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第十一節(第1/2頁)

作品:《三體3:死神永生

《時間之外的往事》(節選)太空前哨——太陽系預警系統

對於光粒,地球世界只在187J3X1恆星和三體星系被摧毀時觀察到兩次,對它的瞭解很少,只知道它的執行速度極為接近光速,對於它的體積、初始質量和接近光速時的相對論質量則一無所知。但光粒確實可以稱得上是攻擊恆星的最原始武器,僅憑其巨大的相對論質量產生的動能摧毀目標。如果具備了將物體加速到光速的技術,只需發射極小質量的“子彈”

即可產生巨大的摧毀能力,確實很“經濟”。有關光粒的最寶貴的觀測資料是在三體星系毀滅前取得的,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重要現象:由於光粒極高的速度,在與星際空間的稀薄原子和塵埃的劇烈碰撞中,會發出包括從可見光到伽馬射線的強烈輻射,這種輻射有明顯的特徵。由於光粒的體積極小,所以直接觀察完全不可能,而這種輻射卻能夠被觀測到。

初看光粒攻擊是無法預警的,因為它的執行速度幾乎是光速,與它自己產生的輻射幾乎並行前進,同時到達目標——換句話說,觀測者在事件光錐之外——但真實的情況卻更復雜一些。由於有靜止質量的物體不可能完全達到光速,光粒的速度雖極為接近光速,但與精確的光速還是有一個微小的差值,這個差值使得光粒發出的輻射比光粒本身要稍快一些,如果光粒的飛行距離足夠長,這個差值將越來越大。另外,光粒攻擊目標的彈道並非絕對直線,由於其巨大的質量,不可避免地受附近天體引力的影響,彈道會發生輕微的彎曲,而這種彎曲比純光線在相同引力場中彎曲的曲率要大得多,在接近目標時需要進行修正,這就使得光粒所走的路程比它發出的輻射要長一些。

由於以上兩個因素,光粒發出的輻射將先於光粒本身到達太陽系,這個時間差就是預警時間。二十四小時的預警時間,是根據目前能夠觀測到光粒輻射的最遠距離枯算的,這種情況下,輻射超前光粒約一百八十個天文單位到達太陽系。

但這只是一種理想情況,如果光粒從近距離的飛船上發射,便幾乎沒有預譽的機會,就像三體世界的命運一樣。

太陽系預警系統計劃建立了三十五個觀測單元,從所有方向密切監視太空中的光粒輻射。

假警報事件兩天前,太陽系預警系統一號觀測單元。

一號觀測單元其實就是危機紀元末的林格-斐茲羅觀測站,七十多年前,正是這個觀測站首先發現了駛向太陽系的強互作用力探測器——水滴。現在,觀測站仍位於小行星帶外側的太空中,只是裝置都進行了更新。比如可見光觀測部分,望遠鏡的鏡片面積又增大了許多,第一個鏡片的直徑由一千二百米增至兩千米,上面可以放下一個小城鎮了。這些巨型鏡片的製造材料直接取自小行星帶。最初製造的是透鏡組中一片中等的鏡片,直徑五百米,它造出後被臨時用來把太陽光聚焦到小行星上,熔化岩石製造高純度玻璃,繼而造出了其他的鏡片。各個鏡片成一排懸浮在太空中,透鏡組延綿二十五千米,鏡片間相距很遠,看上去都像是孤立而互不相關的東西。觀測站位於透鏡組的末端,是一個僅容納兩人的小型空間站。

觀測站中的常駐人員仍然是軍人與學者的組合,前者負責預警觀測,後者從事天文學和宇宙學研究,因此,三個世紀前開始的林格博士和斐茲羅將軍之間因為觀測時問而發生的爭執也延續了下來。

當這架有史以來最大的望遠鏡除錯完成、第一次成功地獲取一顆四十七光年外的恆星影象時,觀測站中的天文學家威納爾激動得像看到兒子降生一般。與普通人想象的不同,以前的天文望遠鏡在觀察太陽系外的恆星時,能做到的只是增強光度,不可能看到形狀,不管望遠鏡有多強大,看到的恆星都是一個點,只是亮了些。但這時,在這架超級望遠鏡的視野中,恆星第一次顯出了圓盤形狀,雖然很小,像幾十米外的一個乒乓球,看不清任何細節,但對於古老的可見光天文觀測來說仍是一個劃時代得時刻。

“天文學從此摘除了白內障!”威納爾熱淚盈眶地說。

預替觀測員瓦西里卻不以為然,“我說,你應該明白我們的身份:

前哨哨兵。在過去的時代.我們應該是站在邊境線上的木頭崗亭上,周圍是沒有人煙的戈壁或雪原,我們在寒風中看著敵國方向一旦發現地平線上的坦克或騎兵.就打電話或點狼煙通知後方說敵人要入侵了……你一定要找到這種哨兵的感覺,別總把這兒當天文臺。”

威納爾的眼睛暫時離開顯示著望遠鏡影象的終端螢幕,向空間站的窗外看了看,只見到遠近飄浮著幾塊不規則的石塊。那是製造鏡片玻璃留下的小行星殘塊,它們在冷瑟的陽光中緩緩轉動,更襯托出太空的荒涼.倒是真有些中尉所說的意境。

威納爾說:“如果真發現了光粒.不發警報可能是更好的選擇,反正也沒什麼用。本來嘛,在不知不覺中突然完蛋是一種幸運,你卻又要把幾十億人折磨二十四小時,這簡直是反人類罪。”

“要是那樣,我們倆豈不是成了最不幸的?”

觀測站接到艦隊總參謀部的命令,調整望遠鏡方向,對三體星系進行觀測,這一次威納爾和瓦西里倒沒有發生爭執,天文學家對那個被摧毀的世界也很感興趣。

各個懸浮的鏡片開始進行位置調整,鏡片邊緣的離子推進器發出藍色的光焰,只有這時,遠方透鏡的位置才顯示出來,藍色的光點也在太空中勾勒出超級望遠鏡的整體形狀。二十五千米長的透鏡組緩慢轉向,當望遠鏡指向三體星系方向時,透鏡組的位置被固定了,然後,各片透鏡在軸向上前後移動進行對焦,最後大部分光點都熄滅,只有少數像螢火蟲般間或亮起,那是鏡片在進行對焦微調。

在望遠鏡的原始視野中,三體星系的影象看上去很平淡.只是太空背景上的一小片白色,像夜空中的一片羽毛,但影象經過處理放大至全屏後,顯現出一片壯麗的星雲。恆星爆發已經七年.現在看到的是爆發後三年的景象。在引力和原恆星留存下來的角動量的作用下,星雲由凌厲的放射狀漸漸變成一片柔和模糊的雲團,然後被自轉離心力壓扁,顯示出清晰精緻的螺旋狀。在星雲上方,還可以看到另外兩顆恆星,其中一顆顯示出圓盤形狀,另一顆只是更遠處的一個光點,只有從它在群星背景上的移動中才能分辨出來。

從災難中倖存下來的兩顆恆星實現了三體世界世代的夢想,構成了一個穩定的雙星系統,但現在沒有生命能享受它們的照耀,這個星系已經完全不適合生命生存了。現在看來,黑暗森林打擊只摧毀三星中的一顆,並不僅僅是為了經濟,還有著更毒辣的目的。在星系中仍存在一至兩顆恆星的情況下,星雲物質不斷被恆星吸人,這個過程產生了巨量的強輻射,使現在的三體星系成為了輻射的熔爐,對生命和文明來說是一個死亡之域。正是這強輻射的激發,才使得那片星雲自身發光,看起來如此明亮清晰。

“這讓我想起了那天夜裡峨眉山的雲海,”瓦西里說,“那是中國的一座山,在那山的頂上看月亮是最美的景緻。那天夜裡,山下全是雲海,望不到邊,被上空的滿月照著,一片銀色,很像現在看到的樣子。”

看著這四十萬億千米外的銀色墓場,威納爾也感慨萬千,“其實吧,從科學角度講,毀滅一詞並不準確,沒有真正毀掉什麼,更沒有滅掉什麼,物質總量一點不少都還在,角動量也還在,只是物質的組合方式變了變,像一副撲克牌,僅僅重洗而已……可生命是一手同花順,一洗什麼都沒了。”

威納爾再次細看影象,得到了一個重要發現,“天啊,那是什麼?!”他指著影象中距星雲有一段距離的太空說,按比例,那裡距星雲中心大約三十個天文單位。

瓦西里盯著那裡看,他畢競沒有天文學家久經訓練的眼睛.開始什麼都看不出來,但後來還是在漆黑的背景上看出了隱隱約約的輪廓線,勾勒出一個大致的圓形,像夜空中的一個肥皂泡。

“看上去很大,直徑有……約十個A①吧,是塵埃嗎?”

——————————————

①天文單位。

“絕對不是,塵埃不是這種形態。”

“你以前沒見過?”

“誰也沒見過。這東西透明,邊界很淡,以前最大的望遠鏡也看不到。”

威納爾把影象再次推遠,想從整體上看看星雲與雙星的位置關係,並且想知道是否能看出星雲的自轉。在視野中,星雲再次變成漆黑深空中的一小片白色。就在這時.在距離三體星系約六千個天文單位的遠距離太空中,他又看到了一個“肥皂泡”,比剛才那個大許多倍,直徑約五十個天文單位、約為一個行星系大小,在裡面可以容納三體星系或太陽系。威納爾把這個新發現告訴了瓦西里。

“天啊!”瓦西里驚叫一聲,“你知道這是什麼位置嗎?!”

威納爾盯著看了一會兒,試探著說:“三體第二艦隊進入光速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