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重返戰場(第1/2頁)

作品:《春秋戰國冊

工賜任命鍾離當了申邑的新邑宰。

鍾離這小子雖然天資聰穎,但畢竟沒有經驗,所拉起來的府衙,是同樣沒有經驗的一群少年。

而申邑底子太薄,說是城鎮,其實就是大一點的原始村落。

需要提升改進的方方面面太多了。

即便是工賜全身心投入到建設申邑,都別想短短几年內讓申邑變得更好。

出去花錢做一些表面工作外,其本質還是無法形成質的變化。

若是花光這筆得自與鍾吾的意外橫財,是能讓申邑短時間內提升好幾個檔次,但那不是工賜想要的。

花光錢後,申邑本質還是那個產點糧食的小村落,沒了財產的製成,最後一樣會不可避免地迎來衰敗。

必須想辦法儘快建設正迴圈,讓申邑走上正軌才行!

給工賜足夠時間,他有信心重建一個枕山酒莊,或是造紙等各種工坊。

但此時畢竟是農業社會,大的時代背景如此了,農業與人口,才是關鍵根基。

不然工賜做得越多,將申邑建設得越好,反而越有可能失去申邑。

他可不想再經歷一次衛國逃往。

農業搞好了,展、吸引了足夠的人口後,申邑才有了自保基礎,那時候才能守得住辛辛苦苦搞出的各項產業。

樹根太淺,樹長得太快了,反而容易塌毀。

然而工賜想破腦袋也不知該如何是好。

根基這東西是需要慢慢經營的,要靠長時間的積累,不是能夠說有就有的。

前不久才被滅的鐘吾國,只是因為比較礙眼…

申邑想展到鍾吾國的實力,需要多久?

工賜推開窗,望著漫天星辰,久久愁眉不展。

必須要想辦法儘可能多得吸引人口,申邑的荒地還有許多,單憑這千戶人口,得開墾到何年馬月?

只有人多了,才能招募足夠的壯丁,只有產出多了,才能訓練足夠多的戰士,維持軍隊的開支。

只有有了一定的自保實力,自己那些產業才可以光明正大地搞出來賺更多的錢,吸引更多的人,從而形成一個簡單的正迴圈。

工賜忽然想到了大山,百越族!

這十萬大山中,百越族最不缺的就是人啊!

可若是將這些產業都交到百越族手上…工賜想起大山被現的那兩次偷聽。

瞬間又躊躇不前了。

那兩次還僅僅是被現的,這個大山究竟意欲何為?

憑藉大山的城府之深,工賜完全拿捏不準。

若是再讓百越族展壯大,工賜只怕反受其控制,還容易成為歷史的罪人。

工賜繼續思索著,良久,目光一亮道“對了!野人,那些農奴野人根本不需要看管,他們比普通百姓還聽話,只要能夠吃飽喝足,吃個半飽也成,喝得是清水!”

這個時代,野人各諸侯國間均有分佈,普通百姓,也分為國人野人。

野人不是指深山那些衣不蔽體的野人,而是沒有接受教化的野人,很多家的侍者僕役便是抓來的野人,若是從小養大野人二代的,個個忠心耿耿。

而即便家養的野人二代,也是沒有人身權利的。

在殷商時期,甚至拿這些野人用於活人祭祀,稱為人牲!

現在在野外遊蕩的野人已經很少了,大部分都被當成了農奴,已經繁衍了好幾代了。

申邑這個偏僻之地也有一些野人農奴,但是很少,經過融合了幾代,看著跟普通國人差不多,但是他們被殺,只要賠點錢給僱主即可。

那些農奴都是繁衍過幾代後,有技術在身的,價錢不低,買的話,又能買多少?

若是自己這個申邑領主能讓天下所有野人知道,來到申邑便可獲得幾畝荒地,一套農具,一間土屋,可以自己開墾良田,繁衍生息。

可以享受府衙的保護,讓子女後代成為國人身份,不知能否吸引?

想到就做,次日,工賜起了個大早,洗漱完畢,就去找鍾離他們商議了。

鍾離在聽完工賜的想後,說出了自己的擔憂“若是公然招募野人,說是來申邑便可獲得國人身份的話,恐怕會無端樹敵。

而且,若是有農奴聽到訊息,逃走跑來後,一個兩個或許沒什麼,一旦人數多了,不然會成為某些人的眼中釘,甚至成為士族公敵!”

工賜“有這麼嚴重嗎?”

鍾離“很有可能,若大人真想快擴張人口的話,不如就說來這裡的人,不問出身,不問來歷,僅需要納稅多少,或是出多少力,或是耕種生活繳稅滿多少年…便可獲得申邑子民的身份,享受國人應有的待遇。”

工賜道“好,那你便斟酌著辦吧,若是效果不理想,就想辦法花點錢造勢,引起點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