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五章 船舶研究所(第1/2頁)

作品:《皇宋錦繡

在拿下遼國之前,定海軍的主要目的,就是奪取土地一塊,土地是一切的根基,沒有土地,就沒有糧食,更沒有人口的,就算是有財富,也是無根之水,無緣之木。

當時趙信穿越的地點是北宋,也就是說,在沒有大的意外的前提下,他能夠展的區域,也僅僅是東亞周邊。

在東亞,可以供定海軍長期展,擁有渾厚根基的土地,當時的節點上面,選就是遼國,然後是北宋,甚至退一萬步說,朝鮮也可以選擇,他們都可以支撐定海軍快的展。

在除了北宋和遼國之外的國家之中,日本和朝鮮差不多,甚至從資源和強大程度上面,日本比朝鮮是高出一籌的,可是在這個國家根基的選擇上面,日本是不能選擇的。

雖然看起來,日本跟朝鮮差不多,可是日本是一個島國,島國天然的劣勢,讓他沒辦法擴張性展的,定海軍在佔據了濟州島,琉球和北海道之後,整體的面積上面,已經不會比日本三島小多少了,佔據日本,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好處,反而要地處一個地震帶上。

朝鮮就不一樣了,它是一個半島,雖然北方多山,不容易向外展,可是怎麼說,也算是跟大6相接,無論是跳板遼東,或者是繼續向北,都是不錯的選擇,這是在遼國和北宋無法選擇之後的唯一的路。

現在,不用走這麼一條最艱難的路,因為實力加上幸運,定海軍在極短的時間之中拿下了遼國的,擁有了幾百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又經過了一段時間,積累了3ooo萬以上的人口,可以說,根基已經打下了。

只要把定海軍的工業,移動到遼國,並且揚光大的話,整個展是不存在任何的問題的,拿下整個東亞只是時間問題。在這種情況之下,在不對北宋動手,擴張領土的前提下,向外,就成了必然的選擇。

穿越者的優勢,就是在選擇上面,看起來,在佔據了整個遼國,似乎有無限的展可能,可是除了向南,拿下北宋的土地之外,其他的地方其實都是坑,不但消耗時間巨大,還容易陷入泥潭。

甚至說,從海洋上面走,大部分也是坑,這一點從後來的鄭和下西洋就可以看出來。

後世鄭和下西洋,核心是為了彰顯國威,實現那種萬國來朝的天朝上國,可是為什麼無法繼續下去,不就是沒有耗費太大了,白白的花費,成為了一個非常奢侈的,帶回來的東西,無法彌補花銷,自然而然,就廢止了。

當然了,也不是那麼的簡單的,其中有很複雜的原理,一些大家族的狹隘的思想,加上主流皇帝和大臣們的錯誤,讓這個中國最容易崛起的時代的,被錯過了。

鄭和下西洋的時代,最初的一次是在14o5年,也就是明永樂三年,有說是為了尋找建文帝,這是野史不可考,可以證實的是,從14o5年開啟的第一次航海。

無獨有偶,15世紀上半頁,也同樣是大航海時代開啟的日子,地理大現的起點,也是在同樣的時候。

東西方在同樣的時間點上面,開啟了航海時代,在15世紀的上半頁,是整個世界航海史上面,波瀾壯闊的一幕。

這一幕同時開啟,卻完全不是一個概念,這兩個航海時代的開啟,卻是截然不同的結果,甚至在最初的時候,鄭和下西洋絕對是正規軍,是王國推動的,在當時,明王朝的手工業和航海業已經達到了巔峰,第一次下西洋的時候,一共有2oo多艘船,其中寶船有62艘,一共是接近3萬人的龐大的航海。

此時此刻的歐洲,卻是單獨的小船,或許比起過去大了一些,大部分都是在1oo噸以下的,別說跟大型的寶船相比,就算是中型船舶相比,都相差甚遠。

最終的結果卻是兩回事,以遊兵散勇,甚至多是一艘船的冒險的歐洲航海家們,哪怕是無數人葬身海底,也願意不停的探索,最終,以無畏的勇氣,現了美洲,非洲,獲得了地理大現,也一舉奠定了歐洲開啟地位。

與此相比,經過了7次航海,創造了史無前例創舉的整合,最終,停止了航海,連寶船的圖紙也被認為是不詳,而被燒燬了。

在明朝初期,都能夠興建3萬料,甚至更大的寶船的明王朝,到了末期,甚至連一艘普通的大型帆船,都興建不了,這不得不說,是一個悲哀。

如果說,趙信不是穿越者,只是一個幸運的普通人的話,站在目前的這個地步,他可能也會向南,向西,因為那裡有歷史記載的國家,有可以交易的人,是最容易產生結果,並且產生財富的。

在這個時代的東邊則是一片無邊無際的大洋,從來都沒有人知道,在遼闊的大洋的另外一端,到底有什麼。

清楚知道歷史和地理的趙信,很清楚,東邊才是未來,在大航海時代之中,東邊絕對是毫無爭議的第一序列的。

美洲,擁有王國崛起的根基,就算是定海軍再怎麼的猛,再怎麼的展工業,當人口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必須要擴張,不擴張的話,單純養活幾億民眾,就已經讓王國操碎了心,再怎麼強橫的工業,面對著沒有飯吃的民眾,也會被撕的粉碎,除非是實行計劃生育。

那是不可能的,王朝的控制,加上禮教方面,這樣的方法,根本就沒辦法實行,不說執行力度怎麼樣,真的強硬的執行下去,說不定,就是一場風暴,當然了,風暴過後,戰爭到來,人口大量的死傷,最終,王國會歸於穩定的。

可是這是趙信願意看到的,作為一個穿越者,都給北宋,給中國建起了基本的現代化了,再回到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上,那不是扯淡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