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九章 航海補給(第1/2頁)

作品:《皇宋錦繡

單純的經緯度,還是單純六分儀,對於航海來說,沒有多少作用,可是這些跟海圖結合在一起,不必如同之前那樣,哪怕擁有海圖,也要考慮誤差,只用在精確的位置上面,在不停的虛擬網格之中,填充了各種座標,最終形成最精確的地圖。

在一片無邊無際的大海之上,沒有任何參照物的前提下,可以藉助著某一個固定天星或者是太陽的角度,測量出一些的太陽或者星光的角度,然後根據已經總結出來的經緯度的一些公式,計算出的目前所在的經緯度,就擁有了一個在地球上面,一個確定的位置,而根據經緯度之間的距離,就可以計算出,偏離了多少航道,距離目的地,還有多少的距離,這才是六分儀可怕的地方。

跟六分儀之前的海圖不一樣,哪怕是重複了多次的海圖,有經驗豐富的領航員,他們也無法精確的判斷所在的位置,進而確定自己偏航了多少,只要誤差大於可視的範圍,就很容易迷航。

對於有了六分儀的航海船隻來說,只要之前做出來的海圖,足夠的細密,誤差甚至可以精確到的1裡範圍之內。

或許對於某些方面,1裡的誤差,那是巨大到無法承受,可視對於航海來說,除非是在極端的惡劣的環境之中,一里的誤差,已經足夠精確了,有了望遠鏡和各種瞭望,再加上一些的海圖上面的基礎描述,除非遇到不可抵擋的風浪,只要船沒有沉沒,哪怕是在暴風雨之中迷航的,只要天氣恢復,可以看到太陽,或者是天星的時候,就可以確定位置,這對於航海來說,安全效能不知道提升了多少。

歐洲的海船,沒有水密艙,沒有點亮科技線是一方面,沒有這個必要,也是一個因素,一旦遭遇風浪迷航,就算是幸運的在風暴之中活下來,可是隻要不是幸運的被從到航道附近,那麼等待他們的,將會是的末日。

在茫茫的大海之中,沒有補給,沒有物資,等待著他們的,將會是死亡,沒有第二個結果。

可是對於趙信來說,他有更多的選擇,把所有的都給做到極致,來自東方的水密倉,一些特殊的組合,還有各種釘子和螺絲之類使用,不管是古代的,還是現代的,都使用到了其中,這才構成了一個脫胎於風帆巔峰時代,卻又出了風帆時代艦船。

在目前丁海軍最大的船塢之中,最少有4艘船,在逐步的成型,這些船在緊張的建設之中,可是趙信卻依然沒有停下。

海軍,可不是那麼輕易的建成的,百年海軍一說,絕對不是開玩笑的,不說後世,海軍永遠是整個軍隊之中,技術裝備最多,各方面的人才最多的,哪怕是在風帆時代,海軍也是技術含量最高。

跟6戰不同,雙方的實力相當的時候,拼的就是一個戰場上面的時機把握,可是在海軍上面,強和弱並不是船的噸位,船的多少能夠說明的。

一艘技術領先的船,一艘就可以了,其他船千艘萬艘,也打不過這麼一艘,除非是度快,並且當機立斷的逃走,如果連度都比不上,那麼,就更慘了,度更快的,也更加強大的船,可以輕鬆的一一的把對方送入到海底。

聽起來,有些感慨,可是實際上,還真的是如此,類似日本二戰的巨無霸,大和號,這個在二戰歷史上,最龐大的戰列艦,卻落後於時代了。

堅船大炮的時代,跟航母作戰群的時代落伍,面對著在一百多公里之外飛過來的艦載機,大和號強悍的火炮,根本就夠不到對方,哪怕大和號強悍艦體,強大的生存能力,可是面對著最少1o枚魚雷和接近1o枚的航空炸彈的攻擊,最終,不得不沉沒了。

這就是技術的領先,現在丁海軍,已經擁有了這個領先的技術,越這個時代5oo年艦船,本身已經可以對其他的船隻進行碾壓的。

不過這些船隻是硬體,硬體只是一切的基礎,要想把整個艦船的力量,全部揮出來,軟體才是最重要的。

在艦船之上,真正能夠揮作用的,就是船員,跟硬帆的中國式帆船完全不同的是,在軟帆時代,單純對於帆的控制,就有很多種。

比起硬帆來說,軟帆的控制性很強,如果沒有足夠的控制,根本就無法揮出軟帆的全部功效,甚至說,三角帆這種可以逆風行駛的帆,它們也需要在不同的角度,才能夠揮出作用。

這個角度,在科學上,是一個計算出來的資料,可是在實際操作之中,卻是根據經驗,在什麼樣的風之下,用什麼標準。

如果,趙信學的是空氣動力,那麼,肯定能夠透過這個三角帆,計算出,那個角度最好,甚至說,高等數學之中,也有一些公式。

可惜,趙信畢竟是學文的,研究的也是歷史,專業的東西,真的懂得不多的,這些,恐怕也只能夠透過實踐,慢慢的摸索。

這中間,摸索的過程,是不一樣的,傳統的摸索,只是個人的摸索,加上一點點的經驗,這樣的摸索過程,會長很多。

趙信這個穿越者,只能夠算是一個歷史研究者的,考古研究者,可是丁海軍在科技上面的展,卻日新月異,展極快。

說白了,卡牌系統和穿越者見識,這只是一個方面,最重要的,就是一個研究的方法的問題。

作為北大的博士,哪怕是在歷史和考古方面,可是見過不少的東西,整個科學體系之中的研究方法,都是大同小異的。

這是透過數百年,甚至是諮詢達時代之後,總結出來的方法,這是經過了考驗之後,總結出來的,最好的研究方法,或許有些繁瑣,卻不會有什麼無用功。

比如說,這個三角帆的操控,就是使用了科學的方法,不是讓海員們自己去操縱,去感覺,而是用比較科學的方法,比如說,儘可能的摒棄其他的條件,單純在一個的範圍之中進行測試,儘可能的細化角度,總結出來一個基本的規律。

這樣條件少了,環境也簡約了,更容易現一般規律,哪怕總結不出來一些劃時代的公式或者理論,可是單純對於操縱來說,這已經足夠足夠了。

用一個個經驗,然後總結出一個簡單的操縱的方法,並且把一些工具使用到這些操縱之中,這些都是事半功倍的方法。

在丁海軍,別的都還好說,可是規矩這個,是從上到下都要求,哪怕這些海船上面的水手,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