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大規模基建(第1/2頁)

作品:《龍騰美洲

透過修築大量的道路,將各地區相互之間人員和物資運輸的時間大大地縮短。

這其實本質上就是提高了運輸的效率。

除了這些縣道和省道之外,還在很多礦藏豐富的地方修建了大量軌道。

有了龍城的成熟經驗,修建起木質軌道來十分便捷。

而之所以只修建木質軌道,而不是直接修建大量鐵軌道或者鋼製軌道。

主要是因為華夏的鋼鐵產量非常低,別說用來修建鐵軌了,就連軍中武器各種配件所需的鋼鐵,也只是勉強能夠供應的上。

這還是從民間徵收大量鐵器,然後進行重新回爐煉製,才能夠供應得上軍中裝備維修所需。

而朱君洛率太平洋艦隊來時,還帶著大量的武器零配件。

只有一些比較簡易粗糙的零部件才會在華夏生產。

但即使只是一部分零部件的生產,華夏都只能勉強供應其所需的鋼鐵原材料。

由此可見華夏各地的鋼鐵產量有多低。

而且之前大量冶煉鋼鐵的作坊,生產力和技術都非常落後。

只能生產出很少量的鋼材,而且質量和產量都極其不穩定。

能夠生產出什麼質量的鋼材,能夠生產出多少,完全沒有固定的標準。

最後能出來什麼樣的鋼,完全是憑藉運氣和機率。

就連南京城和燕京城中的官造鍊鐵作坊的產量和技術都非常落後。

朱君洛對此並不十分意外,龍城的鋼鐵冶煉技術不僅遠於華夏,就連歐洲的列強都望塵莫及。

想起最初龍城山谷中的鋼鐵冶煉技術,和這裡相比也差不了多少。

只是在近幾年才得到迅猛的展。

而這一切不僅僅是得益於朱君洛帶來的各種越時代的思想和技術理念,還得益於大量基礎建設和生產方式的改變。

生產方式的改變將更多的勞動人口從農田勞作中解放出來。

從而能夠有大量的勞動人員成為專職的產業工人。

而大量專職的產業工人中才會出現越來越多的技術人才。

如果沒有這些條件,就算朱君洛有再多的想法,也無法變成現實。

同樣,在華夏也面臨著一模一樣的問題,解決方式也是從生產方式上去著手改變。

因此,朱君洛才十分重視各種行業協會的組建和管理。

尤其是各種農業協會的成立。

因為有著龍城的大量成熟經驗,所以大量來自於龍城大學的行政官員們能夠快地成立各種農業協會。

將大量有各種種植特長技藝的種植能手召募進農業協會,並且給予豐富的報酬。

然後將各個種植的環節分成不同的農業協會。

有專門負責養護土壤的農業協會,還有專門負責培育良種的農業協會。

種植、除草、驅蟲、收割等等環節,都成立了專業的農業協會來負責。

這樣一來,將農業種植也變成了類似於工業中的流水線一樣,有了明確的分工。

一方面使得農業生產的效率越來越高,所佔用的農業勞動人口也得到了極大的最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