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三章 和談開啟

作品:《辛亥之鋼鐵基地

事情說起來簡單,當時卻經歷了不小的波折,許多留美幼童當時在南方安家,年過半百,在國內環境的洗刷下早已失去為國效命的雄心,只想安安穩穩的過日子。呂梁派出的人先經過一番努力後找到那些人,多次勸說都被拒絕,當時振國黨還沒有開始北伐,不被看好也屬正常。直到北伐勝利、振國黨控制整個長江以南後,這些人才不得不轉變身份,當然,事實證明華國政府能充分揮這些人的才能,並使其享有與才能相匹配的待遇。

梁敦彥聽完也感慨一番,抿了一口酒掩飾一下自己的心情,然後低聲說道“我可是為袁世凱服務的,算是北洋集團的高官,這麼明目張膽的邀請我參加酒會,不怕政府忌諱嗎?”

“哈哈哈哈,這一點你還是向容先生求證吧,他現在是研究室主任,可以直達天聽,你問他,相當於問華國總統。”張康仁大笑離去,搭橋的任務已經完成,就看梁敦彥毛順不順了。

梁敦彥得到暗示立刻屁顛屁顛的跑到容閎面前,剛才第一次見面,不合適往深裡說,又因為容閎四周人太多,直到現在梁敦彥才瞅準沒人的機會跑過去。

“先生,有個問題想請教你。”梁敦彥低聲說道。

“老頭子我說話直你可不要怪罪,在華國工作幾年,慢慢的沾染上他們直來直去的行事說話風格,感覺倒也不錯。崧生是想問關於華國和北洋之間關係的問題吧!”容閎樂呵呵的說道,年紀很大,精神卻很好,有時候還能幽上一默。

“是的,崧生正想問這個問題。先生慧眼如珠。”

“什麼呀,你這一年多的時間在上海、武漢、廣州三地上躥下跳,誰會看不到?袁世凱也真夠著急的。讓你這麼忙活。說實話,跟呂梁總統比起來。袁世凱的眼界太低,他可知道現如今華國在呂梁的帶領下開疆擴土,接連收回臺灣、琉球等地,將日本完全擊敗,一雪甲午之恥。他袁世凱在朝鮮多年,應該最知道擊敗日本人對於華夏來說是什麼樣的功績。”

“要我說袁世凱已經走上了歪路,正事不幹,光琢磨著怎麼抱洋人的大腿。琢磨著怎麼保住自己的權利,他和曾國藩、李鴻章一樣都脫不開舊式官僚的範疇,已經無法適應時代的潮流,遲早要被拋在身後。崧生你不一樣,你接受過美國人科學文化的教育,眼界開闊,應該能看清楚,單說一點,袁世凱手裡那二十萬北洋軍是華軍的對手嗎?要不是對日戰爭的牽制,華軍早就打過去了。那二十多萬人不是袁世凱的籌碼。呂梁總統顧忌的,只是內戰會造成更多的國人死傷罷了,比起來。看看呂梁先生的胸懷!”

容閎嘮嘮叨叨一大通,教訓起來不比當年差,梁敦彥也只能唯唯諾諾的聽著,還得點頭應是。不過,這些話並不是簡單的嘮叨,裡面的內容說明了很多問題。華國方面不是放任北方不管,而是因為對日戰爭沒有抽出手來,現在戰爭結束,下一個目標很可能就是北邊!而且人家說了。憑藉北洋二十多萬軍隊根本擋不住華國的進軍,這是威脅。更有可能是一個訊號,一個可以和談的訊號。要不然不會說出來,直接打過去好了!

這場酒會果然有內容,梁敦彥大喜,既然容閎喜歡直來直去,拿自己也直說好了“先生,其實袁世凱也不想看到內戰爆導致民不聊生,他不僅要為自己的前途考慮,還得為北洋集團上上下下的前途考慮,所以才派我在這邊活動,希望能與這邊展開會談,共商國家之未來。”

“屁!還說為民生考慮,河南大旱,上千萬人受災,幾百萬人掙扎在死亡線上,怎麼沒見悲天憫人的袁世凱出來救災?”

“這,先生也知道,北方到處受災,朝廷又因為股票風波損失慘重,實在是力不從心。”

“那你轉告袁世凱,華國這邊糧食足夠、救助災民的心情非常迫切,滿人和北洋救不了,我們華國願意出錢出糧救災。河南的事情解決,才可以談國家未來這樣的大事,至於北洋上上下下和袁世凱的前途,你放心,呂梁總統不是不講理的人,多少滿清的官員都成為華國系統內關鍵的成員?更別說人才濟濟的北洋了,只要是人才,呂梁總統都會採用。”

梁敦彥有點摸不著頭腦,這場酒會的目的是救災河南?華國主動聯絡自己的目的是救助災民?想不到啊,實在想不到!

在這個年代有多少人能想到官方會將救災放在頭等大事的位置上,有誰會想到人家講低賤的災民放在和自己平等的位置上,有誰會想到救災竟然能和會談這樣的大事平起平坐、甚至出一等?

就算是這些留美幼童都不會想到,在北洋內部聽說河南旱災的都不多,更別說救災、重視了!不過,容閎還是說明了,華國同意和談,儘管條件是救災河南,只要同意和談就好,這樣自己的任務就算完成了,估計北洋上上下下也能保全,得趕緊將這條訊息傳回北京,讓袁世凱等人高興高興!

一天後,張康仁再次見到梁敦彥,這一回雙方算是以官方的身份進行接觸,張康仁要求北方讓出一條道路,讓華國的救災隊伍可以深入河南,從湖北到河南開闢一條災民遷移之路。雙方爭論的焦點在於中轉點設定在哪裡,太過深入河南,恐怕會刺痛朝廷和北洋的內心,也會讓洋人顧忌,如果讓洋人以為這是第二次北伐開始,事情恐怕就不會那麼簡單了,不單單是華軍與幾十萬北洋軍的戰鬥,很可能引國際局勢的變動。

由於長江以北的湖北省處於“雙方共管”的奇特狀態,因此在這裡出現華國官方的人、甚至少量軍隊都不會引起震動,但一旦進入中原腹地的河南,事情就會變得複雜。梁敦彥提出華國可以在河南和湖北的交界處設立中轉點,但張康仁認為那裡離災區太遠,災民根本不可能跋涉這麼遠的距離,恐怕在路上都死光了。反覆考量,最終中轉點被設定在河南信陽,這裡地處河南南部,不至於太敏感,又可以讓災民看到希望。

為了保證中轉點的安全,張康仁提出華軍派出一個師的部隊負責保衛工作,當即遭到梁敦彥拒絕。一個華軍師進入河南,一旦出事,北洋軍得拿出一個軍、三個師的部隊對抗,那可是北洋近三分之一的部隊。

按照華軍實戰的表現和北洋軍自身會操的結果,包括段祺瑞等高階將領都一致認為,華軍一個師可以抵擋北洋軍三個師的進攻並不落下風。三個華軍師的部隊組成的進攻力量需要北洋軍全軍壓上才能抵擋,兩個軍的華軍部隊組成的進攻力量,北洋軍只有舉手投降這條道路可以選擇。當然,這是在比較樂觀情況下得出的結論。

所以,最終只有一個步兵團的部隊被允許進入信陽守護中轉點的安全,雙方達成一致後,早已準備好的華國救援隊伍立刻出,並在半個月內大大緩解了河南的災情,至少使因為饑荒而死亡的人數大大減少。

對日戰爭剛剛結束不久,後續工作牽制華國太多精力,要不是北伐準備尚未完成、顧忌國際干涉勢力,呂梁根本不用費這麼大勁繞圈子。至於對北洋方面開展和談,也不過是拖延時間罷了,在他看來,北洋集團和袁世凱絕不會放棄到手的權利,如果採取和談的方式,將會殘留大量的封建殘餘、北洋殘餘,不但不利於之後的政局穩定,還會成為展經濟、對外擴張的阻礙,所以,朝廷和北洋必須消失,國家必須成為一個緊密相連的整體,也就是說,不能出現其他的聲音,尤其是在這個國家崛起的關鍵時刻。

就在呂梁靜等計劃中準備完成的五月時,袁世凱挑選出精銳的談判團,興高采烈的抵達會談地點的上海,儘管仍有懷疑,譬如楊度就認為這是呂梁丟擲的誘餌,意在拖延時間,但這也是北洋集團不得不吞下的誘餌,因為這是他們唯一的出路。與其等待華軍前來接收,不如透過談判爭取一定的利益。

北方代表團由深受袁世凱重用的梁敦彥為團長,副團長為另一名留美幼童唐紹儀,其中也有在北洋集團浸淫多年的老政客,可謂人才濟濟。不過代表團中卻沒有朝廷的代表,在這個時候,已經沒有人再多看朝廷一眼,那些王爺貝勒、漢族高官,自從慈禧去世後話語權迅旁落,被北洋全權接收,已經失去了所有的權利,不過是等死的蛆蟲罷了。未完待續。

喜歡辛亥之鋼鐵基地請大家收藏辛亥之鋼鐵基地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