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章 賈子安議海貿事 但將前明論今時

作品:《紅樓士

第164章 賈子安議海貿事 但將前明論今時

林如海沒有問詢其他,而是先行將邸報遞來,賈崢忙雙手接了過去。

此間邸報,乃是關於沿海走私案。

其中還有言及一些海商同洋人的勾結,還有地方負責官吏的腐敗……

以上種種,賈崢收入眼底,自是看出這是林如海於朝會抄錄所得。

寒冬時節,乾清宮有使欽差大臣前往調查處置,而今結合邸報的一些內容,賈崢能做出的判斷,謝琦在兩廣進度當不順利!

作為戶部尚書,殿前議事大臣,林如海拿來讓他觀閱,難道是種考驗?

畢竟在上次覆試的策論,以及乾清宮對答裡,他於海貿事,都提出過不少參考建議!

賈崢腦中快思索,而林如海見賈崢閱覽完畢後,沉吟一嘆道“海貿諸事,於太祖執掌華夏神鼎之後,一直處於開放之態。這麼多年來,為朝廷提供了大量賦稅來源。但出海之商展下,因朝堂之漏洞,亦帶來了不少問題。

便說在往南洋運輸事上,倭寇之氾濫,其中不少洋人假扮海盜,又有瓊州水師之沒落……各方之間,達成了新的私有利益鏈,私人貿易之盛,但最終損失的乃是國朝之利!

開年以來,宮裡在將精力放在遼東戰事外,亦關心海貿之亂象。

我乃戶部尚書,在此事上,有督管之權,但第二期‘恩債’當將行,如何配合欽差大臣於沿海所行,確屬問題。

子安於商貿有獨特見解,前有綜述,不知覺得朝廷於此事上,該如何對待?”

來林府見林如海的第一件事,就是問策,賈崢心神一定。

在大順海貿亂象裡,得益於鄭告言,他比朝堂上的很多官吏,都知道其中牽涉的千絲萬縷關係。

話說歷史上的滿清時下,正是那位乾隆皇帝行“閉關鎖國”的時候,此次閉關鎖國,將近百年時間,道光帝時期,才不得已被洋人“打”開國門,並直接導致了華夏大地之危機……清廷這麼做,一個主要原因,在於封建主憂慮西洋科學和思想衝擊,擔心成為下一個波旁王朝,及於“反清復明”勢力之忌憚,另行愚化之治。

大順從太祖皇帝開始,並沒有異常明確的閉關鎖國戰略,從順太宗皇帝永成六年(西元1668)開始,已然派遣皇商,組成皇家船隊向西貿易。但在被英吉利、佛朗機等海軍偽裝之海盜打擊下,向西的遠洋貿易,遭遇重創。

太上皇朝,瓊州水師於南陽巨港的海戰勝利,及數度阻止華人於南洋遭遇之危機,則有效保證了順人向南洋的貿易擴張,可直往西方商道依舊被阻斷。英吉利等各國,憑藉龐大的海軍,外有悠久的東印度公司,佔據其中優勢,自然而然地做起了二道販子!

大順商賈的競爭之內,各自便是用盡了渾身解數,如海商繞過朝廷市舶司監察,外有賄賂官吏,逃避關稅,打擊異己,層出不窮。

即於賈崢上次面聖,還有面於林如海所念,此間事,導致了大順舉國之資的流逝,並肥了一小部分人,於普通黔百姓自無利處。甚至藉此錢資,一些權貴商賈,開始行土地兼併,囤積糧食,在天災之時,操縱糧價,併兼並行業……

昌元帝去歲冬裡,於一些貪官汙吏,勳貴之屬的懲處,不過是傷了得利者的皮毛。

即是林如海這位戶部主官,上有皇帝命令,下又無法瓦解地方利益之網,這就早早陷入兩難。

賈崢前番還有些不明白,昌元帝為充國庫,為何從海上走私抓起,但結合大朝會時,同成國府羅贇之談,還有現在林如海送予邸報所問,他且是看出昌元帝,原來是在下這麼一盤棋!

戶部,欽差大臣,瓊州水師,還有於英吉利使臣之態度……這是在前數帝留下的隱患裡,開始從外圍清理起麻煩事。

作為皇帝信任大臣,林如海又豈會不知道乾清宮是為了什麼?

那林如海如此所問,自不是為了讓他分析問題,而是為了解決問題!

而問題的核心,在他看去,重點還是在於“規範”二字。

乾清宮的決心和決策下,做到“規範”,利益之重新分配,雖有很長的路走,但如果能實現,這不僅是於皇家,朝堂,百姓的重大有利之舉,還能形成對外貿易的擴大,及念想的“造艦”之策。

在前幾次同林如海面見裡,其已表現出於一些問題的“前獨特”觀點,這恰恰於昌元帝有心實行的變革,起到點醒之用。

眸光於堂舍對面掛著的“大順地圖”掃了眼,迎著林如海的目光,賈崢道“世叔所言,晚輩認為有句話說得好‘堵不如疏’‘疏不如引’!”

“堵不如疏”乃是出自《國語·周語下》,言於大禹治水事,但放在沿海走私上,就令人浮想聯翩了!

林如海撫須思慮間,賈崢眸子於手邊紅木傢俱略一頓,繼續道“治海貿走私事,在晚輩看來,即如同治水。

晚輩讀《明史》,知明初之世,明天子行朝貢體系,而由貿易之行。實在此之前,已有市舶提舉司行做負責,亦如我朝!

後因倭寇之亂,一度海禁,後才回歸朝貢之舉,即律非入貢不許其互市。

但明廷如此所行,且是進一步增大沿海走私力度……”

這些明朝海貿事,林如海也有研究,畢竟明亡不過一百多年,其中有不少經驗,是可以作為借鑑的。

“嘉靖皇帝時,前有明臣夏言等人上書言事,行全面海禁,同樣是因倭寇之患,至嘉靖帝末年,於胡宗憲、戚繼光等奏言,復以開海。

至此時,於利益驅動下,私人海貿展迅,朝廷即便有所開放,但限制之多,官吏又自行抽稅,海商苦不堪言……”

大順當前的情況,明面上開放海貿,但同明末一樣,沒有規範性章程,基層官吏職權過大,導致正規渠道的“互市”利益減少,一些從明朝延續至今私人海貿世家,暗地裡牢牢把控。

“我朝初期,太宗皇帝,單設廣州而為通商口岸。太上皇朝,則有廣州、寧波兩地,於晚輩看來,不足且不規範!”

感謝書友夜裡看小說123的月票!

感謝書友們的推薦票!

感謝!

喜歡紅樓士請大家收藏紅樓士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