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部 黑暗森林 第12節(第1/2頁)

作品:《三體2:黑暗森林

西子把顯微鏡從水滴上拿起來,放到自己航天服的面罩上,其他三人湊過來看顯示屏,看到了被放大一千倍的面罩表面,那肉服看上去與水滴一樣光潔的面,在螢幕上變得像亂石灘一樣粗糙。西子又把顯微鏡重新安放在水滴表面,顯示屏上再次出現了光滑的鏡面,與周圍沒有放大的表面無異。

把倍數再調大十倍。丁儀說。

這超出了光學放大的能力,西子進行了一連串的操作,把顯微鏡由光學模式切換到電子隧道顯微模式,現在放大倍數是一萬倍。

放大後的表面仍是光滑鏡面。而人類技術所能加工的最光滑的表面,只放大上千倍後其粗糙就暴露無遺,正像格利弗眼中的巨人美女的臉。

調到十萬倍。中校說。

他們看到的仍是光滑鏡面。

一百萬倍。光滑鏡面。

一千萬倍!在這個放大倍數下,已經可以看到大分子了,但螢幕上顯示的仍是光滑鏡面,看不到一點兒粗糙的跡象,其光潔度與周圍沒有被放大的表面沒什麼區別。

再把倍數調大些!西子搖搖頭,這已經是電子顯微鏡所能達到的極值了。

兩個多世紀前,阿瑟,克拉克在他的科幻小說《2001:太空奧德賽》中描述了一個外星超級文明留在月球上的黑色方碑,考察者用普通尺子量方碑的三道邊,其長度比例是1:3:9,以後,不管用什麼更精確的方式測量,窮盡了地球上測量技術的最高精度,方碑三邊的比例仍是精確的1:3:9,沒有任何誤差。

克拉克寫道:那個文明以這種方式,狂妄地顯示了自己的力量,現在,人類正面對著一種更狂妄的力量顯示。

真有絕對光滑的表面?西子驚歎道。

有,丁儀說,中子星的表面就幾乎絕對光滑(1)但這東西的質量是正常的。(2)①中子星的原子都被壓在一起,排列很整齊。

②中子星物質的比重相當於水的10的14次方倍丁儀想了一會兒,向周圍看看說:聯絡一下飛船的電腦吧,確定一下捕獲時機械手的夾具夾在什麼位置。這事情由艦隊的監控人員做了,螳螂號的電腦發出了幾束極細的紅色鐳射束,在水滴的表面標示出鋼爪夾具的接觸位置。西子用顯微鏡觀察其中一處的表面,在一千萬倍的放大倍率下,看到的仍是光潔無瑕的鏡面。

接觸面的壓強有多大?中校問,很快得到了艦隊的回答:約每平方厘米二百公斤。

光清的表面最易被劃傷,而水滴被金屬夾具強力接觸的表面沒有留下任何劃痕。

丁儀飄離開去,到艙內尋找著什麼,回來時手裡拿著一把地質錘,可能是有人在艙內檢測岩石樣品時丟下的,其他人來不及制止,他就用力把地質錘砸到鏡面上,他只聽到叮的一聲,清脆而悠揚,像砸在玉石構成的大地上,這聲音是透過他的身體傳來的,由於是真空環境,其他三人聽不到。丁儀接著用錘柄的一端指示出被砸的位置,西子立刻用顯微鏡觀察那一點。

一千萬的放大倍數下,仍是絕對光滑的鏡面。

丁儀頹然地把地質錘扔掉,不再看水滴,低頭深思著,三名軍官的目光,還有艦隊百萬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他身上。

只能猜了。丁儀抬頭說,這東西的分子,像儀仗隊那樣整齊地排列著,同時相互固結,知道這種同結有多牢固嗎?分子像被釘子釘死一般,自身振動都消失了。這就是它處於絕對零度的原因(1)!西子說,她和另外兩名軍官都明白丁儀的話意味著什麼:在普通密度的物質中,原子核的間距是很大的,把它們相互固定死,不比用一套蓮杆把太陽和八大行星固定成一套靜止的桁架容易多少。

什麼力才能做到這一點,只有一種:強互作用力。透過面罩可以看到,丁儀的額頭上已滿是冷汗。

這不是等於把弓箭射上月球嗎(2)?!①物體的溫度是分子振動引起的。

(2)強相互作用力是自然界所有力中最強的一種,強度是電磁力的一百倍,但只能在原子核內部的極度短距離上起作用,原子核的尺度與原子相差很大,如果原子是一個劇場大小,原子核只有核桃大,所以,原子的尺度遠超過強相互作用力的範圍,在原子間和分子間起作的主要是電磁力。

他們確實把弓箭射上月球了聖母的眼淚?嘿嘿丁儀發出一陣冷笑,聽起來有種令人寒顫的淒厲,三名軍官也同樣知道這冷笑的含義:水滴不像眼淚那樣脆弱,相反,它的強度比太陽系中最堅固的物質還要高百倍,這個世界中的所有物質在它面前都像紙片般脆弱,它可以像子彈穿透乳酪那樣穿過地球,表面不受絲毫損傷。

那它來幹什麼?中校脫口問道。

誰知道?也許它真是一個使者,但帶給人類的是另外一個資訊丁儀說,同時把目光從水滴上移開。

什麼?毀滅你,與體有何相干?這句話帶來一陣死寂,就在考察隊的另外三名成員和聯合艦隊中的百萬人咀嚼其含義時,丁儀突然說:快跑。這兩個字是低聲說出的,但緊接著,他揚起雙手,聲嘶力竭地大喊:傻孩子們,快跑啊!向哪兒跑,西於驚恐地問。

只比丁儀晚了幾秒鐘。中校也悟出了真相,他像丁儀一樣絕望地大喊:艦隊!艦隊疏散!但一切都晚了,這時強幹擾已經出現,從螳螂號傳回的影象扭曲消失了,艦隊沒能聽到中校的最後呼叫。

在水滴尾部的尖端,出現了一個藍色的光環,那個光環開始很小,但很亮,使周圍的一切籠罩在藍光中,它急劇擴大,顏色由藍變黃最後變成紅色,彷彿光環不是由水滴產生的,而是前者剛從環中鑽出來一樣。光環在擴張的同時光度也在減弱,當它擴張到大約是水滴最大直徑的一倍時消失了,在它消失的同時,第二個藍色小光環在尖端出現,同第一個一樣擴張、變色和減弱光度,並很快消失。

光環就這樣從水滴的尾部不斷出現和擴張。頻率為每秒鐘兩三次,在光環的推進下,水滴開始移動並急劇加速。

考察隊的四人沒有機會看到第二個光環的出現,第一個光環出現後,在近似太陽核心的超高溫中,他們都被瞬間汽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