在戰前十年間,俄國從它的高階間諜阿爾弗雷德·雷德爾上校那裡獲悉奧地利的各項有價值的軍事秘密,他甚至在被任命為奧匈帝國6軍情報處主任以前,就有系統地把他的國家出賣了。

康拉德要求德國第八集團軍從東普魯士動攻勢。他遭到施利芬的拒絕。哈普斯堡的統帥需要德軍橫掃涅曼河之東,然後打擊俄國的右側翼。他渴望把奧地利戰的勝利歸功於他的皇帝,因此他繼續深信,在他的軍隊抵達布格河時,德軍一定會採取行動。

康拉德輕率地派出三十個師,組成三個集團軍,於3月22日向盧布林進。在隊伍前列賓士的都是穿著彩色制服的輕騎兵,渴望去殺哥薩克人,這種輕騎兵是五色繽紛的十九世紀的遺物。

但奧匈中世紀騎兵前面看不到哥薩克人,俄軍尼古拉·伊凡諾夫將軍把他的騎兵放在後衛,表面上處於孤立地位,實際上他們都被安排在分隔四個俄國集團軍的幾條寬闊的走廊中,以引誘奧地利部隊進入俄軍側翼將全部暴露的陣地。

這種縱深防禦戰略非常適合俄國的遼闊領土,伊凡諾夫的戰略僅僅同用來對付拿破崙的措施略有不同而已。當哥薩克軍被入侵者望見後,他們就轉而向東疾馳,其度以快到不被奧軍趕上為度,這樣奧軍就被誘入了一個危險地暴露的陣地。伊凡諾夫及其同僚指揮官阿列克賽·勃魯西洛夫、尼古拉·魯斯基和保加利亞出生的拉德科·德米特里耶夫,不象坦嫩堡的俄國指揮官,都是能幹的戰術家。未完待續。

喜歡辛亥之鋼鐵基地請大家收藏辛亥之鋼鐵基地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