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八章 遞交國書(第1/2頁)

作品:《皇宋錦繡

登基,這件事情,說實話,趙信從來都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如果一個土生土長的北宋人,甚至作為皇族的話,成為繼承人,成為皇帝,這是人生的最終極的追求。

趙信作為一個來自21世紀穿越者,對於皇帝這一點,從來都不是他最大的追求,一定程度上面,他要的是更好的實現自己的價值,而不是追求高高在上的皇帝。

可是透過了這些官員的勸進,趙信也認識到了這一點的,名不正,言不順,之前,哪怕是定海軍擁有35oo萬人口,可是總體的面積不算大,還是可以以定海軍的名義來,可是現在,在拿下了整個遼國,還有東北,龐大的一個土地,如果這個土地,還是相當的龐大的,如果還是以定海軍的名義的話,還真的有些不太合適。

成為皇帝,趙信最終還是被說動了,答應了成為皇帝,然後剩下的事情,就開始由各種籌備的人員開始準備了。

既然要成為皇帝,那麼,就不能再寒酸到原來的程度,必要的宮殿還是要建的,一些人提出來擴大舊遼的行宮,在這個彙報到了趙信這裡的時候,卻被否決了。

在目前的狀態之下,選擇瀋陽作為都,並且開啟國家,可是未來,當以整個東亞為中心的話,瀋陽就太過偏遠了。

寒冷是一個方面,輻『射』的面積太小,也是一個方面,在趙信看來,現在只是不想拿下北宋,而不是不能,未來,只要想的話,他隨時可以拿下北宋,那麼以全面的程度上面,瀋陽就更加的不合適了。

趙信否決孫吉等人大興土木的想法,孫吉他們準備造一個比北宋皇城更加龐大的一個宮城的,這對於定海軍而言,這並不是一個大興土木,要知道在水泥和鋼筋混凝土大規模的運用的前提下,興建一個古建築,在使用了足夠的人力和機械的前提下,花費的時間,並不多。

以北宋皇城為例,從拆遷到最終建設完成,大概只用了6個月的時間,這還是因為北宋的汴梁,較為狹窄的,擺不下那麼多的機器。

一個比北宋皇城規模大1倍的皇城,在投入了足夠多的人力和機械的前提下,可能不過4個月,就可以建設完成。

這樣的宮殿的建設,花費比普通的建築物,稍稍多一點,可是還在接受的範圍之中。

趙信倒不是擔心,這個花費,現在定海軍的體量,生產能力,這些宮殿的建設,並不是一個很大的花費,甚至在整個瀋陽龐大的建設工地之上,這個還算是比較和諧。

趙信關鍵,是不需要這麼龐大的宮室,按照北宋的宮廷分佈,其中除了三大殿這樣規模『性』建築之外,剩下的,絕大部分都是後宮,999間半的房舍,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後宮。

三宮六院七十二妃,說的就是皇帝奢華的生活,可是現在的趙信來說,生理上面才幾歲,同樣的,他沒有這種愛好,找到這麼多的嬪妃,這個時候,弄這麼大的一個宮室幹什麼,住進去還瘮得慌。

在經過了幾番的討論,妥協和討論,最終建設了以5個大殿為中心的一個宮室群,五個大殿都是工作用途的,真正趙信居住的,大概只是一個佔據2o畝的宮殿群,這個宮殿群參考了後世的一些園林,在保證使用『性』的同時,增加了舒適『性』。

氣勢這方面,主要是大殿,沒有一個皇帝可以大方的,把自己的後宮,拿出來隨隨便便的給別人參觀的,有五個大殿就可以了,可以展現定海軍的風貌。

除了宮殿和登基,還有就是恢復身份,如果以定海侯和苗家的身份,這當然可以,可是沒有趙信原來的身份尊貴,之前是為了避免麻煩,也是為了防止別人的敵視,給定海軍帶來不必要的麻煩,現在,連遼國都已經拿下來了,根本不必擔心。

中國重視傳統,重視身份,曾經的皇帝,或者是開國之君,多多少少都會往自己的身上貼金,弄一個所謂源遠流長的身份。

可是趙信的身份尊貴,根本不用向任何的方面去靠,他本身就是仁宗的親生兒子,唯一的兒子,仁宗的名聲,在整個東亞,可以說是普及率非常的高的,就連遼國人,都因為仁宗的駕崩而痛哭流涕,這樣一個皇帝的兒子,遼國的這些,還是的來自北宋的民眾,恢復了身份,對於國民的凝聚力非常的有幫助,在一定的情況之下,可以事半功倍。

恢復身份,一個最起碼的,就需要北宋的認可,特別是仁宗,否則的話,對於底層的老百姓來說,說不定還會起反作用,強行的向上面靠。

這一點就有些困難,雖然他們用一場演習,向韓琦亮了肌肉,可是最終北宋會有什麼的反應,那不好說。

趙信反而是最為坦然,仁宗什麼樣的看法,北宋什麼樣的看法,他不知道,反正要立國了,這兩個事情,可以放在一起去辦。

命令新成立的外交部,負責跟北宋進行溝通,向北宋送出國書,要求北宋派出使節,建立一個外交的關係。

既然是稱帝,那麼一個國號就先要確定下來,下面的官員,提出了很多的建議,有的人認為,既然這個國家是在定海軍的基礎上面成立的,那麼以定海軍為名是不錯。

當然了,一個龐大的帝國,當然不能夠用兩個字,這代表著尊崇的地位,那麼定,海可以作為分別的選擇。

定國,海國,趙信聽到了這些名字,真的有些哭笑不得,說是名字,也不能把定海軍的幾個字拆開來啊,總不能叫軍國吧。

當然了,也有人提出,趙國,一來,這也是戰國時期的七國之一,同樣的,趙信的名字也姓趙,這是珠聯璧合的。

不過這一切的稱呼,在趙信看了之後,都被否決了,聽起來不錯,卻不熟悉,在眾多的選擇之中,趙信否決了所有了,提出了自己的選擇中國。

我國古代,“國”字的含義是“城”或“邦”。“中國”就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周代文獻中,“中國”一詞有五種不同含義一指京師,即都;二指天子直接統治著的王國;三指中原地區;四指國內、內地;五指漢族居住的地區和建立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