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無冕之王18(第1/2頁)

作品:《魔王的降臨[快穿]

“做什麼?當然是聽故事啊。”面對張迄的好奇, 蘇贏理所當然地說,“說書先生這個行當, 一定懂得很多吧?”

他初來乍到, 對上京的一切一無所知,正需要一位百事通幫助他更快了解上京呢。

他這麼說,其他人卻是不信。

……說書先生口中的故事,不過是博人一樂而已。這位從小地方來的世子, 該不會如那些愚夫愚婦一般, 真信了那一套吧?

張迄不屑道:“徐三哥你說笑了, 說書先生能懂得什麼!這些小人物, 豈能瞭解真正的隱秘?這種人不過就憑一張嘴吃飯,從他們嘴裡出來的故事十有**都是胡編亂造,不過市井無知之談。徐三哥你若想知道什麼, 倒不如問我們。”

“張兄說的是,別看我們平日裡閒遊玩樂,被那些個道貌岸然的傢伙說成一無是處的膏粱子弟, 但好多事情咱們可都是心知肚明得很。”

眾人你一言我一語說起來。

“好比我那位大哥, 表面上多麼一本正經,還成日裡在我爹孃面前訓斥我不務正業,殊不知早就有相好的告訴我這傢伙偷偷摸摸上青樓。此前我懶得說,前日他又訓我時, 我便告了他一狀,現在他還在祠堂裡反省呢。”

“——還有那被一堆酸書生吹捧的林家七郎, 都以為他是甚麼大才子,還有好些個瞎了眼的小娘子愛慕他呢。咱們權貴圈裡誰不知道,這就是二皇子養的兔兒爺?那一身才名究竟怎麼來的,誰知道呢?”

“這人確實名不副實, 才華是有一點,偏他以為自己才高八斗,能中狀元呢。上次咱們迎面相遇,人家瞥我一眼,都不帶第二眼的,可瞧不上我這紈絝了。二皇子如今對他正新鮮著,我倒要看看二皇子膩味了,他下場如何。二皇子妃悍妒可不是說笑的,從前那些,哪一個有好下場?”

一群紈絝子弟喝足了酒,話匣子也就開啟了,蘇贏吃了一個接一個的瓜。眼看話題涉及到了二皇子,但這些人毫無收斂之意,言語中也聽不出多少對二皇子的敬畏。即便蘇贏這個外人都能看出,這位二皇子在上京的名望,屬實不怎麼樣。

按照眾人的說法,此人風流成性,且男女不忌,可能唯一好點的地方在於吃相不錯,不曾幹過強取豪奪欺男霸女之事。畢竟以他的身份,實在不必那般下作。而二皇子妃乃公主之女,身份尊貴,性情也驕縱,還是二皇子主動求娶才成功。那些被二皇子寵過又冷落了的男男女女,落到二皇子妃手中,下場都很悽慘。而二皇子對這些“昔日愛妾”,也是不管不問,任由妻子蹂躪,彷彿如此便能彰顯對二皇子妃的愛重,後者偏偏也吃這一套。

——這才是這些紈絝子弟言語間門瞧不上二皇子夫婦的原因。一個拿妾室出氣,手段殘酷毒辣。一個刻薄無情,毫無擔當。

不過,紈絝子弟不等於什麼都不懂的草包,即便二皇子再讓人瞧不起,終究是皇帝的兒子,今上又非受權臣或世家壓制的傀儡皇帝,顧及皇室威嚴,也不該大庭廣眾之下如此隨意議論皇子吧?難道就不怕被人拿這些話告到皇帝那裡,危及家人?

正常情況下,應該有這樣的擔憂。

但本朝卻並非正常情況。

因為三位皇子都不是當今皇帝的親生子。

惠明帝曾有二子,但二子盡皆夭折,如今只有一個女兒,那便是俞皇后所出的玉陵公主。

俞皇后系出名門,父親當年是太子太傅,也就是今上之師,祖父曾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外祖為白鹿書院山長,桃李滿天下。

玉陵公主誕生當日,惠明帝正式登基為帝,認為此乃吉兆,大喜之下便賜玉陵為封地,封她為玉陵公主。

這也是惠明帝的第一個孩子。

惠明帝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他出生時,年長的兄長們早已娶妻生子,偏偏他又從小體弱多病,娶妻三年膝下還無一兒半女,這便讓先帝心生疑慮。正因如此,即便他才能高於諸兄弟,還是名正言順的嫡長子,也遲遲未能獲得先帝的認可。

兄長們帶著兒孫在先帝面前綵衣娛親時,他膝下卻空無一人,對比未免過於慘烈。

正是由於先帝的遲疑和猶豫,才讓諸王野心逐漸做大,以為他們都有機會爭取帝位。誰知先帝直到病重也未曾廢太子,已經與太子結下死仇的諸王豈能坐以待斃?

於是,才有了十六年前的宮變。

宮變過後,四王當場慘死,四王終生圈禁,唯有太子笑到最後,登上了皇位。

可惠明帝登基日久,除了玉陵公主之外,依舊沒有一兒半女。曾有一子一女,都在出生不久便夭折。儲君之位久久空懸,對整個大齊都是不利之事。朝堂百官日日催促,先過繼宗室子弟,將來皇帝若有親生子,再歸宗也不遲。皇帝本人卻不甘心,不願承認自己生不出兒子。

雙方開啟了長達數年的對峙。

直到五年前,好不容易得來的第二個兒子也夭折了,惠明帝好似終於死了心,又好似與百官賭氣,竟然從圈禁的諸王府中過繼了三位皇子,且當時最小的三皇子都已有十歲,已經記事。

——且不說諸王當初與皇帝爭位,仇怨極深,造反的罪名至今也未曾獲得赦免。只說三位皇子的年齡,就不合適。不選身世清白的宗室子弟,也不選年齡小好教養的孩子,偏要選兩種條件都不行的人選,這明顯不屬於正常過繼的最佳選擇。

過繼之後,便算作對百官有了交代。惠明帝也不理會這三位皇子,既不接進宮中教養,也懶得籠絡親近他們,只把人往剛開闢的皇子府一扔,任由這三位皇子野蠻生長。

至於立誰為太子?那更是沒影的事。

百官自以為看明白了皇帝的想法。

——這是還沒放棄生兒子呢!所以懶得精心教養三位皇子,也不立太子,一旦生出了親生兒子,就讓三位皇子通通滾蛋。

——雖然五年下來,也差不多該死心了。

三位皇子不受待見,百官並不關心。

除了少數野心家,大多數人催促皇帝過繼,是出於為國本考慮,免得哪天皇帝意外駕崩,竟然沒有繼承人選,導致朝廷混亂。既然現在已經有了三位繼承人選,雖然更希望一步到位連太子也選出來,但皇帝既已退讓一步,短時間門內,他們也不好過於逼迫皇帝,那就是臣子的僭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