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浸沒式光刻機(第1/2頁)

作品:《重生:自己培養校花,真的香

光刻技術是指在光照作用下,藉助光致抗蝕劑(又名光刻膠)將掩膜版上的圖形轉移到基片上的技術。

最早的光刻技術出現於1822年,起初是法國人Joseph ninetiepce(涅普斯)試圖複製一種刻蝕在油紙上的印痕。他先將油紙放在一塊玻璃片上,在上面塗滿了一種在植物油中溶解的瀝青,經過一段時間的暴曬之後,透光部分的瀝青就會變得很硬,但是在不透光的部分可以用松香和植物油將其洗掉。

這項明出現的很早,將其使用於製造印刷電路板卻已經是1oo多年後的故事了。

也就是二十世紀末。

隨著展,光刻機需要的光源波長,一降再降。

從二十世紀9o年代開始,光刻機競爭的主戰場成為了光源波長的競爭。

光源波長從365nm降低到了193nm,對應的製程也從8oo~25onm減小到13o~65nm。

隨著摩爾定律的推進,下一個節點157nm波長的光源卻一直沒做出來。

到了2oo2年7月,才有臺積電的林姓博士在布魯塞爾舉辦的157nm微影技術研討會上提出了“浸潤原理”的專題演講。

在傳統的光刻技術中,鏡頭與光刻膠之間的介質是空氣,林本堅提出的這種方法就是在光刻膠上方加一層水,利用光透過液體介質後波長縮短來提高解析度,這個方法後來被稱為“浸沒式光刻”,採用這種方法能夠在不改變光刻機波長的情況下做出等效134nm的波長。

唐缺要弄的,也就是這個浸沒式光源。

最好,是能在阿斯麥之前,做出浸沒式光刻機。

確定了方案之後,兩家歡喜,十幾家愁。

他們都知道,如果這兩個實驗室真的建起來,相關專業的教授,有福了。

論文不愁。

科研經費,估計也不愁了。

唐缺單獨了留下了那個光學相關的教授。

黃權堅。

“你對光刻機的光源知道多少?說一說。”

黃權堅推了推眼鏡,簡單說了說,基本就是上面的那些情況,唐缺都瞭解。

黃權堅又道“現在是波長193nm的光源,按照定律,下一個是157nm的波長光源。聽說尼康現在正在研究,你打算讓我研究這個嗎?”

他有些興奮,如果唐缺真的捨得出錢,那他也能真的研究。

這在方面,他還是有一定自信的。

關鍵是,試驗裝置要好。

唐缺搖了搖頭“不。”

在傳統的光刻技術中,鏡頭與光刻膠之間的介質是空氣,臺積電林姓教授提出的方法就是在光刻膠上方加一層水,利用光透過液體介質後波長縮短來提高解析度。

這個方法後來被稱為“浸沒式光刻”,採用這種方法,能夠在不改變光刻機波長的情況下,利用193nm的波長做出等效134nm的波長,直接越過157nm波長。

更高效。

只是,想法很簡單。

但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光刻膠上方的這一層水,不能汙染光刻膠,也不能汙染晶片。

黃權堅有些不解“不研究157nm,研究193nm以上的話,可算不上最先進。”

唐缺笑著道“教授,你聽說過浸沒式嗎?”

唐缺簡單講了講原理。

黃權堅看著唐缺,眼神裡是無比的驚奇,唐缺竟然懂,而且是很懂。

根本不像是一個文學系的學生。

他聽了唐缺的方案,神色激動“妙啊。只用現在最先進193nm光源裝置改進,相比於157nm,能降低不少的成本,可行。”

唐缺道“你準備演講稿,七月份參加布魯塞爾微影技術研討會上演講。”

黃權堅覺得弄不到這個資格“那都是相關的大廠,或者頂級的教授才能做演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