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一章 一日千里(第1/2頁)

作品:《皇宋錦繡

一兩百息的時間,對於任何人而言,都是非常的快的,可是這個時間之中,對於車站而言,卻如同打仗一樣。

半個時辰一換馬,這是最初制定的標準,良馬在連續高奔行的時候,未必半個時辰就喪失了所有的體力,可是繼續下去,容易出問題,而6o-7o裡左右,一個站臺的設定,會讓火車聯通更多的城剩

換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是對於現在來,卻並不難,特製的鞍具,不但可以讓馬在奔跑的時候不散開,同樣的,也讓更換變的容易。

4o批馬,會分成8個部分,每一部分5匹馬一起,會由專人引匯出去,而早已經被套上鞍具的馬,會在火車的前方組合起來,整個過程,最快的話,不過6o息,就算是慢的,也不會過12o息。

這也是停留時間的來源,未來,真的要開啟客貨閱時候,會根據火車站的情況,進行協調,以保證上下客人,或者是運輸貨物,到時候就不會這麼少了。

似乎有了前面的經驗,再一次的開行之後,官員們不再喧譁了,而是把注意力,徹底的注意到了外面情況。

他們或許對於度什麼瞭解不多,可是大體上感覺上,是知道度很快的,這麼已經是馬車用最快的度開行了,在尋常馬車之中,如果以這個度的話,恐怕人要顛簸壞了,可是在火車上,卻異常的平穩。

不明白原理,就感覺到非常的神奇,眾人看火車,有些不一樣了,一部分的官員是在看熱鬧,另外一部分,卻想到了別的東西的。

葉清臣主要想到的,是貨運,汴河的狹,已經制約了京杭大運河,有人提出過,拓展汴河,可是在這個時代,要想拓寬一條河流,真的非常困難,北宋或許現在,有一定的餘錢,可是這個錢,不能夠投入到這個上面。

葉清臣沒有估算出來,這麼一條鐵路的整體運力到底是多少,可是按照他們六七百人,4節車廂來評價,不會比一個1ooo料的船少多少,如果這樣的火車多一些,會不會徹底的解決交通的問題。

屁股決定腦袋,這句話一點沒有錯,葉清臣站在三司使的高度,當然會考慮全域性運輸的問題,可是樞密院的官員,更多的考慮是軍事上面的作用。

車,曾經是軍隊的重要組成部分,完全由車構成的車營,曾經也是可攻可守的強大力量,特別是針對騎兵來。

只不過,在重騎兵的大量出現,在騎兵的戰鬥力越來越強大的前提下,車的很多的問題顯現。

不能太重,太重就緩慢,就沒辦法移動,可是沒有足夠的重量,也就沒有辦法的擁有強大的防禦,這就成為了兩難的問題。

同樣的,北宋缺馬,就算是有了馬車,也不可能全的運轉,因為高開行引的顛簸,會讓人和貨物散架,軍隊後勤使用的馬車,更多的是利用馬的力量,還有相對較快的度,拉動更多的東西。

火車不但比馬車的運輸量更大,度還快,最關鍵的是,在高運轉的時候,一點都不顛簸。

這種情況下,運輸的東西不會有損耗,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面,還可以運兵。

這一次4個車廂,大概可以運送5oo-6oo士兵,這差不多是一個營,如果按照這個度的話,一幾百裡,士兵還不勞累,這種情況下,對於軍隊的調動,是有巨大的好處的。

接下來,官員們多了一個心眼,他計算著時間,果然,半個時辰到一個時辰之間,有長一點的,有短一點的,列車都會稍稍的停留,12o息到2oo息不等的時間,然後就又一次的行進了,中間一共停靠了4次。

時間的推移,雖然,沒有一個明確的數字,他們到底離開了汴梁多遠,可是每一個人都認為,他們距離汴梁已經很遠了,具體3個時辰,能不能抵達應府不知道,可是這個火車的度,非常的快。

葉清臣知道的更明確一點,因為5個車站的站點,他是知道的,相對之間的距離,也是一清二楚的,如果按照3個時辰來算的話,平均一個時辰的時,應該是1oo裡左右。

可是按照目前的資料來計算的話,一時的度,應該是過了12o裡。

趙信比葉清臣更加清楚,在丁海軍,火車的度,已經從最初的2o公里每時,增加到了37公里左右,那是受限於馬的質量。

對於北宋而言,或許整體上是缺馬的,可是為一條鐵路,確切的,為某一個實驗性的列車,準備幾百匹馬,這是一點問題都沒有,就算不從西北調動,單純樞密院的就夠了。

一條鐵路,最重要的不是鐵路本身,而是機車,在沒有蒸汽動力的時候,需要的就是馬,很多的馬。

就如同這一次出行一樣,從汴梁到應府,一共6個車站,需要換4次馬,按照一次4o匹,要保證這一個列車,能夠順利的抵達,需要16o匹馬。

北宋的這一條鐵路是實驗性質,未來整體鐵路的密度也不會很高,可是在丁海軍運用的環線鐵路,平均一個4節車廂的火車,平均需要1o匹馬。

那是按照6o裡來算的,到了3oo裡,應該是乘以五倍,也就是5o匹,這中間有一個複雜的計算過程,每一匹馬,每需要跑多長時間,休息多長時間,然後繼續,這都需要協調。

趙信對於北宋,沒有什麼隱瞞,只要是他能夠傳授的,都已經傳授過來了,這一條3oo里長的鐵路,未來會對開2o列火車,也就是,一共4o列,那麼需要3ooo匹以上的馬。

馬的問題早已經解決了,從樞密院,軍方,湊到了15oo匹好馬,這個好馬,不是戰場意義上面的好馬,是單純鐵路意義上面的好馬。

力量大,度快,聽指揮,這才是這個好馬的標準,這個標準跟軍方的戰馬微微有些出入,這也是樞密院願意抽調的原因。

同樣的,從西北,也獲得了25oo匹馬,一共是4ooo匹,這些足以支撐整個鐵路的需要,而葉清臣也得到了一個資料,鐵路的總運量。

一時間,一列火車,會有一個來回,一節車廂可以載重3oo石,一列就是12oo石,4o列來回的運力,是接近的1o萬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