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存人失地(第1/2頁)

作品:《春秋戰國冊

這絕望中,剛燃起一絲希望,馬上又被現實撲滅。

唐國國君唐成公此時的心情,也就可想而知了。

唐成公猶如抓住最後一根救命稻草般地望向了工賜“申候,方才你尚有中下二策未提,不知是何計策?”

工賜望著唐成公希冀的目光,原本不想當著孫武的面說的,倒不是信不過,而是不想牽扯進先生。

“唐國公,我還是先說下策吧,我申邑缺人,若是國君願意舉國搬遷至申邑,楚國之威脅有姑蘇城在西面擋著,當無憂矣。

屆時你我共治申邑,我只管民生經濟,絕不插手軍政…”

工賜說著說著,便停住了,因為他現唐成公眉毛都擰巴在了一起,旁邊的孫武也是一張臉都快皺成了菊花。

這上策與下策,帶給人的心理落差感,也太大了吧。

工賜有些尷尬,接著道“咳咳,二位莫急,這下策乃是不得已時才用的計策。

楚王與楚國百官,不戰而走,棄了郢都,不也是作“存人丟地”的策略嗎?

當須知‘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吶…”

孫武“雖然是下策,但策糙理不糙,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也不失為最後一項選擇。”

唐成公苦澀道“這道理我又何嘗不懂?

但申邑遠在千里之遙,我唐國百姓又何嘗接受得了棄了故土,遠赴他鄉?

即便是楚國要報復我唐國,也會留下那些百姓,他們是萬萬不肯去申邑的。

寡人又何嘗願意為了保全自身,而棄了唐國宗廟於不顧?

他日到了九泉之下,還有何臉面,面對列祖列宗?”

工賜無奈,框框畫餅也沒用,這時代人們思想就這樣,鄉土情結嚴重到令人指。

別的地方再好,也不願意離了自己的窮鄉僻壤。

因為比起死亡,未知才是最恐懼的。

即便是死在自己的土地上,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

工賜尷尬道“咳咳,晚輩還有一箇中策唐國地處漢水以東,桐柏山以西。

何不考慮就近,遷至桐柏山南面的信陽通道內?

故土在桐柏山西面,只是遷徙到桐柏山南面,應該比較好接受吧?

信陽通道有堅固城防,即便是楚國死灰復燃,有十八大關隘所阻擋,他們要興兵來犯的話,也要好好掂量掂量是否值得了。

信陽通道18道關隘後,便是廣闊的江淮平原,別說一個唐國了,百個唐國都容得下。

更何況,屆時還有我吳國為後盾,唐吳兩國也可共同協防。

據信陽通道地利而守,楚國若要滅唐,必然承受數倍的損失。

進可攻,退可守,唐國當再無憂矣。”

唐成公“可江淮平原乃是…”

工賜抬手打斷道“唐國君莫急,我自有後手,只不過現在若是非要我說出來,便不靈了。

國君目前所要考慮的,不過是讓向吳王討要一塊江淮平原的封地而已。

以承接信陽通道防禦為代價,既可解放我吳國數萬士卒,唐君也好有個退路,此乃利於唐吳兩國之事。

加上唐君昨晚所贈的肅孀寶馬,何愁吳王不允?”

唐成公聽完,陷入了思索,一時拿不定主意,下意識望向了孫武,倒不是說將孫武看作自己人,而是心底由衷地敬佩孫武,並且相信孫武不會騙他。

孫武捻鬚思索,點頭道“移居信陽,雖然並非長久之計,倒也不失為一個緩兵之策。”

唐成公“多謝孫帥,多謝申侯,寡人心知二位是真心實意地為我唐國著想。

雖然只是遷徙到近處的信陽,但舉國遷徙事關重大,並非是小事,且容我回國召叢集臣細細商議一番。

無論結果如何,寡人都感念二位獻策相助,唐國隨時歡迎二位的大駕光臨。”

對工賜來說,回去細細商議怎麼行?

即便不能馬上定下,他也必須要趁熱打鐵,在孫武不解的目光中,繼續道

“唐君且再聽晚輩一言,如今吳王心情大好,唐君何不趁此機會,趁熱打鐵,先向吳王討來信陽乃至於江淮之地?

屆時即便是不遷徙,那對唐國也沒壞處。

戰場之上,瞬息萬變,萬一到時候您回國商議好了,卻來不及要封地,豈不可惜?…”

工賜絮絮叨叨的地鋪墊著。

唐成公是身在其中,心中壓力大,即便是救命稻草,他現在都願意去抓,點頭道“申侯此番提醒甚善,寡人這便去找吳王求地。”

孫武則是一臉不解地旁觀著,也不出聲詢問,在旁保持沉默。

他相信時機成熟,工賜肯定會給他一個交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