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二章 捕鯨船(第1/2頁)

作品:《皇宋錦繡

在定海軍開鑿運河,一定程度上面,讓船舶製造業,成為了定海軍工業的新的增加點,15公里長的運河,單純造船廠,就有成百家,特別是把造船廠向外擴張,兩岸幾公里的地方,都可以建設,只要是修建了一條跟運河聯通的水道就可以了。

連15公里,足以容納數艘大船並排行駛的運河都能夠修建完成,一艘可以通行任意一艘的船隻透過的水道,這並不是問題。

真正制約擴大的,是定海軍的面積,哪怕未來,定海軍遷移一定的工業,讓定海軍能夠容納的土地變多,可是也不可能都投入到造船上面。

現在,保證是接近的6萬名工人,其中5ooo左右的技術人員,共同位於這個造船基地,在過去的一個月之中,一共完成了3o萬料的船舶製造,在不停的投入和規模擴張的前提下,預計半年之後,就可以達到峰值,到時候,可能是7o到8o萬料。

換算成噸,這個數字也相當的可怕,幾十萬噸的月產量,數百萬噸的年產量,在風帆戰艦時代,這樣的噸位非常的可怕。

最多半年的時間,就可以滿足定海軍的需求,並且向深層次挖掘的前提下,漁船,運輸船,甚至是戰艦,需求都不是那麼尖銳的前提下,趙信很早就提出了一個新的船隻。

捕鯨船,跟傳統的,只是在近海漁場工作的船隻不同,捕鯨船從出現的那一刻開始,他的目的,就是面向遠洋的。

鯨魚雖然有到近海的記錄,但是到近海的目的,不是為了生存,而是為了捕食,近海因為江河湖泊入海,還有洋流衝擊的原因,激了大量的底層營養物質,因此形成了漁場。

在人類還沒有意識到這個漁場的作用的前提下,海洋生物,很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他們會季節『性』的過來捕食,然後真正生活的,是在深海。

鯨魚就是其中比較明顯的一隻,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動物的。

跟後世鯨魚受到保護,全世界都禁止捕撈鯨魚相比,這個時代,鯨魚的數量還是極多的。

作為海洋之中,位於食物鏈最頂端的那種生物,鯨魚在大海之中,幾乎沒有天敵,優越的自然環境,也讓鯨魚的數量很多,甚至已經無法容納。

畢竟海洋的容納度也是有限的,食物鏈的任何一環出現問題,就自然的會影響到食物鏈的其他部分,或者引入新的平衡,或者,就自然的調整。

在保證群落的數量的前提下,適當的減少一些優勢,或者是食物鏈頂層的數量,不但不會影響數量,反而會有益。

就如同水生的草魚產卵一樣,他需要產成千上萬的,因為天敵眾多,可能這些卵,最終活下來的沒有幾個。

人工干預的前提下,就是減少天敵,並且增加數量,讓這些魚卵,能夠最大限度的孵化,這是大規模增加種群數量的天然方法。

跟尋常的捕魚相比,捕鯨的效率不是最高的,畢竟,出動一艘船去捕鯨,能夠捕多少,不知道,就算捕捉上來,數量也跟長江口的捕魚沒辦法相比的,可是捕鯨的經濟效率,卻是最高的。

一頭鯨魚,4o噸左右,最少相當四五十頭牛,而且鯨魚身上渾身是寶,就算是肉來說,4萬斤肉,按照豬肉的價格,也高達32o萬銅錢的,也就是32oo貫,更別說高價皮,油,須,和抹香鯨的香料。

這中間,特別要說的,就是鯨油,這是一種天然的潤滑劑,可以不用提煉,直接的在機器上面使用。

在目前,定海軍各種機器的生產,越來越多的前提下,對於潤滑劑的需求,那是無限。

趙信主導捕鯨,另外一方面原因,就是走向深海。

深海才是未來,只有走向深海,把位於其他大洲的生物都給帶過來,才能夠促進中國真正的展。

以目前北宋的容納程度,哪怕在工業,在生產上面再好,除非是全面的擴張和開,否則,土地的容納程度是有限的。

就算是佔據了原來屬於中國的全部土地,擁有13億,甚至是15億畝的土地,按照畝產4石的平均來算,整個中國能夠容納的人員數量,也就是在6到7億之間。

這是一個極限的數字,實際上,各種的損耗,浪費之下,真正用於餬口的糧食,可能只能滿足兩三億人。

這個數字,對於封建社會而言,是一個極限,一個難以想象的數字,在北宋之前的朝代,人口一直都在3ooo萬到8ooo萬之間晃『蕩』,只有到了北宋,才上升到一億,之後就迎來了屠殺。

元朝的出現,動『亂』戰爭和屠殺,很長時間恢復不了元氣,到了明朝中後期,才重新的恢復。

傳統的糧食,無論是大米,小麥,甚至更加古老的小米,粟,都無法跟南美的作物相比,無論是玉米,紅薯,還是土豆,這些天然高產的作物,他們的基礎,就跟這邊完全不同。

後世,被稱為四大洋之中,最為平靜的大洋,因此得名的太平洋,到現在,依然是無法逾越的障礙,哪怕趙信明明知道,這些可以挽救中國的糧食,就在大洋的另外一端,卻無法成行。

或許,在現在的基礎上面,加強一些子專案的研究,減少一些問題,風帆戰艦的水平,已經達到和過了大航海時代的歐洲船隻,可是沒有一批出『色』的船員,又怎麼駕馭著這些船,前往另外一端的美洲。

趙信自問,他不夠狠辣,做不出用人命來書寫航路做法,可是有針對的進行培養,並且順便逐步的把海圖繪製出來,這倒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百年海軍,這句話一點都不假,相對於6軍可以依靠個人武勇,可以依靠某些名將,對於海軍而言,每一艘船,都是一個精確到了極點的工業產品,這個人類能夠做出來的,最大的工業產品,面對著自然,實際上,能夠做的有限。

就算是到了21世紀,有了無線電,有了衛星導航,衛星電話,依然有沉船生,更別說這個時代。

面對著風暴和自然的力量,只有完美的配合,才能夠揮出船的最大功效,才能夠在這些自然的力量之中,活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