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九章 人口和汙染(第1/2頁)

作品:《皇宋錦繡

現在定海軍的情況,趙信也是很無奈,計劃不如變化來的快。

趙信在決定到定海軍的時候,專門要了那麼一萬多廂軍,就是為了人口準備的,他這樣做,可以幫助仁宗解決一點兵員膨脹的問題,跟禁軍比起來,廂軍就真的差了很多。

這些廂軍,在軍隊看來,不起眼,也看不上眼,哪怕禁軍每年都會從廂軍之中招募,那是在幾十萬人之中,挑選幾千人,那是優中選優。

剩下的廂軍,那是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可是在趙信看來,這些都是勞動力,還是在最好的年紀,最容易獲得的勞動力。

一萬多本身就可以投入到勞動的壯年,再加上對於他們家屬的影響,這樣下來,第一時間,就解決了大部分的問題,只要他們和家屬過來,就是15萬打底。

如果按照趙信之前計劃的那樣,從初步的一二十萬人,慢慢的展,定海軍的面積也算是夠用了,各種工業敞開了放,因為人口有限,也不可能有大規模的工業。

不過,在定海軍展的初期,有了變化,他帶著三司的資金下來,被淮南東路轉運使看中,想要藉助著這個資金的來救濟災民。

一個有心,一個有意,就這樣結合起來,在初期,定海軍就解決了淮南東路o萬的災民,之後解決的最少有6o萬以上。

本來穩紮穩打,卻因為淮南東路的變數,有了這些難民的加入,一下子,讓定海軍的展插上了翅膀,12o萬人跟o萬,這完全是兩碼事,一個最多隻能夠算是一個展的不錯的縣城,另外一個,完全是一箇中型城市,更多的人手帶來的,就是更多的積累度和展度,不但工業展會快,城市的規模也是如此。

這不是21世紀的級大城市,需要控制人口,目前定海軍的展,還遠沒有達到極限,在趙信的計劃之中,對於定海軍的期待非常的高。

現在定海軍就擁有12o萬的人口,看起來,趙信創造了一個奇蹟,可是趙信的最終目標比起來,還差的太多了,現在十倍還差不多。

趙信的終極目標,最起碼,也是讓定海軍擁有1ooo萬以上的人口,1ooo萬人口,是什麼概念,三國之中最強大的遼國,滿打滿算,也就是一千萬左右的人口。

不,遼國在現在沒有一千萬,伴隨著上百萬的党項族遷徙到了肅州,再加上元昊的燒殺搶掠,整個遼國最少少了oo萬以上的人口,一下子吃了大虧。

西夏就不用說了,之前也就是三四百萬,現在,充其量也就是2oo萬不到,就說最多的北宋,1ooo多萬的人口,也相當於北宋的十分之一了。

在幾百萬平方公里的龐大土地上面,才有如此龐大的人口,在定海軍,實際上已經達到了,6萬人每平方公里,1ooo萬的人口,差不多需要17o平方公里的土地,也就是說,整個定海軍,需要大部分都變成城區。

人口密度這個詞,是從新世紀開始出現的,但是曾經的東京汴粱,人口密度就非常之大,而現代社會,講究的是城市規模的擴大,還有宜居性的城市,人口密度實際上是在下降的。

上海在8o年代的時候,人口密度達到了峰值,平均每平方公里5萬人,在社會配套不健全的時候,那真的是人擠人,一個小小的一室一廳,擠進去五六個人,都算是正常的,可是到了2o17年,人口密度不過4ooo 。

同樣的,也在中國的其他城市上演,在2o17年,中國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是深圳,也沒有過6ooo,可是在古代,一般的國都,最少就是一萬人每平方公里,高的甚至可以達到三五萬。

這是跟城市的規模和功能有關係,古代城市功能性不強,哪怕經過了趙信的改進,最多,也就是擁有十八十九世紀樣子,這樣的話,住宅可以大規模的集中人。

同樣,從貧窮落後,到了城市,特別是定海軍這樣,對於各種的底層市民,都相當照顧的城市,他們根本不會考慮什麼條件,大通鋪都可以,只要能夠掙到錢。

現在,都是兩室一廳,六七十平方的房子,或許有些擁擠,可是各方面的條件,自來水,煤油燈,比起農村的,不知道要好到哪裡去,也就無所謂條件了。

一次性達到o萬人,跟一次性達到12o萬人,這是一個截然不同的起點,人口增長的度就不一樣。

定海軍在北宋,註定不會按照原有的度來展,他必然是一個跨越性的展。

北宋的普通民眾,他們過的生活,不能說是水生火熱,卻稱不上溫飽。

或許在城市之中稍稍好一點,隨便找一些零工,總能夠活的下去,可是農村就不一樣了,光景好一點點,還可以勉強度日的,如果光景不好,那就只能夠逃荒了。

最初來到定海軍的這批人,都是在家裡活不下去的災民,不是定海軍的話,說不定,就是九死一生的逃荒。

可是來到定海軍之後,他們的人生就改變了,以目前定海軍的工資水平,他們別說是溫飽了,甚至可以說是富裕了。

目前定海軍,平均的月工資在5貫左右,這基本上就是一個六七品官吏的收入,一個擁有1ooo畝土地的大地主,按照每年收穫糧食ooo石來算,就算他收穫的全部都是大米,每年的收入也不過是21oo貫。

這中間,這個地主不可能自己去種地,那麼就要有三分之一,是佃戶們的收入,再扣除其他各項的花銷,比如說處理大米,買賣之間的損耗,還有一年下來的日常花銷,能夠存下來1ooo貫,已經算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