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頁)

作品:《三重門

這獎並不像林雨翔想象的那樣會轟動全中國,甚至連轟動一下這學校的能量都沒有。雨翔原先期盼會“各大報刊紛紛報道”,所以報紙也翻得勤快,但可恨的是那些報紙訊息閉塞,這麼重大的事情都不予報道。林雨翔甚至連廣告都看得一字不漏,反而看成專家,哪個地方打三折哪個地方治淋病都一清二楚。然後乞望“散見於諸報端”,然而“諸報端”也沒這閒工夫。

失望後,林雨翔只盼小鎮皆知就可以了。他想上回那個理科獎威力還尚存,這次這個文科獎還不知道要鬧多厲害呢。但文科顯然不及理科的聲望大,事隔一週,小鎮依然靜逸,毫無要蒸發的痕跡。

人們對此反應的平淡令雨翔傷心。最後還是馬德保略滿足了雨翔的虛榮,準備給雨翔一個廣播會。雨翔不敢上廣播,一怕緊張,二是畢竟自己誇自己也不妥當,不如馬德保代說,還可以誇獎得大一些。

羅天誠也常向雨翔祝賀,這些賀詞顯然不是“肺腑”之言而是“胃”之言,都酸得讓人倒牙,乃是從胃裡泛上來的東西的典型特徵,但不管怎麼說,羅天誠的“盛讚”都算是“肚子裡的話”了。

林雨翔擺手連說:“沒什麼沒什麼的,無所謂。”一派淡泊名利的樣子。其實這世上要淡泊名利的人就兩種,一種名氣小得想要出也出不了,一種名氣大得不想出還在出;前者無所謂了,後者無所求了,都“淡泊”掉名利。倘若一個人出名正出得半紅不紫,那他是斷不會淡泊的。林雨翔肯定屬於第一種,明眼人一瞥就可以知道,而羅天誠這大思想家就沒想到。

同時,林雨翔急切盼望susan知道,而且是透過旁人之口知道。他常急切地問沈溪兒susan知道否,答案一直是“否”。那封古老的信也杳如黃鶴,至今沒有一點回音。自上次水鄉歸來,至今沒和susan說一句話,但值得欣慰的是梁梓君曾科學地解釋了這種現象,說“和一個女孩子關係太好了,說的話太多了,反而只能做朋友而不能做女朋友”,難怪中國人信奉“話不能說絕”,這是因為話說得沒話說了,就交不到女朋友了。

以這點自慰,林雨翔可以長時間笑而不語。笑真是人的一種本能,禽獸裡能笑的也只有人和馬了《廣陽雜記》“馬嘶如笑”。;無怪乎星宿裡有個人馬座。男的一看見美女,心裡就會不由自主地微笑色笑,所以興許男人是馬變的;而女人看見了大樹就多想去依靠攀登,可見,女人才是地地道道由猿猴進化來的。林雨翔每走過susan身邊,總是露齒一笑,susan也報以抿嘴一笑。如此一來,林雨翔吃虧了兩排牙齒,心裡難免有些不平衡,總伺機著說話,或談談文學,或聊聊歷史。可每遇susan一笑,什麼文學歷史的,全都忘記。事後又失悔不已。

還好有沈溪兒在。沈溪兒常去找susan,順便還把林雨翔的一些關及她的話也帶上,一齊捎去,所以林雨翔學乖了,有話對沈溪兒說。沈溪兒搬運有功,常受林雨翔嘉獎,蝦條果凍總少不了。

susan的心情本應是抽象的不能捉摸的東西,而每次沈溪兒總會將其表達表現出來,好比可顯示風向的稻草。雨翔稱讚她功不可沒。但沈溪兒很怪,這次林雨翔獲全國大獎的訊息她卻始終不肯對susan說。

獲獎之後那些日子,馬德保和林雨翔親密無間。馬德保收了個愛徒,才知道其實收徒弟是件很快樂的事,難怪如蘇格拉底孔子之類都會收徒弟——徒弟失敗,是徒弟本身的不努力,而徒弟成功,便是良師出高徒了。廣收徒弟後把才識教給他們,就好比把錢存在銀行裡,保賺不賠。

林雨翔只為報知遇之恩。馬德保教的那些東西,不論中考高考,都只能作壁上觀。換句話說,這些東西都是沒用的。

馬德保把自己新散文集的書稿給林雨翔看。書名叫《夢與現實——明天的明天的明天》,很吸引人。自序裡說馬德保他“風雨一生”還“沒讀過多少書卻有著許多感悟”。

雨翔很驚異。這些文字不符合馬德保的狂傲性格。林雨翔困惑良久,終於知道——別人可以去拍馬的屁而馬不能拍自己的屁。於是拍道:“馬老師你很厲害的。寫的文章很華美的!”

馬德保推辭:“一般性。你可是老師很值得驕傲的一個學生啊!”

“呃——是嗎?”

“你很有悟性!”

雨翔被誇得不好意思。

馬德保再介紹他即將付梓的書稿:“我這本書,上面出版社催得很緊,我打算這個星期六就送去,唉,真是逼得太緊了,其實,寫文章要有感而發的,趕出來的不會好,我這幾篇文章,開頭幾篇還挺滿意,後面的就不行了,嗨,也非我本意,讀者喜歡嘛,可這次如果誰說後面幾篇好,誰的欣賞水平就……”

林雨翔剛好翻到後面的《康河裡的詩靈》,正要誇美,嘴都張了,被馬德保最後一句嚇得閉都來不及。但既然幕已經拉開,演員就一定要出場了,只好湊合著說:“馬老師的後面幾篇其實不錯的,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嘛!”

“也對。噢,對了,林雨翔啊,你的文章——那篇獲全國一等獎的,我在寄給北京的同時,也寄到了廣州的《全國作文佳作選》,這期上發表了,你拿回去吧,這是樣書,寄在我這兒。”

林雨翔最近喜不單行。急切地接過作文書,想這本《全國作文佳作選》應該檔次很高,不料手感有異,定睛看,紙張奇差,結合編輯父親的教誨,斷定這本雜誌發行量和影響力都很小。名字的氣派卻這麼大,想中華民族不愧是愛國愛出了名氣的地方,針眼大的雜誌也要冠個全國的名義。突然也對那全國作文比賽起了疑心,但疑心很快過去了,想不會有假的。

馬德保:“你最近的收穫很大啊。”

“哼哼,是啊,謝謝馬老師。”

“不要這麼說,馬老師也只是盡了當老師的責任,你說是不是?”

“哈,這,我以後要多向馬老師學習散文的創作。”林雨翔說。

馬德保畢竟在文壇裡闖蕩多年,臉皮和書稿一樣深厚,說:“哈哈,那馬老師的風格要薪盡火傳了!不過,最近你還是要抓緊複習,迎接考試,你這種腦子,考不進市南三中,可惜了!好了,你回去複習吧。”

林雨翔回去後仔細看《全國作文佳作選》,不禁失望。他的美文是第八篇,地理位置居中。可惜這類雜誌不像肥魚,越中間那段越吃香。這種小書重在頭尾,頭有主打文章,尾有生理諮詢,都誘人垂涎。雨翔看過他那篇中國第一的文章,覺得陌生。文章下面還有“名家評點”,那名家長壽,叫“伯玉”初唐陳子昂的字。,扳指一算,貴庚千餘歲,彭祖傳說裡他活了八百歲。要叫他爹的爹的爹的爹。“伯玉”已經千年修煉成精,所以評點也特別地“精簡”,區區兩行,說雨翔的文章“文筆豪放,收斂自如,頗有大師的風采。但結構尚欠推敲”。

林母看見兒子發表文章,欣喜如和了一局大牌。她縱覽這篇文章好幾遍,說整本書就兒子的文章最好。拿到單位裡影印了近十份,散發給賭友和朋友——其實就等於散發給賭友——還寄給林雨翔小學老師。林父正在雲南出差,打長途回家,林母就報喜。林雨翔的小學語文老師迅速作出反應,回函說林雨翔天生聰穎,早料有此一天。

雨翔把影印件寄了一份給susan。寄後又纏住沈溪兒問susan的反應,沈溪兒最近因為張信哲的《到處留情》專輯受到批評而不悅,嚴厲指責林雨翔膽小懦弱,不敢親手遞信。林雨翔辯解說“寄情寄情”,就是這個道理,感情是用來寄的,寄的才算感情。

沈溪兒罵他油滑,胡謅說susan另有所愛,那男的長得像柏原崇,現在在華師大里念英文系,被雨翔罵白痴,氣得再度胡謅susan除另有所愛外還另有所愛,那男的長得像江口洋介,在華師大里念數學系。雨翔和沈溪兒不歡而散。

林雨翔口頭說不可能,心裡害怕得很,安慰自己說兩個日本男人在一起一定會火併的,但突然想到東洋武士不像歐洲武士那樣會為一個女人而決鬥。兩個人一定很和平共處。他在情路上連跌兩跤,傷勢不輕。

偏偏他下午看到電影雜誌上有柏原崇和江口洋介的照片,瞪著眼空對兩個人吃醋。然後悲觀地想給這段感情寫奠文。

沈溪兒告訴他那是假的——她怕林雨翔尋短見。說出了口又後悔地想留林雨翔在這世上也是對她語文課代表的一種威脅。林雨翔高興得活蹦亂跳。

自修課時他跑去門衛間看信,一看嚇了一跳,有他林雨翔二十幾封信,於是他帶著疑惑兼一堆信進了教室。進門不免要炫耀。有時信多比錢多更快樂,因為錢是可以賺的而信卻賺不出來。同學詫異,以為林雨翔登了徵婚啟事。林雨翔自豪地拆信。

拆了第一封信才知道來由,那些人是因為看了林雨翔的文章後寄來的。第一封就簡明扼要,毫無旁贅,直衝目的地而去:

我看了你的文章,覺得很好,願與我交筆友的就給我回信,地址是……

第二封遠自內蒙古,看得出這封信經過長途跋涉,加上氣候不適,又熱又累,彷彿大暑裡的狗,張嘴吐舌——信的封口已經開了,信紙露在外面。信的正文一承內蒙古大草原的風格,長無邊際:

你別以為我們是鄉下人噢,我們可是城上的。我父親是個教師,母親是個家庭主婦。我妹妹今年三歲,正計劃著給她找個幼兒園呢!你們這裡是不是叫幼兒園呢?上海是個繁華的大都市,讓我充滿了嚮往和幻想……

這樣的,寫了幾千字,天文地理都海納在裡邊。雨翔這才明白,信雖然賺不出來卻可以撰出來——當然是和學生作文那樣的杜撰的“撰”——雨翔決定不回信。這時他首次感到成名後的優越。

以後的信大多是像以上幾封的式樣內容,涵蓋中國各地。廣東作為本土,更是有十封的數量。寫信人都看了《全國作文佳作選》,再引用伯玉的話誇獎,毫無新意。雨翔發現現代人的文筆仍舊有南北派之分,南方人繼續婉約,信裡油鹽醬醋一大攤;北方人口氣像身材一樣豪壯,都威脅“你一定要回信”!雨翔慶幸自己身在上海,不南不北。拆到一封本市的來信時,頓時慶幸也沒有了——上海人的筆風收納了北邊的威脅和南方的唆。而且那人不愧是喝黃浦江水長大的黃種人,坐擁雙倍的“黃”,妙喻說雨翔的文章沒有強姦文字的跡象,有著早洩的爽快。然後黃水東引,說這妙喻出自臺灣董橋董橋,1942年生,本名董存爵,福建晉江人。長期在香港和英國兩地從事新聞出版工作。著有多種散文集。,是一貫的董橋風格。林雨翔不知道“董橋”是什麼地方,想在國民黨賊居的地方,不會有道家的橋,懷疑是“孔橋”的音誤國民黨尊儒教……既然沒辦法斷定,“市友”的信也只好束之高閣了。

信只拆剩下三封。倒數第三封讓人眼前一亮,它來自首都的“魯迅文學院”。魯迅餘猛未絕,名字震撼著林雨翔。取出信,撲面而來的就是文學院“院士”的判斷失誤,把手寫“林雨翔”後鉛印的“先生”一筆劃掉,留個“小姐”續貂。給林雨翔小姐的信如下:

我院是個培養少年作家的地方,是文學少年的樂土。在這裡,祖國各地的才子才女歡聚一堂,互相交流。著名作家×××,×××,等等,都是從我院走出的傑出人才。

我院辦院水平較高,旨在弘揚中國文學。幸運的您已被我院的教授看中。我院向您發出此函,說明您的文學水平已經有相當的基礎。但尚須專家的指點,才能有進一步的提高。

本院採取的是函授方式,每學期(半年)的函授費用一百八十元,本院有自編教材。每學期您須交兩篇一千字以上的習作(體裁不限,詩歌三十行),由名師負責批閱,佳作將推薦給《全國作文佳作選》、《全國優秀作文選》、《全國中學生作文選》等具有影響力的雜誌報刊。每學期送學員通訊錄。

匯款請寄×××××××,切勿信中夾款。祝您圓一個作家之夢!助您圓一個作家之夢!

林雨翔又難以定奪,準備回家給父親過目。倒數第二封更加嚇人:

您好。莫名收到信,定感到好生奇怪罷!我是您遠方一摯友,默視著你,視線又長,且累。所以我決定要寫信。這種信該不會太有話說,然而我也忍不住去寫,或者竟寄來了。大抵是因為你的文章太好了罷!假若你有空,請回信。

林雨翔看完大吃一驚,以為魯迅在天之靈寄信來了。一看署名,和魯迅也差不離了,叫周樹仁,後標是筆名,自湖北某中學。樹仁兄可惜晚生了一百年或者早生了一百年。林雨翔突然想這人也許正是“魯迅文學院”裡“走出”的可以引以驕傲的校友,不禁失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