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一章 外交之密(第1/2頁)

作品:《皇宋錦繡

韓琦提出,作為駐定海軍的大使,這一個要求,得到仁宗的認可,並且很快的批覆下來了,雖然說,韓琦並沒有如同以前的參知政事那樣,跑道地方州府去養老,去了相對比較重要定海軍大使的位置上,可是對於他們而言,目的達到了,接下來,就是看誰更有能力,能夠登頂相的位置。

仁宗似乎對於這個,也有疑慮,並沒有在韓琦卸任之後,任命大使,只是讓人兼任了他的職務。

這個不算是最好的決定,卻讓這個人,成為了最有可能取代韓琦,頓時,朝堂上的暗流,再一次的出現了。

輔之位,之前,因為韓琦的能力,加上韓琦的聖眷,其他人沒有辦法下手,下手了也得不到,可是現在,還沒有直接任命,不過是把輔的管理的這一攤事物,交給人管理,那麼這一個人就會成為眾矢之的,群起而攻之。

卸任了相的職務,韓琦在知道了仁宗後續的做法之後,也是有些瞭然,北宋朝堂會出現什麼動盪,可是這些都跟他,沒有任何的關係了,接下來,他需要前往的定海軍。

北宋的財政危機,現在的體量,可比歷史上的大的多,在幾百萬的前提下,還可以透過某些手段,壓縮一些開支,可是現在,伴隨著北宋的體量增大,居然又出現問題了,那麼找尋定海軍來解決,那是唯一的辦法。

君臣之間,韓琦很對仁宗的胃口,雖然說,當了十幾年的相,可是一切都做的不錯,財務狀況,也不是他一個人的問題,拿下來,避避風頭,他既然要求過來,那就去定海軍看看,說不定,就能夠解決問題。

韓琦在入職的第一步,並不是回去修養,而是前往了樞密院,北宋沒有如同定海軍那樣,開闢出外交部,所有跟外交有關的東西,都是由樞密院控制的,現在樞密使是富弼,他也跟韓琦一樣,韓琦當了多少年的相,他差不多擔任了多少年的西府腦,雙方的配合相對比較的密切。

韓琦哪怕是離開了位置,在朝堂之上,能夠無視他的,也很少,1o多年的相位置,不知道提拔了多少人,並且維繫了多少人,這是韓琦的立身之本,作為西府腦,富弼不算是韓琦體系的,甚至有些矛盾,可是矛盾只是政務上面的,作為個人來說,私交還可以的。

在知道韓琦要去擔任定海軍大使,富弼就已經提前做了準備,作為搭檔和對手,這麼多年了,對於韓琦的心態,還是有很深入瞭解的,他幾乎必然要看定海軍的資料。

韓琦接到了定海軍的所有的資訊,對於富弼的幫助,他沒有去說一聲謝謝,只是用了3天的時間,大體上面,翻看了這些內容。

韓琦可以說,對定海軍有些瞭解的,不過基於所在的位置的關係,他所瞭解的,是在北宋層面上面的,對於定海軍的理解,從來沒有考慮,從外交層面上,從別的方面上,去了解這種關係。

北宋跟定海軍的關係密切,這個不僅僅是趙信跟仁宗的關係,還有人口,根源,等一系列的關係,幾乎是千絲萬縷的,說定海軍是在北宋基礎上面孵化,這一點都沒有錯。

可是著眼點的不同,看到的東西也不同,因為資料太多,資訊太多,哪怕是富弼精挑細選出來的,3天的時間也看不完,可是僅僅是看到的,就讓韓琦收穫巨大。

定海軍給北宋之間,關係最為密切,而且聯絡最為方便的,無外乎是交通,而這中間,就離不開鐵路了。

十幾年的時間,定海軍已經在北宋興建了大量的鐵路,最初的時候,只是馬拉火車,沒有轉讓蒸汽鐵路,可是伴隨著時間的推移,之前一直都沒有轉讓的蒸汽鐵路,也伴隨著北宋的管理水平的提升,慢慢的過來了,從一定意義上面,這個對於北宋而言,也是一個提升。

單純這些年,在鐵路上面的收益,就足以支撐財政的很大一部分,而且鐵路的便捷運輸,也讓整個商貿活動,工業變得非常的順暢,這也是北宋的提升所在,這才是北宋財政收入不停上漲的根源。

因為大量鐵路的出現,傳統的馬幫,還有的商隊的,再也沒有了,甚至連運送都不用,直接訂貨了之後,然後讓人把東西透過鐵路運過來,也不必擔心劫道。

在馬拉火車的時期,還有當蒸汽火車出現之後,特別是定海軍這樣,比較成熟的蒸汽機,可以拉動沉重的火車,在度6o公里以上的度前進的時候,誰來找死。

安全便捷的運輸,也讓商品的運輸費用,降低到了一個非常低的程度,著一定程度上,也推動了工廠產品的銷售。

再怎麼價格低廉的產品,面對著的銷售,都無法大規模的擴張,在商隊運輸的產品之中,很少有那種,普及面廣,日常生活之中,經常使用的,原因非常的簡單。

這些產品,每一個地方都有,而且銷量非常不錯,可是如果加上運輸的成本,那就不划算了,大部分的商隊,運輸的,都是價格較高,或者是某個地方比較稀缺的,利潤率較高的。

這個實際上,也制約了大型企業的出現,大型企業,生產力非常的可怕,就算是生產處了足夠數量的產品,可是這些產品,加上路費之後,只能夠輻射很小的範圍。

鐵路和火車的出現,解決了這一切,一天千里,甚至更多的距離,代表著產品,輻射的範圍的加大,同時的,價格的降低,讓這些受眾廣的產品,開始輻射四周。

一個個地方的作坊,變成了知名產品,有的甚至在全國聞名,這中間,必須要提到的,就是最初,興建的2oo家工廠。

最初定海軍幫助建設的,絕大部分都是棉紡織的企業,後來,這些企業被複制的也就最多,哪怕是沒有定海軍這樣的機械,在原有手工作坊,經過改造,集中起來,讓資金和人力密集的前提下,也會產生更高的效率,還有更好的質量,這些,或許不如工廠的利潤率高,可是對於沒有機器的他們來說,這已經是非常不錯的解決方法了。

同樣的,還有其他的,定海軍做了一個工廠,然後北宋跟上,哪怕是用手工來解決,在運輸費用,大規模的減少的前提下,這些產業成為了北宋財政收入的關鍵性的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