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為靖婉再添瑪法(第1/3頁)

作品:《戾王嗜妻如命

樂成帝要提前閱覽,陳正敏自然就恭敬的呈上去。

要說這科考,如果寫得一手好字,那麼即便是寫的內容差一些,在很多時候都比一手爛字文章內容卻不錯的人成績更勝一籌,畢竟,考官在閱卷的時候,第一看的就是字的好壞,寫得好了,才有心情看下去,只要內容不是很糟糕,應該都還是有希望的,而如果一手爛字,考官看了第一眼就不想再看第二眼,大概直接就被打回去,如此,即便你寫得再好,看都沒被看一眼,你還指望什麼。

陳正敏的字,樂成帝已經看過,自然是不差的。起初的時候,還帶著三分漫不經心,他跟大多數的朝臣看法是一樣的,在這麼短的時間裡,陳正敏即便是下去後仔細的琢磨過,提升也不會特別的大。然而,漸漸的,樂成帝的神情卻鄭重起來,身姿都不由得坐得更正了些。

看樂成帝的反應,朝臣們彼此的看了看,似乎有些出人意料啊。然後,不少人都又將目光落到陳正敏身上,坐姿端正,低眉斂目,沒有因為第一個被樂成帝親自閱覽而欣喜,也沒有忐忑,甚是寵辱不驚。這小小年紀,莫不是要出第二個孫宜霖?

相比之前閱覽孫宜霖的文章,樂成帝現在的度反而更慢一些,似乎還在推敲某些地方,這,莫不是比孫宜霖還寫得更好些?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麼當真是不得了啊。

樂成帝花費的時間雖然更長些,但是卻也沒有表現出欣喜,一時間讓人捉摸不定。

“諸位愛卿也拿去瞧瞧。”樂成帝再次讓內侍將文章拿去與朝臣。

這殿試自然跟之前的考試都一樣,有著時間限定,隨著時間一點一點的流逝,這完成的人越來越多,自然也有那因為心理素質不佳,受到影響的,越是慌亂,越是糟糕,自然就越是寫不好,眼看著,最終怕是隻有墊底的份兒。

而孫宜霖跟陳正敏的文章,已經被眾朝臣傳閱得差不多。

樂成帝又讓人收了幾份文章上來,當然,越是靠前,這被抽到的機會越大。

有那麼一些,樂成帝看著也止不住的點頭。

“駱愛卿,那陳正敏可有拿這考題去請教於你?”

“回皇上,未曾。”

要說,這題目是從孫宜霖那裡得到的,而且在得知孫宜霖心儀自己未婚妻,一個不好,還欲搶走,大概是好勝心作祟,陳正敏並沒有拿這題去找駱沛山。

樂成帝點點頭。“要說,駱愛卿的眼光的確是很不錯的。諸位愛卿也看了,以為如何?阮愛卿,你先說說看。”

阮瑞中摸摸的鬍鬚,“雖然某些地方依然稚嫩,但有不少獨到之處。孫秉筆之前的文章銳氣十足,有的地方確實激進了一些,而現下的這一篇,顯然是在為上一篇作補充,兩相結合,進中有穩,穩中求進,實屬難得;而陳貢生之前的文章臣並不知曉,單論此篇,新與奇結合,有一點與孫秉筆相似,那就是不乏少年人的銳氣,同樣實屬佳作。”

樂成帝有聽了聽其他人的意見,自然也有一眾兒子的,事實上,對他而言,兒子們的看法,他甚至比臣子們的更為看重。李鴻熠的點評中規中矩,但,若有似無的都偏向孫宜霖;李鴻銘的點評算得上不偏不倚,倒也有自己的見解,不錯;恭親王在軍事上倒更為優異些,在學問上,比起李鴻熠都差一大截;病秧子五,這會兒又躺床上了;而李鴻淵後面的,排第七的那位根本就對這些全無興趣,第八的那位,跟第二的到黃泉下做兄弟去了,再後面兩個,參與朝政的時間尚短,那答案差不多就是“附議”,再後面的,暫時還沒資格出現在這裡。

“老六,你怎麼看?”本以為是略過的人,不曾想,到最後,樂城地還是點了“孽障淵”,你看他那全場最差的坐姿,懶散散的無聊得快要睡著一樣。

李鴻淵抬了抬眼皮,慢慢的站起身,“父皇,您確定要聽兒臣說?”

樂成帝一哽,他果然是自找罪受,擺擺手,讓他趕緊坐下,別丟人現眼。

李鴻淵那臉皮是早就堪比城牆,而朝臣們早就見慣不怪,半點反應也無,就算是暗中屬於他的那一批人,也早就習慣了他明裡暗裡的完全不同的兩種作風。

其實吧,李鴻淵是想著,如果他老子當真讓他說,他也真準備認認真真的說兩句,現在的陳正敏也好,孫宜霖也罷,在他眼裡都毛頭小子。說實話,如果不是涉及到婉婉,這兩個人再過十年或許能得他一個正眼。他們的看法與見解,還差得遠。

樂成帝倒也沒有貿貿然的就定了陳正敏的名次,又讓朝臣快的閱覽了另外幾份,而這幾個人,都是會試前二十的人,好幾個都是一甲的熱門。

時間到,所有的考卷都收了上來。

雖然是帝王親臨,但是,沒有哪個皇帝會將幾百份的文章逐一的看完,他能看上二十份就不錯了,而需要他欽點的,一般也就是一甲的三個人。

樂成帝根據看過的文章,抽問了幾個人,然後,心裡也大致有數了。

“此番殿試,貢生陳正敏為最優,只因此子之前破過此題,因此,降而取之,賜一甲第三名,入翰林院為編修;貢生謝仁勳,文章雖稍次之,然中正端方,深得朕心,賜一甲第一名,入翰林院為編撰;貢生薑維,文章亦是上上之作,賜一甲第二名,入翰林院為編修。剩餘的文章,交由吏部,儘快評審,排出名次。”

狀元謝仁勳,會試第三名;

榜眼姜維,會試會元;

探花陳正敏,會試第五名。

陳正敏出乎意料,但最後的名次卻也算意料之中,畢竟,在會試前十之中,屬他最年少,長得最俊俏,都說這探花郎,評的不僅僅是學問,還有外貌。據說,每次的殿試之後,最受歡迎的一般都不是狀元榜眼,而是探花郎。

當然,能入朝為官的,最基本也要長得五官端正,也就是說,官員們基本上都沒有歪瓜裂棗,在地方的官員雖然沒這麼嚴格的要求,但是如果真的長得有礙觀瞻,也是絕度不行的,就算是憑藉堅實的後臺關係,能在一方混得風生水起,一輩子也成不了京官。

殿試基本上能告一段落。

“大長公主生辰,十分獎賞,爾等人中,可有誰有那荷包?”

這三百人中,還真有一人拿有荷包,所坐之處,屬於中間稍微靠前,微微有些激動的從原本的坐處走出來。“學生幸得一份。”

“且上前來。”等到那年輕人走到前面,樂成帝隨意的問了問,然後將他手中的荷包取了過去,開啟,看了看紙條上寫的賞賜。“去,將準備好的賞賜之物都取來,再令另外九個荷包的持有者即刻進宮。”樂成帝瞧了瞧雖然竭力掩飾,卻也止不住喜色的年輕人,心中失笑,果然啊,像孫宜霖那樣的兒郎畢竟是少數。“將他的文章取出來,若能位列二甲,便將他排入前十,若是隻能為三甲,那麼該如何便如何。”

殿試的最終排名,只要不是得罪了人,自然是名次越靠前的,得到的差事就越好,不管是留京還是外放。而且,啟元王朝的二甲人數在一百二十人左右,而翰林院的庶吉士,一般都在前五十人中擇取,除非你有特殊的關係,出了這個範圍,就沒有入翰林院的資格。

“非翰林不入內閣”,雖然在啟元王朝倒把並非一定如此,畢竟曾出過不是翰林院出身的閣老,李鴻淵前世時,孫宜霖就是這種情況,但是,這一般都是特例,但凡考中了進士的人,就沒有幾個不想入翰林院的,都有那麼一分入內閣的野望。

樂成帝將人提入前十,加上這屬於帝王親賞,基本上不會有人作怪,那麼,此人入翰林院幾乎是板上釘釘,即便他不想去翰林院,而選擇其他的地方,他也比別人更有優先選擇權。這年輕人激動得兩手握拳,而其他人更是不少羨慕嫉妒不已。

也好在,這些人中,就一個人有荷包,如果多了,樂成帝還不敢這麼做,畢竟,人多了,就會佔了更多優秀者的名額,誰知道會不會把其他的人才給擠了下去。

當然,這前提是,這個年輕人能入二甲。

機會已經給了,能不能把握住,就得看自己的能耐了,雖說那獎賞可以送人,但是,實在是個草包,那麼能把荷包裡的那份獎賞給你就不錯了,別的好處,就不要想了,而如果這個草包真的草出了水準,惹到了樂成帝,那麼說不定反而還會被降罪。

那年輕人的文章被找出來,吏部尚書親閱,這位老尚書之前也看過了不少篇的文章,優的劣的皆有,監考會試,評審殿試,早就不是一回兩回了,因此,對此次的所有文章都有了一個大致的估算,“皇上,此子文章可入二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