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六章 西北跟國本

作品:《皇宋錦繡

靈州本身就擁有這個地理環境,黃河的幾字形,算是九曲黃河,但是這個九區,是在幾字形西側,東側這一邊,已經相對比較平緩,再加上地理的優勢,有大量的支流注入,這些支流,本就因為長度和徑流的關係,形成了一片富庶之地。

在漢唐時期,河套平原,就是塞上明珠,還有遺留的那些水利體系,那些造就了河套平原,幾乎千年的輝煌。

漢武帝時代,掌控了河套,就等於是在西域的關係之中,佔據了主導,三國末期,河套附近,更是崛起董卓,馬騰,韓遂這樣的人物,到了唐朝,雖然說關中是基礎,可是沒有河套的評定,唐朝如何壓制突厥,把突厥從東亞徹底的趕出去。

歲月永遠是一個看不見的刀劍,卻非常的可怕,在漫長的歲月之中,哪怕是富庶的河套,也因為後人的無法耕種而沒落,從西夏佔據河套開始,河套已經逐步的沒落,從一個塞上江南,變成了一個草地,或許他的草場豐美,可是跟農耕的沃土千里相比,差的不知道多少。

這些久遠的水利設施,因為黃沙,而掩埋在了土地之中,不付存在了。

可是現在,當北宋重新佔據了靈州,擁有了一定的地理方面的優勢的前提下,重提這個工程,帶來的影響力非常的驚人。

一個關鍵的問題就是,只要有錢,可以重現,甚至是更好的揮出河套平原的作用,這一點兩個先決條件已經解決了,一個是人力和畜力,另外一個就是錢。

北宋因為人口的大量增長,未來,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人口跟糧食之間的問題,這實際上是任何一個王朝的根本問題。

三國演義開篇的那句話,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羅貫中在明朝時期,總結了眾多歷史,最終做出來的判斷,不說殷商和夏,從西周開始,每隔幾百年,總會分裂,然後迎來統一。

王朝的歷史,也沒有很多的,特別是秦以後,最多的王朝,也不會過35o年,原因很簡單。

經過戰亂之後,黎民們很容易得到滿足,戰亂帶來的人口稀少,在龐大的國土分配之下,只要不出現徹底的昏聵的,有毛病的皇帝,大治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可是伴隨著王朝的逐步延續,各方面的問題開始產生,腐敗,宗族和世家,更多的是長期和平帶來的人口快增長,而地主和貴族的土地兼併,又加快了這個過程,當分配不均,大部分貧民活不下去,無法保持正常的生存的情況下,整個王朝就如同坐在一個炸藥桶上,一旦一點火星放上去,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說白了,人本性,就是活著,就是尋找食物,飢餓的野獸可怕,飢餓的人更加的可怕,多少慘絕人寰的故事,就是在飢餓和災害之中生的。

口糧口糧,這是一個升斗小民立足之本,要一個黎民保持生活,一年下來,需要5石的糧食,北宋就這麼多的土地,當人口龐大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必然會造成問題。

當然了,北宋局面又複雜了一些,北宋是少數,不是被起義的農民軍,或者是造反的貴族打下來的,他是在異族手中滅亡的,北宋到了後期,甚至南宋的後期,糧食問題也沒有惡化到無法承受的程度,可是不得不說,糧食,也是北宋目前局面的一個巨大的問題。

這個時代北宋所擁有的土地,遠比後世多,3oo多萬平方公里的面積,可能能夠開出來的土地,也就是146o萬頃的樣子,按照北宋的一頃1oo畝的樣子,這就是14億畝。

正是這個口糧田,支撐了北宋的消耗的,按照史料記載的,北宋人均佔據糧食13oo斤的數字吧,北宋糧食的總產量過了15億石,這是一個基本盤子,在歷史上,這麼少面積的北宋,卻擁有整個封建時代,僅次於清朝人口基數。

因此,北宋大部分的地方,可以休養生息,甚至可以擁有大量的酒,並且生產了數量龐大的一些基於食品的小吃。

這樣的情況下,最大的估算,整個北宋最多就是養活兩億多人,這已經上到一個上限了。

那是在最好的時候,現在,伴隨著北宋一系列的災害,特別是仁宗中後期,或許是因為小冰河的影響,北方越來越寒冷,水旱災害和蝗災,也是層出不窮,幾乎每年都有一部分的地方絕收,這樣災害的頻繁的出現,讓糧食大大的減產,這就已經威脅到了統治了。

提升糧食,無外乎是多打糧,這又兩個方法,一個是開新田,一個是增加糧食產量,這是殊途同歸的兩種做法。

在合適的地方,多造田,這本身就是北宋一直崇尚的根本,江南的淤田就是其中之一,在湖泊和河道上面的淤田,全部都是上等的水田,一年兩熟之下,最少可以獲得七八石的產量。

韓琦看的更遠,江南是江南,哪裡是魚米之鄉,可是最為緊迫的,還是北方,京杭大運河的運力,基本上已經交給了糧食運輸,漕糧的日益增大,跟北方的威脅,這兩者夾雜在一起,所產生的的威力,已經影響到了穩定了。

一旦出現大規模的水災,當京杭大運河斷絕的時候,連汴梁都會出現大規模的糧食問題,更別說,依託著汴梁的整個邊疆。

一個靈州,或許解決不了全部的問題,卻能夠解決大部分的問題,一旦靈州的糧食增產達到1ooo萬石的標準,加上整個西北,西北的糧食將會可以自給自足,這對於北宋政壇的作用,可不僅僅是糧食這麼的簡單。

交通的壓力,費用的減少,再加上邊疆的穩定,千里運量,一旦哪一個環節,出現一丁點的問題,就會造成整個西北局面的崩壞,可是如果自己產的呢的,他們不但可以保證平穩,同時還可以向外擴張。

沒錯,北宋的強大戰力,之所以會被西夏強壓,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於,西北距離北宋中樞地區太遠了。

哪怕西北的核心是汴梁,可是連汴梁本身,就沒有一個可以供汴梁平穩過度的糧食基地。

這種情況下的,把好不容易從江南運過來的糧食,再運到西北,這中間耗費的力量,簡直是驚人的。

這實際上,也是現實世界之中,北宋西北的實際情況,在西夏沒有被滅的時候,幾乎用了幾十年的時間,一直都騷擾北宋的西部,每年的軍費開支,從幾百萬貫,提升到了幾千萬貫,到了神宗時期,幾乎每年的投入過了2ooo萬貫,這樣是拖垮整個北宋財政的關鍵。

韓琦能夠看到這一點,也算是難能可貴,不過他沒有意識到,趙信已經前往汴梁,去解決這個問題,當一條2ooo裡的鐵路,把汴梁和靈州聯合成一體的話,這個水利工程的重要性,就沒有原來的那麼的戰略性了。

可即便如此,也不代表這個水利工程就完全沒用,解決糧食問題,一直都是封建社會的要問題,無糧不穩,就算到了21世紀,依然是涉及到國本的重要問題,任何人不重視的話,就會被糧食這個大問題給掀翻。

在韓琦還沒有迴歸的時候,這麼一個龐大的工程已經開啟,之前的所有準備,在物資和人員到達的時候,在軍方的工坊加工出來足夠多的工具的時候,當然了,還有從民間呼叫的工具,成千上萬鐵鍬,在凍土上面,揮灑著的時候,無數汗水,讓這個凍土成為了熱火朝天的工地。

整個工地上面,人員非常分明,用一部分的軍隊,輔助了少數技術人員,控制這些奴隸,技術人員透過之前的勘測,劃出了一個個的位置,一條條的溝渠用白灰劃出輪廓。

這一點,不得不說靈州的好處了,在整個靈州,原來的西夏人,大部分都被當成奴隸的前提下,這些土地完全沒有糾紛。

這恐怕是北方農田水利建設的最大問題,雖然說這個是對大部分的土地都有好處,可是佔據了別人的土地,這總要付出一些代價的,農民和地主們,看不到東西的好壞,只看到了佔了他們的便宜。

所以,北方只能夠在固有的水利建設上面,進行縫縫補補,可是在靈州,可以大張旗鼓的建設。

任何一個合適的地方,比黃河的地勢更低,容易引流過來的窪地,都可以成為未來蓄水的地方,更低窪的地方,或者是說天然的沼澤和湖泊,甚至可以減少工程整個的土方量。

一部分的測量者,還調查了之前的水利,或許,因為歲月的關係,風沙和自然變遷的關係,這些水利已經無法利用了,可是這些之前已經建成水利體系,可以給現在很多的啟,有些甚至可以直接的借用。

這是一個龐大,甚至不單單侷限於整個靈州的大規模的建設,在龐大人力和大量牲口的基礎上面,河套平原上面,充沛而密集的水網,成為了開墾的基礎的,這已經是冬天了,開鑿不利,可是這是最正確,也是最不耽誤農時的時刻。

喜歡皇宋錦繡請大家收藏皇宋錦繡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