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一章 北伐結束

作品:《辛亥之鋼鐵基地

徐樹錚與馮玉祥對視一眼,年紀較大的徐樹錚回道“將軍不也留下來了嗎?與其灰溜溜的逃走,不如與華軍決一死戰,也不枉當兵一回。”馮玉祥點點頭,同樣目光堅定。

“呵呵,北洋軍裡像你們這樣純正的軍人不多了,打出白旗,命令全軍向華軍投降。”

“將軍,咱們不是孬種,就算戰死也不投降!”

“不,你們理解錯了,這不是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作為軍人守護的也不是自己的國家,而是政客的利益,戰死並不光榮。呂梁雄才偉略(臉紅),帶領國家多次擊敗列強,這些都是我當年的志願,沒想到在華國身上實現。能看到這一幕我已經知足,加入華軍吧,在那裡你們才能揮自身的才華。”

徐樹錚和馮玉祥還想說些什麼,卻被徐世昌趕了出去,孤身一人的他掏出袁世凱贈送的手槍,苦笑不已,那些年輕人可以加入華軍,自己卻不可以。自古以來忠孝不能兩全,選擇民族大義還是兄弟節義,從來都是難選的命題,自己也不例外!

7月27日,鄭州以北的北洋軍投降,指揮官徐世昌上將自殺身亡,四千多名北洋軍士兵走出戰壕向華軍交出武器。第三集團軍接手陣地,第二集團軍遂繼續向北進,追擊逃竄的北洋軍餘部。

東部從邯鄲出的華軍第二軍西進,攻擊山西長治,並於28日消滅防守長治的北洋軍,迫使北逃的段祺瑞部折向西、渡過汾河後從臨汾北上,試圖與袁世凱匯合。“西狩”的袁世凱在8月1日抵達太原,段祺瑞部與馮國璋部匯合,兩軍共約十七萬兵力。但彈藥奇缺。補給不足,袁世凱遂命令部隊就地籌措糧草,在太原附近構築防禦工事。

“關中平原被華軍佔據。陝北貧瘠,北上蒙古又多是戈壁沙漠。大軍已退無可退。”太原城內北洋軍指揮部,段祺瑞、馮國璋、吳長純等高階將領圍在地圖四周,邊上袁世凱身穿筆挺帥氣的大元帥軍裝,但臉上沒有一絲血色、目光呆滯,任憑手下們爭論,一言不,猶如鬼魂一般沉默。

“老子再也不想逃跑,就在太原和華軍決一死戰。十七萬大軍夠華軍喝一壺的,這些士兵就是咱們的依仗,等戰事進入相峙狀態,再向華軍提出談判要求。”吳長純的表述基本就是所有高階將領的打算,但問題是如何讓戰事進入對峙狀態,自己兵力充足,但彈藥不足,這是最大的問題,總不能讓士兵們都換上長矛大刀吧!

與袁世凱一樣一言不的還有馮國璋,他實在是受夠了這些人。他們哪裡來的自信與華軍對峙?當初盟軍六十萬大軍現在只剩下不到二十萬,看看華軍才損失多少?人家有坦克裝甲車,有無數的大炮和揮霍不盡的炮彈。有團結一致的軍官、素質高計程車兵,憑藉一個小小的太原,能堅守幾天?估計不到一個星期大軍就會因為糧草問題而崩潰。

不過馮國璋不會在這種場合提出投降,但是暗地裡嘛,可以做的手腳就很多了。自己的第二集團軍水潑不進,別人干涉不了,如果偷偷向華軍投誠,配合華軍解決這群餘孽,那戰後自己的好處肯定少不了!

聰明人不止馮國璋一個。在這個作戰室內沒有幾個是真心想要抵抗到底的,所有人都知道這十七萬大軍是什麼成色。哦不。只有一個人是傻的,段祺瑞上將正在向眾人兜售自己的防禦作戰計劃。看起來是真的想為袁世凱陪葬。

“根據情報,華軍的主力位於太原以南。以太原為中心,在呂梁至左權之間設定第一道防禦線,交城至晉陽之間設定第二道防禦線,以古交、晉陽、壽陽為中心設定第三道防禦線,另外遷出太原城內的居民,利用太原堅固城防和內部空間設定巷戰壁壘,作為最後一道防禦線。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每處防禦陣地都要構築堅固的防炮洞,以躲避華軍優勢炮火。”

“第一集團軍攜帶的彈藥物資較為充足,負責外圍兩道防線,馮將軍,第三道防線和內城防禦就交給你了,一定要在這裡堅持住,陛下才能有和華軍談判的本錢。本將要讓華軍承受難以忍受的損失,在這三道防線面前損兵折將!”

“司令請放心,卑職一定盡心盡力!”馮國璋難得在段祺瑞面前禮貌一回,不過誰也沒有質疑,紛紛表示與華軍決一死戰。

“陛下,您看還有什麼需要吩咐的嗎?”段祺瑞走到袁世凱面前彎腰問道,卻被袁世凱拉著走入內院,剩餘眾人面面相覷。

回到內院,四周無人,袁世凱瞬間松塌下去,像是老了幾十歲,像一個老農一般坐在地上,苦笑著說道“芝泉,沒想到最後只有你對朕忠心不二,那些人嘴上說著決一死戰,內心早就決定投降華軍。”

天生耿直的段祺瑞想分辨,卻被袁世凱阻止。

“沒必要了,沒必要繼續抵抗下去了,死的人夠多了,給呂梁電,就說我這個皇帝退位,由他來坐,只要他能寬頻你們這些將領,我就退位。”說完之後不給段祺瑞反駁的機會,施施然都到寢室,吩咐誰也不準進來。

19o6年8月1日下午四點十分,太原的北洋軍向華軍出投降電報,一日後華軍先鋒部隊第二集團軍第三軍先進入太原城,負責接收事宜。第三天第二集團軍全部抵達,並在城外設定的戰俘營中篩選願意加入華軍計程車兵,接送北洋軍內部七十五名高階軍官去武漢。北伐正式結束。

短命皇帝袁世凱的中華帝國持續了不到半個月時間,就退出了歷史舞臺,洪憲皇帝袁世凱最終也沒有勇氣自殺,並於8月13日抵達武漢。

由於勾結外國動內戰,袁世凱和手下不少高階將領都接受了軍事法庭的審判,判罰最重的袁世凱在監獄中度過了下半輩子。段祺瑞、馮國璋等高階將領在服刑1o-15年後出獄,安然度過下半生。

而北洋軍中下級軍官大多選擇進入6軍學院繼續深造,這批軍官以後被稱為北洋系,雖然起點較低,但表現並不遜色,甚至可以說有些搶眼。尤其是徐樹錚、馮玉祥、張作霖、孫傳芳等一批二十幾歲的軍官,具有很強的戰略眼光和優秀的戰術素養。

另外北洋軍投降的十幾萬大軍中只有不到五分之一選擇退役,其餘全部加入華軍序列,成為之後擴軍的主力。這批士兵在單兵素質上比華軍士兵差不很多,所需要補充的是文化學習和華軍戰術學習。

呂梁在8月1日對外宣佈北伐結束後,同時宣佈每年的八月一日為獨立日,意為華夏終於擺脫半封建半殖民地地位,成為真正的獨立國家。不過,在東北、蒙古、西藏、新疆等地被收復之前,華軍還需要繼續努力。

(話說寫這本書的初衷是因為看歷史小說時,到三四百萬字國家還沒有統一,心裡急得不行,沒想到自己寫也要到九十萬字時才完成。)

戰後恢復工作千頭萬緒,不過現在最要緊的是組建收復其餘國土的部隊。8月15日,在山海關成立東北戰區,由華軍第一集團軍負責,第一軍和第二軍的機械化部隊在第二次北伐中沒有遇到什麼阻礙,他們將在遼闊的東北大地上繼續馳騁。而且東北方向的敵人已經少得可憐,日軍佔據的瀋陽和遼東半島地區只有不到兩個師團的部隊,而且受國內近乎崩潰的經濟影響,這支部隊得不到國內的任何支援。在盟軍失敗之後,日本國內已經有退出東北,將力量收縮到朝鮮半島的聲音,不過日本人骨子裡對大6的執著擊退了這些聲音。

俄軍在遠東還有不到兩萬人的部隊,主要集中在哈爾濱、齊齊哈爾、海參崴三地,脆弱的軍事力量讓聖彼得堡的尼古拉二世有些上火,但國內更加脆弱的經濟、後勤個動盪的政局讓聖彼得堡派不出更多的軍隊支援,連續的戰爭也讓俄國難以承受,尤其是來自歐洲銀行團的支援斷絕之後。

同一天,在張家口組建蒙古戰區,由第二集團軍第三軍負責的蒙古戰事相對更加簡單,只要後勤能夠跟上,蒙古王公翻不起波浪。俄國人自顧不暇,沒有能力照顧這個蒙古小兄弟。另外在西安組建的西疆戰區由第三集團軍第七軍負責,他們的任務是將新疆收回中央的控制範圍。未完待續。

喜歡辛亥之鋼鐵基地請大家收藏辛亥之鋼鐵基地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