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八章 走向海洋(第1/2頁)

作品:《皇宋錦繡

關係到未來的遠洋事業,趙信當然不會耽擱,快馬加鞭,特別是第二天,幾乎過了5個時辰的賓士,這個可不是簡單的,對於遊牧民族而言,幾乎是長在馬背上,一天時間都沒有問題,對於北宋而言,也只有最精銳的騎兵能夠這麼做,一般人,根本就沒辦法這樣。

更別說,趙信還是一個孩子,在馬背上的時間很長的,一度讓隨身跟著王松有些擔心,趙信看起來,也是一個十幾歲的少年,身材很高,而且身體素質非常的達,可是他的年紀卻不大,這麼長途本性,連他這樣的,都有些承受不了,更別說趙信了。

不過,趙信一點問題都沒有,經過了卡牌系統的改變,他的或許在力量和技巧方面,還不是孫吉的對手,可是在身體的基本度,比如耐力,基本素質等很多方面,已經越了孫吉,可以說是人都不為過。

連續的騎行,可以說,連疲勞都沒有多少,哪怕是快馬賓士之中,趙信也在考慮著問題,航海,這個一直都是趙信重點關注的問題,終於看到了曙光。

4艘實驗船,對於未來遠洋海軍,根本就派不上多少用場,可是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開始。

不足2天半的時間,就已經抵達了海州,因為前一天,行進的太遠了,在抵達海州的時候,只是不足半天的時間,在海州,就沒有停留,在午後的時候,就匆匆上船了。

這是一艘傳統福船,不過稍稍的小了一點,幾十裡的航程,這對於的一般的船隻來說,可能需要一天的時間,一般福船隻有一兩節的航,一小時也不過6裡,可能需要4個時辰,甚至是更長的時間。

在使用了一些輔助裝置之後,可以更快的航行,最主要的,就是在船的後部,加裝明輪,用傳動裝置和一些機械,在內部進行操作。

這樣的操作,可以節約不少的力量,比起單純的用漿來說,不知道節約了多少,並且,不必受到外面的影響的,整個動力,都是在船艙之中,明輪也半沉在水下,就算是在一些惡劣的天氣,依然可以行進。

就如同趙信腳下的這一艘船,小型15oo料的福船,相對於普通的福船而言,狹窄了許多。

這本來是這個福船的劣勢,可是在趙信看來,卻很好,不可能讓福船都狹窄,可是從四四方方,變成長方形,動力狀態會更好一點,特別是在高行進的時候,受到海水的阻力也就會小很多。

整個動力系統,幾乎都是用純鋼來打造,其中一些步驟,都是純手工打造,一些比較精巧裝置,比如說齒輪這些,根本就沒辦法量產,目前定海軍,只是完成了的1oo套不到。

一部分較為大的,會用在船隊之中,保證定海軍的遠洋船隊,就算是在沒有風的時候,也可以獲得動力,另外一部分,則用在河道船隊之中,雖然說,整個定海軍大部分的產品,對於時效性沒有什麼較大的要求,可是少部分,還是可以使用這些高運輸船。

只剩下2艘,位於定海軍,負責定海軍跟海州之間的聯絡,這不,知道了趙信到達了之後,緊急的被派出來。

這樣的船還是少數,只適合快,不適合的大規模的推廣,可是在少部分的運作之中,非常的合適,毫不客氣的說,這對於趙信而言,是非常有用的。

用了大概2個時辰的時間,終於在傍晚左右,抵達了定海軍,還沒等主動過來迎接的官員上來,他就直接匆匆的趕到了造船廠的。

這讓其他人都非常震驚的,他們已經儘可能的高估了船在趙信心目之中的作用,可是當實際的情況擺在他們的面前的時候,他們這才現,他們還是有些低估了對船在趙信心目之中的作用,。

船的出現,可能是從遠古開始的,原始人在面臨著無法度過的河道,在不會游泳的前提下,他們只能夠繞道,不知道哪一個的人想到了用木頭渡河,這就是船的雛形。

在石器時代就出現了最早的船——獨木舟(把一根圓木中間挖空),跟原始的狀態差不多,只不過挖空了內部,便於人的乘坐。

在獨木舟出現之後,就是船上的工具,從最初的樹枝,展到了篙和槳,在這個基礎上面,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船,又划槳的船和帶帆的船。後來又出現了用蒸汽或柴油動機提供動力的船,這是一個整體的展方向。

船相對於其他工具來說,有些不同,他是在水上行進的,代表這人來改的變自然和謀求交流的一個的方向的。

獨木舟,讓原始的人類,越過的水流,開闊了視野,也讓一些在固定的路地塊生長的人類,開始有了更大規模的交流。

而因為船的出現,大6塊成為了個個的整體,一個個的國家開始出現,興旺達。

這個展相對緩慢,一直都是緩慢的展,如果按照一個國家來說,基本上都是在大江大河或者是近海。

三國時期,東吳為什麼可以守住,就是因為水軍和長江防線,一旦這個被突破,他們離滅亡也就沒有多遠了,整個中國歷史上面,整建制的水軍都屈指可數,至於水戰,除了長江之上,其他的也是微乎其微的。

連長江之上,都是這麼少,更別說海洋了,因為,對於海洋而言,只有更大的,更達的船,則可以遠渡重洋,開啟海洋貿易。

中國,因為是世界上最達的地方,所以,從很早開啟,最早贅述到三國時期,就有海商,不遠萬里而來,他們都是在靠近海岸線呢,一大點的前進,最終找到了通往中國的航道,最終獲得了不菲的收益。

整個東亞,在整個世界歷史上,也是很難得的一片土地,不但水源豐富的,而且氣候適宜,只要的紮根下來,就有足夠的收益。

可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東亞這麼豐富的環境,讓王朝從大6本身,就可以獲得足夠多的收益,所以的中國幾乎沒有重視海洋。

或許說,中國已經足夠達了,不需要外界的一些東西,或許說,中國屬於大6民族的特性,很少邁向海洋,特別是接觸了海商之後,知道了海外的情況之後,就少了追求了。

別人家最好的,就是這裡的東西,還有什麼追求,中央之國的心態,在整個中國都是存在的,海外都是一片貧瘠之地,也是他們認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