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文化(第1/3頁)

作品:《春秋戰國冊

吳王闔閭思考了很多層面,他篡位吳王前,本身就是吳國的名將,作戰的經驗比工賜可豐富多了。

許多工賜沒能想到的層面,他都考慮到了。

吳王闔閭若有所指道“申侯似乎認為楚國一定會死灰復燃啊。”

工賜面不改色,淡淡道“微臣才疏學淺,不敢妄自言論此等大事。

但是微臣知道,即便是楚國被徹底滅了,北方諸侯也一直在虎視眈眈,楚國被滅後,他們的目標便成了我吳國。

以最少的兵力控制江淮,即便是長遠來看,也可防禦北方諸侯。

而今楚國疆域過於遼闊,我吳國正逢用人之際,的確需要更多兵力,才好攔截搜捕楚王以及楚國百官。

若是大王願意推舉一名代理人,來當新任楚王的話,不僅可以用最小的力量來控制楚國。

更可讓新的楚國吸引北方諸侯的視線,姑蘇城內王孫勝便是一位極好的人選…

如此一來,唐蔡兩國,也就不需要舉國搬遷了。”

吳王“孫愛卿昨日已然提過代楚,不必再提。

你說的不錯,寡人現在確實需要足夠兵力,快平定整個楚國才好,然此事需問過孫愛卿以及蔡侯看法…”

吳王又傳召了孫武與蔡昭侯,四人一番商議後,略有修改,但也大差不差。

吳王想要的獨自吞併楚國,就必須放棄獨自控制江淮。

吳國一共也就這麼大,才這麼點兵。

要江淮這片曠野的話,則需要推舉一個代理人,來當新的楚王。

胃口就只有這麼大了,不可能魚也要,熊掌也要。

比起空曠的江淮平原,還是楚國腹地更加繁華誘人。

順帶提一嘴,江淮平原指淮河以南、長江以北一帶。

主要由長江、淮河沖積而成。地勢低窪,海拔一般在1o米以下,水網交織,湖泊眾多。

後世的江河都是改道過的,此時的江淮平原沒後世這麼大,而且四面都是大江大河,地勢低了,水患問題嚴重,持續了千百年之久。

工賜廢這麼大功夫,讓江淮平原成為三國協防之地,自然不是為了吳國製造緩衝帶這麼簡單。

江淮平原,若是有人願意治理水患,這裡的土地還是極其富饒的。

而且控制的勢力越多,越是容易令他有操作空間。

吳國就不說了,咱朝廷裡有靠山,大靠山。

唐蔡兩國得了這地方,還是他的計策主使的,唐蔡國君跟他關係也都不錯。

以後在江淮平原,他還不是橫著走?

雖然楚王江淮君的冊封暫時不好公之於眾,但有這些關係在,不是江淮君,也差不多了,日後在江淮平原上還不是橫著走?

江淮地理位置也是不錯的,西面是楚國,南面是江東,東面是吳越,往北就是北方諸侯了。

這地方簡直是王炸開局呀,可惜大部分都空著,人煙稀少,幾乎是一片曠野。

此間事了,唐蔡兩國國君正式辭行,回國商議遷徙大事。

唐國遷徙到信陽通道內,幾乎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了,因為距離近,信陽通道南北都是山,易守難攻,地勢高,也不懼怕水患。

潛城六城在大別山東邊,地勢也相對較高。

但是蔡國此時在淮河北面,南下遷徙路途遙遠不說,江淮平原溼潤多水,與淮北乾旱作物為主衝突,也是另一方面考量。

可工賜認為蔡國被楚國威脅後,還是會願意南遷的,此番唐蔡兩國可謂是鐵了心跟吳國,已經徹底把楚國得罪死了。

即便是不遷徙也問題不大,少了兩座軍城而已,唐吳照樣可以遙相呼應。

工賜繼續逗留了幾天,掘王陵的工作很順利,挖出了不少財寶,工賜只在意陪葬的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