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一章 科技瓶頸

作品:《皇宋錦繡

趙信是穿越者,他很清楚,這種緊急的培訓,跟完整的,體系化教育的不同,緊急的培訓,只是解決的是有無的問題,給定海軍增加必須的工人,可是形成科技的體系,推動定海軍繼續向下的,是完整的培訓的學生的。

趙信從一開始就知道,哪怕是最初的時候,選擇緊急的培訓的時候,也是選擇歲數大的,已經沒有多少潛力的少年,經過兩三年的培訓,讓他們擁有一定的能力,可以投入到工作之中。

不體系化的訓練,未必不能成材,可是跟體系化的訓練相比,成才機率會減少,而且成才的程度也會降低,可是開啟了這麼一條路之後,如果真的有機緣和毅力,還是可以最終走出去的。

對於小一點的,還有真正天賦出眾的,趙信當然不會選擇這樣成的方法,而是用最完整的,體系化的訓練的方式,這種方法,未必是從小培養,可是從小培養,卻是最簡單,並且最容易做到的一種方法。

時間,是定海軍最缺乏的東西,從定海軍成立的時候,時間太緊了,需要完成的東西太多了,哪怕是創造了無數的成功的,可是時間太短,沒有沉積,一直都是定海軍的短板。

時間的問題,是一個大的問題,可是卻可以透過時間來的彌補,特別是有趙信這麼一個統治者,可以保證定海軍一直向著正確的方向展,這樣可以加快展的度,彌補一些時間造成的問題。

定海軍能夠展的這麼的強大,在趙信指點下,幾乎是突飛猛進的展,可是在基礎人才的培育上面,這不是點石成金能夠做成,一個牛大力,已經算是中國無數的累積之中的一個了,想要再出現一個,那是不可能。

現在,伴隨著時間的推移,如果從定海軍成立的那一天開始算起,定海軍已經成立過12年了,也就是最早的,抵達定海軍就上學的,也已經上了12年的學了。

差不多在慶曆15年,第一個受到了完整的定海軍教育,5年小學,2年初中,3年高中,一共1o年教育學生,就會出現,而到了17年,這個數字,更是蓬勃的展,甚至還有3年大專,或者4年大學的存在。

受教育的時間越長,受教育的系統約為穩定,對於一個人的整體素質的培養,就約為出色的,現在,在定海軍龐大學歷體系之中,真正佔據多數,還是夜校和職業培訓,可是普通教育這些,已經越來越多出現了,攔都攔不住了。

對於一些天才而言,時間並不是禁錮他們的根本,跳級的,或者用更短的時間完成一切,這些都可以加快這個度。

同時,那些已經失去機會的,他們在小的時候,並不是坐在課堂之中,透過認真的學習,來提升自己的實力的,而是必須要勞作,甚至飢寒交迫。

也就是到了定海軍,才安穩下來,不過安穩下來之後,先是在定海軍受到教育,同樣的,在足夠的營養之中,彌補了缺憾之後,就可以投入到工作之中,在真正的勞動之中,體味學到的東西。

一般的工人,或許在上班之後,哪怕是勤奮一點的,也只是在自己的級別之中不停的升級,從一級,一直到9級,逐步的提升自己的實力,更好的工作,可是對於那些天才來說,他們走的路,根本就不是一樣的,哪怕受到了一些影響,錯過了一些機會,他們可以透過別的來彌補。

比如說,在夜校,在旁聽,自學等諸多的方面,一步步的提升自己的實力,已達到某些高度。

這就是教育的好處,全面的教育的威力,當然了,這些有缺憾的,他們可以透過天賦,成長的比普通的工人更強,可是跟真正的,同樣階層的,用同樣天才的,他們經過了系統的培養,成長起來的,他們的最終的高度,肯定會比之前的要高。

現在,第一批,前幾批生在定海軍的孩子們,也差不多有13-4歲了,未來,最多1o年的時間,這一批在定海軍受益,大量的初生出來的孩子,透過了足夠時間的叫,以一個不同於北宋,不同於以前的體系,進入到丁海軍體系之中,他們才是定海軍的未來和展的方向。

北宋有龐大的人口,在這些人口之中,會誕生出多少個牛大力,甚至牛大力這樣的天才,也是被耽誤的,後天都彌補不了的,畢竟,沒有經過體系化的基礎教育,沒有一個基礎知識的廣度,只是依靠本身的天賦,走到了今天的這一步,這已經是的非常難得了。

可是,在未來,定海軍走出來幾個牛大力一樣的任務,還真的不好說,畢竟,人口基數在這裡擺著的,只要有一定知識培養,他們都會迸出光彩。

更別說,趙信的體系化,遠比一步步的探索更高,原因很簡單,趙信是非常優秀的博士生,從小學初中高中,大學,一步步的走來的,或許,後來透過研究,他應該已經忘卻了部分的知識,可是上大學之後,為了勤工儉學,他很是做了好幾年家教。

這樣算下來,小學初中高中的知識,反倒是趙信掌握的最為紮實的,在後世,這些知識根本就不起眼,可是在11世紀,在整個科學體系還沒有建立,或者是在最初的萌芽的前提下,這些知識可就致命了。

從最基礎的數學,幾何,到初步的微積分,物理化學,所有的理科科目,無不是人類探索世界結合,甚至作為教材,這些知識點,無不是千錘百煉,經過證明的東西,這些一個個的知識點,構築了理工科的基礎的,或許在21世紀,只是一個小學,初中,或者是高中的教材。

可是放在歷史上,這是有科學產生開始,2ooo年,3ooo年,無數的科學家嘔心瀝血的,不停的研究,薈萃的結晶,如果,趙信不清晰的記住教材的話,要想重現它,沒有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也別想。

但是現在,趙信清晰的記住了所有的教材,並且在合適的時候,把所有的教材都給編寫出來,文科一類的教材,倒也罷了,但是理工科,卻是非常的關鍵。

本身,因為趙信的這樣跨越式的展,加上又準備了一部分的高等教材,因為進入到大學之後,學的並不是理科,在理科上面的瞭解,只是大學裡面常用的高數,還是簡單的那種,順便的,還有一些零星的知道的知識,趙信把這些知識,匯總到一起,形成了的一個高階的教材,還有的高階科技的展方向。

這些方向,需要有人在前沿展,透過不停的學習,研究,完善這些學科,形成新的前沿的科目,並且輻射到現實生活之中,提升科技水平和生產力。

對於這些研究,就不是趙信能夠涉足,他最多,就是指引一個方向,畢竟,趙信再怎麼的強大,也只是某一個方面的專才,而不是全才,他能夠把定海軍的教育根基打下來,已經不錯了,剩下的,就是一個方向的把握,真正的研究,需要人才自己來。

經過了成的培養,甚至在技術人員之中,都有成的培養,可是這些成的培養,他們或許能夠沿著微積分,還有高等學科進行一些枝葉的研究,或者在趙信的提點下,在不同的學科,進行實用性的技術的研究,可是一些關鍵性的,或者是跨越性的技術,這就不行了。

實際上,對於科學的展,眾多普通的科學家,他們起到的作用,最多也就是添磚加瓦的作用,他們起不到開拓性的作用。

世界的展,也是如此,在一些天賦出眾的天才,或者是劃時代的科學家的精彩的現和突破之後,後續的人員跟上來,夯實這個根基,然後逐步的展。

定海軍在展的初期,這不是天才和科學家推動的,完全是趙信編制了教材,然後讓這些人透過教材進行推導,完善,把初中高中的教材,進一步的推導,形成了大學的教材,可以毫不客氣的說,除了最初的5年時間,後續的7年時間,基本上,都是一個消化吸收的過程。

現在,消化吸收的過程基本上完成,定海軍也形成了一個,科研的體系,不過,在科技的體系,深入到某種程度之後,就沒辦法繼續了。

科技,是需要的帶頭人的,定海軍現在缺乏的是這個,雖然說實用的科技上面,還在不斷的進行,可是在科技本身的深度上面,已經陷入了瓶頸。

趙信當然知道,為什麼會這樣的,最初的時候,定海軍在技術上面的展,是一馬平川的,後世的知識,哪怕這些只是很不起眼,只是一些最基本的,可是要驗證這些定律的,還有基礎學科的東西的,就可以推動科技的快展。

這讓這些科研人員產生了某種的錯覺,彷彿科學就是這麼快的就能夠推動的,可是,伴隨著這些知識的消化吸收,並且根據趙信提供的零散的大學理科知識,推算出了更加前沿的科技,但是這已經是極限了。

定海軍的展,不是順理成章的,是在趙信拔苗助長之下展起來的,同時,科研人員方面,還有一些問題,哪怕有一些天才級的任務,他們卻沒有進行完善的教育,沒有形成一整套的體系,就強行的展起來,有些固化和千篇一律。

這些人,按照已經有的理論,推算出更深的,或者關聯性比較強的,是可以的,但是獨創性,就不行了。

正因為清楚這一點,趙信才不那麼著急,把展的重點,更多的放在的實用技術上面的,這種涉足的基礎理論較少的,容易獲得突破。

而真正定海軍在基礎理論的提升方面,還需要後續的,真正完整的接受正常的教育城戰勾起來的這些人的,這些人之中的佼佼者和天才,才是推動基礎科技向前展的根源。

現在,第一批已經開始冒頭了,在大學之中,提前跳級,已經差不多要完成大學教育,然後接觸到的科技的前沿,現在的正在夯實根基,學習那些前沿知識,甚至一部分人,在科研的同時,已經開始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了。

只不過,這些人太少太少了,對於定海軍目前掌握的理工科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來說,些微的提升,微不足道。

當然了,定海軍也沒有誕生一個,劃時代的大科學家,那些大科學家,是可以跨越不同的學科,跨越不同的體系,提出劃時代的理論的,比如說,愛因斯坦這樣。

或許,在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和可怕的學習投入,會讓定海軍誕生這麼一個劃時代的大師,可是這個到底是什麼時候出現,是三年五年,還是三十年,五十年,那就真的很難說了,最少說,在目前定海軍的體系之中,沒有這樣的天才的出現。

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天才,也不可能無休無止的跨越的展,因為最初展的關係,在定海軍剛成立的時候,登上定海軍的兒童,數量是相當少的,其中大部分,並沒有用傳統的培養方法。

定海軍需要人手的,剛剛登上島的時候,無論是定海軍,還是這些民眾,他們都不可能接受按部就班的,早一天出來,早天工作,就可以改變自身條件,改變自己的命運,這是無數人夢寐以求的,只有極少數有遠見的,或者說,在少年時期,就表現出天才一面的,才會被特別的培養。

這樣的人不多,加上時間的限制,到目前為止,並沒有大規模的出現天才潮,不過,時間是能解決一切的問題的,在定海軍成立五年之後,定海軍的教育體系開始建立並且完善,定海軍的工人體系也進入到了平穩期的,不再大規模的需求工人,而第一批人員也解決了問題,這時候,推行教育就穩定了。

按照小學到高中1o年的標準,加上大學四年,一共是14年,也就是說,要到五六年之後,教育人才才會井噴的出現,一直持續下去,到時候,會冒出一大批的天才的學者,他們在厚積薄的基礎上,才會進一步的推動定海軍科技的深入的,到時候,瓶頸才會被打破,展也會正常起來。

喜歡皇宋錦繡請大家收藏皇宋錦繡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