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四章 前期準備(第1/2頁)

作品:《皇宋錦繡

趙信在目前的定海軍,可以說是一言九鼎的,下面爭奪的人之中,真正明白這個琉球的意義的,也就是那麼幾個人,在他的強行命令之下,這一條命令,很快就透過了。

四個人之中,薛玉只是一個羨慕,孫吉的能力比他強,在政務上面的能力也是如此,如果只能夠選擇一個的話,孫吉是最好的選擇。

王雪就有些不那麼的痛快了,從到達定海軍開始,王雪跟周重,都是第一批,從舉人之中脫穎而出的,先天的基礎,加上天賦,讓他們走到了現在。

港口區和工業區,不能夠說那個區更加的重要,都差不多。

本以為相差彷彿,他如果努力一把,說不定可以彎道車,誰曾想,會是這樣。

趙信已經決定的事情,當然沒有辦法來改變的,這一點,王雪非常清楚,接下來,只有做好自己的本分,說不定,琉球還會有什麼機會呢?

趙信把所有人都弄到一起,除了商議這麼一個琉球的事物之外,另外一個,也是一個備戰的準備。

雖然,還沒有真正攻擊的訊息傳回來,可是在遭遇到了土人之後,幾乎可以肯定的是,跟土人之間的戰爭,將會無法避免,到底會有多大的戰爭,對於未來,定海軍的情況,到底會產生如何的影響,這一點,還不得而知,可是他們必須做好萬全的準備。

這不是定海軍的第一戰,可是卻是一個跨越2ooo裡之外的戰爭,不確定的因素太多了,如果當大量的風帆戰艦完成,還要好一點,可是現在,這些風帆戰艦,根本就沒有完成,那就存在著變數的。

中國式帆船,在過去的時間之中,已經基本上確定了,表現出了非常好的效果,從北宋走出來,統一了整個亞洲的航海業,可是不代表他是最適合。

為什麼,連遠隔重洋的南洋,阿拉伯,非洲,都可以前去,可是琉球,這個近在咫尺的地方,是在荷蘭人佔據和展了之後,才由鄭成功給收回的。

航程越長,可能出現的危險性就越大,元蒙橫掃整個世界,讓歐洲人稱之為黃禍的存在,可是偏偏,進攻日本的船隊,遭遇到大風傾覆。

在元蒙的壓力下,瑟瑟抖的日本,因此開啟了神風的傳說,在二戰的末期,在跟美國戰鬥的時候,沒辦法之下出現的神風特工隊,一方面是孤注一擲,另外一方面,何嘗不是這種寓意,希望在當年的神風,再一次的出現,挽救岌岌可危的日本的。

日本海,靠近外海,風浪本身較大,稍稍有一些能量匯聚,就會產生巨大的風浪,可是這裡是臺灣海峽。

雖然,會有熱帶風暴過境,熱帶風暴也是高山族的成因之一,可是那是在4月份之後,在氣溫顯著增加了之後的事情的。

現在,還不是熱帶風暴頻的時期,在這個時間段歷史上面明確記載的熱帶風暴,非常之少。

這是放心的原因之一,趙信可不想看到,集中了相當的精力,派出去的軍隊,要跟大自然的偉力對抗,這根本不是一個數量級上面的能量。

定海軍現在已經非常龐大,從跟樞密院簽署訂單,到現在,龐大商貿隊伍,遍佈正在整個北宋各處,來自於定海軍的各種產品,正在潛移默化的改變了整個北宋,錢和生產,這對於定海軍來說不是什麼問題。

士兵才是最大的問題,之前走向海洋的關係,定海軍只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面,謹慎的增加軍隊的數量。

整個定海軍一共有軍人差不多7ooo人,其中有3ooo多人是不能動的,他們守衛在遍佈定海軍各處的稜堡上面。

一個龐大的島嶼,也就是有了稜堡這樣的大殺器,才能夠用這麼少的人,守衛的固若金湯,可是當人員少到一定的程度,就不能再少了,如果在輪換的話,3ooo人,已經是非常低了。

剩下的4ooo人之中,一部分,需要幫助定海軍,進行海上嘗試,還有其他方面的零散的消耗,整個定海軍,能夠動用的人員,也就是2ooo人到3ooo人之間。

土人,是一個什麼狀態,之前送回來的資訊之中,暫時沒有看到,關於土人入侵的訊息,可是就算是全島的土人都到位,2ooo正規軍,也足以解決一切的問題。

這一點,不但趙信知道,負責出征孫吉周重等人,也非常的清楚,以現在定海軍士兵的武裝程度,哪怕是遼軍的精銳,都能夠一對多,更別說連鐵器工具都沒有土人。

可是困擾著他們,並不是戰鬥力的問題。

戰爭,不是一個簡單的戰鬥力的數字,如果真的要比數字的話,看雙方的軍隊數量,看雙方武器裝備,就能夠得到結果。

幾十萬大軍來襲,最終被幾萬人擊敗的也不是沒有,除了戰術方面的運作之外,補給和後勤,是最重要的。

哪怕是幾十萬大軍,在喪失了後勤的前提下,對方,甚至不用攻擊,只要兩三天的時間,餓得走不動路的他們,就會主動的投降的。

之前在琉球,在運輸力量的努力下,在那些偵查小隊的打獵之下,為琉球儲存了,足夠4oo人,吃上3個月的食物,聽起來很多,可是當4oo人,變成了24oo人,這個數字就會大大的減少,會減少到15天。

琉球不是別的地方,來往一次,要一個月的時間,一旦一個船運出現問題的,這些先頭部隊,就有斷糧的危險。

之前只有4oo人,在物產豐富的臺北平原上面,憑藉著之前積累下來的糧食,還有打獵和採集獲得的一部分的收益,是可以在盆地上面堅持下去的。

可是2ooo人到位,一下子總人數從4oo人,提升到24oo人,幾乎提升了6倍的前提下,能夠支撐的時間就少了,而且臺北平原,也沒有足夠的食物。

跟耕地相比,放牧都是一個承載能力極低的工作,要養活一個人,需要的土地,遠比良田多的多,而跟放牧相比,更加不足,哪怕是一些盛產野生動物的大山之中,要支撐幾百人的生活,都很困難,更別說2ooo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