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一章 初見和西北佈局(第1/2頁)

作品:《皇宋錦繡

葉清臣是公元1ooo年生人,到現在,不過是44歲,比起韓琦來說,才大八歲,可是不過是6歲的韓琦,看起來還如同青年人一般英姿颯爽,如果不說年紀的話,二十五六歲都有可能,可是比他大八歲的葉清臣,已經是垂垂老矣了。

趙信一陣感慨,對於葉清臣,也就多了一份憐憫,如果記憶之中沒錯的話,他應該是4年後,慶曆八年逝世的,虛歲才不過五十,之所以這麼早,就是因為心力接瘁。

一個小小公司的財務問題,都要由專門的會計出納共同出馬,更別說,千瘡百孔的北宋,葉清臣多方奔走,別說是十幾萬貫,就算是一兩萬貫,甚至是幾千貫,也揪住不放的。

從一個榜眼出身的清貴官員,變成了一個分毫必究三司使,葉清臣付出的心力,可想而知。

慶曆年,已經是北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仁宗後期,雖然時政方針,更加出色了,可是無子加上其他方面的原因,特別是黃河的改道,一場席捲整個中原,數千萬人口的大災難,銀錢幾乎是流水般的划過去,這讓本就勉強支撐的北宋財政,雪上加霜。

趙信不知道,是不是有這方面的原因,可是苦心經營,如同一個補鍋匠一樣,拆東牆補西牆,勉強支撐的北宋的財政,轟然倒塌,對於一個人信念,心神,甚至是身體的打擊,所以,這一年,不過48歲的葉清臣故去,北宋卻少了一個出色的財相,逐步的墜入了深淵。

葉清臣,就是這麼一個的形象,滿頭白,面容枯木,看起來,說是6o歲以上,也有人相信。

嘆息一聲,或許,今生,他會過的比較舒心一點,畢竟,財務狀況,在鐵料和定海軍的出現之後,就將不是問題了。

簡單的談論了一下,最初,葉清臣只是為了認識趙信,總不能直接開門見山,就提到錢的問題,一個三司使,這樣也有些太過沒臉了。

到是韓琦,跟趙信的交道打的更多一點,也更加的熟悉,他開門見山的提出,是不是用鋼鐵替代。

韓琦一說話,趙信就知道,韓琦想要幹什麼了,鋼鐵替換竹子,這是不錯的選擇,鐵匠作坊,在目前,或許煉製一些出色的鋼鐵,那有些問題,一般的鋼,是沒有問題的,特別是建築業使用的這種螺紋鋼。

只不過,這樣的投入也就打了,鋼鐵的比重比較大,一個稜堡,如果全部使用鋼鐵的話,起碼也需要6o噸左右。

這不是一個小數目,現在鋼的價格,比之以前,有巨大幅度的降低,可是基準的價格,依然在15文左右,也就是說的,1噸鋼鐵,o貫的。

相對於以前,這個數字,已經非常低了,6o噸的需求,18oo貫,看起來還能夠接受,可是會讓整個稜堡的造價,在原來的基礎上面,提升15oo貫左右。

也就是,原來可以建設個稜堡,現在只能夠建設兩個。

相反,竹子就沒有那麼困難,陝西不產大竹子,可是江西和江蘇都盛產,特別是江西,大片大片的竹山,從中間挑選積年的大毛竹,稍稍處理之後,可以用船運,輸送到河南府,然後,就是不足千里路程。

就算是使用鋼鐵,同樣也需要如此,甚至因為鋼鐵更重的緣故,耗費會更高的。

無論是造價,還是方便性,最終,趙信還是說服了韓琦,以毛竹為主。

同時,趙信也給了韓琦一個保證,那就是,所有的鐵料,會根據他的需要,在鐵匠鋪一次性的成型,不必擔心重新鍛造的問題,這就節約了很大的功夫。

說實在的,陝西那邊技術水平比較的薄弱,雖然在軍方,也有隨軍的鐵匠,也就是修補一下兵器的水平,甚至重新鍛造的都很少,真的要是如同給樞密院那樣,弄一大堆的鐵料過來,那個問題可就大了。

他們沒辦法加工,甚至有可能產生浪費。

實際上,這段時間,看似在樞密院,在京城,韓琦也沒有閒著,幾乎把兵部的所有資料都看了一遍,無論是最近的,還是以前的,主要的就是山川地理的。

在沒有可能大規模建造的前提下,保守估計,他的o萬貫,會有12萬貫用於修建稜堡,也就是說,他最多能夠修建的,也就是在5o-6o座。

聽起來,著不少,可是灑在整個隴西這邊,特別是跟遼國和西夏接壤的漫長地盤上,真的不多。

稜堡跟山寨,有著完全不同的意義,不可能直接把山寨改成稜堡。

山寨有山寨的好處,未來當稜堡承擔起防禦的重任,可是已經建好的山寨,總不能拆掉吧,用來作為邊民生活和集散地,還是可以。